語言模式的調整奇蹟般讓我與青春期女兒心貼心|爸媽成長記

語言模式的調整奇蹟般讓我與青春期女兒心貼心|爸媽成長記

藍色字感育”,陪你輕鬆做父母

語言模式的調整奇蹟般讓我與青春期女兒心貼心|爸媽成長記

語言模式的調整奇蹟般讓我與青春期女兒心貼心|爸媽成長記

記得非常清楚的2017年3月15日,來加國前因匆匆地趕上了匯愛家《感育家長力》第三模塊“父母領導力”的學習,我就像搭上了一艘要遠航的船,載我到達我未知的美妙世界,這一切改變了我的人生軌道……是什麼樣的事情發生讓我內心如此欣喜呢?

女兒高一的時候開始住校,每個週末回家我和先生都給她準備好吃的或一家人出去吃飯、購物,做一切開心的事都無比順利。但只要出現問題時,家裡三個人就一語不和,各自情緒爆發,總會處於僵持的狀態,家庭場域時不時凍結。所以那時還處於青春期的女兒週末愛約同學一起聊天;老公也經常公司接待、同學聚會和打球運動;我也喜歡聚焦在自己的活動群體……

那時候,因為女兒的問題,我和先生的意見經常不一致,總抱怨先生在女兒的問題上當”好好先生”,當“甩手掌櫃”。為了解決家庭目前的問題,我帶著“有什麼好辦法能讓我們家更加協調、更加和諧?”“我要怎樣說話,女兒和老公都樂意接受、感到舒服呢?”帶著這些問題我走上了學習之路。

在參加匯愛家學習之前,我曾經學過用“三句話”表達愛和肯定的模式,我一度認為終於找到了讓人容易接受的說話模式,還能像公式一樣背下來應用,覺得太有實用價值了……但每次說話我都處於身體僵硬的狀態,所以說出的語言像事先打好草稿,效果不盡如人意。經常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女兒和老公的情緒沒有減緩,爭執還是不斷髮生。我意識到這種方式不能解決問題,我還要繼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

今年3月我走進匯愛家學習《感育家長力》第三模塊“父母領導力”,匯愛家傳導的理念是柔和的,放慢著急的心、放下焦慮的思想,看待一切事情都用 “OK”原則。 為期2天的學習結束後,我感覺自己的心彷彿打開了一扇窗,一股清新、溫暖、柔和的微風吹來,頓感舒服、敞亮、輕鬆。我帶著這樣美好的感覺,帶著學習資料到加國陪伴女兒。

在陪伴女兒的日子裡,我有意識每天在說話前先醞釀好”柔軟”的語音語調,調整好“允許和接納”的內心,對女兒只說“正向和肯定”的話語。讓女兒感受到我對她由衷的欣賞。

一次, 爺爺的電腦出現問題,向女兒請教怎麼處理。女兒接過來搗騰一下就正常運行了,我趕緊說“哇,真不愧是我們家的電腦專家呀!”,女兒內心滿足地說“這年代的孩子都能處理……有什麼那麼難的?”

過了一段時間,家裡的洗碗機被我搞得出了故障,放了幾天沒人管,我心裡還鼓搗著過幾天朋友來家吃飯,這洗碗機裡堆著未洗的碗還要全部拿出來放到盆裡用手洗呀?女兒學習完下樓,看了下沒碗吃夜宵了,嘗試著修理起來,不一會,機器開始洗碗了。第二天早上,我不禁驚訝“我要仰視你了,我女兒怎麼這麼牛呀?什麼都難不倒你呀!”

後來,小叔出差的一個月裡,家裡冬天開啟調試暖氣系統、先生網購的衝牙器電池安裝使用等事情全部由女兒來教我們,每次我都帶著欣賞的眼光、用充滿欣賞的話語對女兒表示讚歎,隨著我對女兒說話模式的改變,漸漸的我發現女兒越來越自信了。

隨著天氣變冷,早上起床對每個人來說都比較困難的,特別是晚睡的女兒。每天早上我做好了早餐,女兒還沒起床,就會多叫幾遍“都幾點了?起床了”。叫了幾天後,我發現我的情緒隨著起床的叫聲越來越大聲,越來越急躁,再這樣叫下去情況沒改善,反而把關係搞僵了。

我的耳邊響起譚老師說“要帶著柔軟的正向的語言。”我立刻調整了情緒和聚焦,帶著同理和接納允許之心,和著柔和的語氣我與女兒商量“你說媽媽早上是叫你呢還是不叫你?叫你不馬上起床我就著急;不叫你,又怕你睡過了頭。” 女兒有點吃驚看了我,想了想笑著說“那你就30分時看我沒起就叫我。”我淡定地說“那好啊,那我就叫一次哦!"

現在,每天早上我用平靜的心情做著我的瑜伽。女兒按時起床,我會說“今天起得好早呀!”;起晚了,我會說“你動作好快呀!”這個令許多人頭疼的“叫孩子起床”的問題就這樣輕鬆地搞定啦。

今年9月份開學,女兒先從深圳回加國,在這次新學期選課時,還專門打電話跟我探討,叫我拿著筆和紙聽她說她選的第一、第二方案,我只負責用“OK”原則鼓掌和支持,並在女兒的要求下幫她諮詢了機構老師一個問題,最後她自己選了一個方案。我很欣喜女兒會在關鍵的事情上找我商量。

通過語言模式的學習、隨著我語言模式的改變,女兒從以前對我不信任,三番五次讓我回國,嫌我管得多,到今天主動遠程找我商量重大事情,我逐漸成為了一個支持型的媽媽,我和女兒的關係不知不覺地更親近了。

2017年9月份在回加國前,我又一次抓住機會參加了匯愛家進階課程《新技術與感育之催眠》課程的學習,再次體驗和感受語言模式的神奇魅力。

學了就要用,用了才能體現學習的價值。因此,在回加國後陪伴女兒的日子裡,我會不斷的在語言模式的調整和應用上進行探索和實踐。

有一次,女兒下課回家跟我聊起當天發前段時間考的數學成績:3個100分,1個94分。她說“媽媽,我平均起來才96分,即使我期末考100分,最後也不過97或98分,如果不小心錯一題就會被拉分。”我一邊專注地聽女兒說話,一邊思考我如何支持到女兒?首先想到的是瞭解女兒自己看待分數的態度和內心的真實想法。於是我運用了催眠技術中的提問技巧問女兒:“你為什麼要那麼高的分數?”“同學們都想要高分,我當然也不能低了。”我立刻肯定她“這說明你有進取心呀!”“對數學我可能是有很強的進取心,對其它就不一定了。”我又問“那媽媽要做什麼才能支持到你?”女兒說:“到時候給我買禮物耶!”

通過這件事情,我驚喜地發現語言模式的改變帶動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提升,我已經不再是要對女兒進行說教,而是有意識探尋支持女兒的最佳方式。

“前進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週五的晚上,女兒上樓時邊走邊說“今天考Accouting,我手抖、心慌、眼花”。我問“為什麼呀?”她說“你知道現在每次考試都是跟申請大學的成績有關,害怕呀!”“那最後怎麼樣呢?”我又問。“大家都沒做完,老師說帶回去寫。”第二天週六,女兒睡到早上11點起床。這讓我想起前段感恩節放假4天,女兒每天早上睡到10點鐘起,下午再睡2個小時……我有些明白了這段時間女兒睡這麼多覺她還覺得沒精神現象背後的真實原因。

週日早上起床後,我問女兒有什麼安排,她說下午去健身完可以和我去唐人街買東西。在去唐人街的路上我建議去吃好吃的,女兒說“那我們就去吃火鍋”,我高興地贊她這個主意好,我們找了間喜歡的火鍋店,美美地享受著服務和美食,邊吃邊聊。

我問“你昨天說你考試害怕,怕什麼呀?”

女兒說考試考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好工作就沒有未來……

我問“這一切都是真的嗎?這是100%真的嗎?”

她說“那也不是100%,但那也有可能呀。”

我問“你一直這麼想會得到什麼結果?”

她若有所思,我又接著問“如果你放棄這種念頭,你會感覺有什麼不同?”

她哈哈地笑了。從女兒的笑聲中,我感覺到女兒慢慢放鬆下來了。

晚餐時,我們回顧了女兒從小以來遇到的每件重大轉折都會有幸運相伴。初二時遇到中考提前會考改革;中考以剛剛好的成績進入她希望去的名校;高一進入的學校國際班學習中美兩套體系,以至於在國外取得的國內學分剛好夠在國外學兩年就高中畢業;現在的這屆加國高中同學也是各省各地的積極向上的優秀學霸。

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我運用催眠中的暗示技巧對女兒說:“你一直都是好運相伴!”我連續重複了好幾遍,女兒連連點頭認可,覺得自己確實非常的幸運。

我把這個意識成功地“植入”給了女兒,有效提升了女兒的內心能量。

女兒跟我探討了關於競爭和互助,她認為現在是全球的人才競爭,不是在自己學校同學這麼小的圈子裡比成績、比誰能錄取好學校的競爭,而是要放大格局,把眼光放得更遠更長,保證大家未來在社會上、在國際上都能立足。雖然暗地裡競爭,但同學間的互助精神也是不錯的。

女兒還問:“媽媽,人要做個隨心所欲的人,還是理性的人?”

我說“人最好跟隨自己的內心,只要是不違法的,那樣心才容易幫你實現你想要的。”

女兒回答“如果隨心,我現在就想去旅遊,但是沒有經濟基礎的隨心是不會長久的,所以我還是選擇先理性做人,再隨心所欲……”

女兒還說到她看了一篇文章,關於有一個同學本科讀三本,研究生進了北大;他的三個同學本科讀的北大,研究生也是北大。這個讀三本的同學怎麼都覺得自己研究生跟這些本科就是北大的同學一起讀書,太對不起他們了。我問“為什麼?”女兒說“這個三本的同學覺得自己小時候沒有意識到要努力,所以越早意識到要努力的人才是越成功的人。”

我們還聊到關於作為女生如何能生活得很好,聊到怎樣使用金錢等等話題,我驚歎著女兒的思考能力,全程帶著欣賞傾聽女兒發表她對這些問題的觀點、看法,只提問、不評判、不說教,及時給予讚賞和肯定。

這餐飯吃得其樂融融,既是一餐美食美味,又是一餐精神大餐,同時還達到了充分的情感滿足。這餐飯真是太有價值啦!最後女兒問我這輩子有沒有什麼後悔的事,我說“沒有,所有經歷都是一種體驗”。

週一早上女兒早早起床,她的精氣神回來了!放學後又和同學一起去圖書館複習第二天的考試了。我能感覺到她的內心再次聚集了能量,她有勇氣可以面對學習中的挑戰,可以輕裝前行了。

每天早上,我會用溫柔的話語問候遠在國內的先生,柔柔的語音帶給先生一整天美好的感覺。有意識地用溫柔的、正向的語音、語調說話,讓我整個人都變得柔軟而有力量!現在我、先生和女兒雖然暫時分離他鄉,但我們的心穿越時空,比以前在一起時更加緊密了。

語言模式的調整奇蹟般讓我與青春期女兒心貼心|爸媽成長記

所有這一切都源於自己語言模式的改變,源於自己思維模式的轉變,源於自己內心能量的不斷提升。現在的我感到無比的欣喜和滿足。

感恩匯愛家帶我找到自我提升的核心動力和策略,感恩自己堅持走在學習實踐的路上。

馬麗俊老師點評:

看到cindy的文章,我能夠感受到一個可以支持到孩子的家庭並不會因為孩子的長大而疏離彼此的關係,而是可以一輩子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後盾。這樣的父母往往不會對孩子有諸多要求,而是時刻對自己有要求。很多人問我做多大孩子的父母最有挑戰,我認為孩子越大對父母的挑戰抑或要求越高。因為孩子在幼年時,需要的是餵養,童年乃至青少年時期,需要的是教養,而當孩子邁入成年時,需要的是滋養。能夠滋養孩子的父母最需要的便是將自己充滿而豐盈。一棵樹要要伸向天空,取決於它的根有多茁壯,一個孩子能夠飛多高,取決於他的父母可以飛多高。

語言模式的調整奇蹟般讓我與青春期女兒心貼心|爸媽成長記

-作者-

Cindy,16歲女孩的媽媽,曾任職某央企集團下屬公司總經理多年,目前在加拿大陪讀。個人喜歡思考、熱愛家庭、重視教育,關注孩子和自我的成長。認同匯愛家的理念,並已參加匯愛家部分課程的學習。

語言模式的調整奇蹟般讓我與青春期女兒心貼心|爸媽成長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