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 生意難做 已成共識

成本上升 生意難做 已成共識

成本上升 生意難做 已成共識

一般過去,初四初五一些自己做生意的朋友往往已經提前開工了,而在工廠上班的親戚往往也已經提前加班,畢竟他們基本收入比較低,能夠養家餬口全都指望著不停地加班和超時工作,但從去年開始,其實已經有所變化了。他們的休假時間越來越長,今年河北的一些朋友,甚至過完元旦就一直在休息,還有的可能要休息到正月十五,對於一些白領來說,哇塞,這簡直太完美了。難得有這麼長的假期,但對於藍領來說,漫長的假期,意味著他們只能拿到底薪,甚至一半底薪。連生活費都不快不夠了,很多人都不得不面臨著,春節之後趕緊再找活的窘境。

但是,特別奇怪的是,在不一樣的群體裡,發生著截然相反的事情,一方面打工者收入下降,假期增長,另一方面老闆們也慌了,說今年找人真的很難。偌大的工廠,工人說不幹就不幹了,流失率很大。給出4000的工資,找個工人都沒人來,不斷加碼,甚至有的都過了5000元,老闆說了,這個錢真是咬牙跺腳給的,如果工人都是這個待遇,他估計十有八九沒有利潤了,弄不好還要賠錢。所以也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把廠子關了,做生意已經太難了。

還有的朋友從美國回來,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一些原來中國製造集中的服裝鞋帽,甚至電子產品,在美國已經很難看到made in China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馬來西亞,印度,印尼,泰國還有越南製造,中國製造這幾年在美國和歐洲已經明顯減少。耐克的工廠已經在越南了。也有數據表明,2006年以來,中國的平均工資已經翻了一倍還多。該機構在2016年一份報告中稱,到2014年,大 陸的平均名義月薪為685美元,越南、菲律賓和泰國分別為212美元、216美元和408美元、

成本上升 生意難做 已成共識

這三個畫面,其實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我們固有的勞動力的紅利正在消失,低廉勞動力的時代已經終結,用工者和打工者在價格上已經越來越難成交,這種趨勢正在變得尖銳化。那麼是勞動者的問題嗎?顯然不是,勞動者也有苦衷,畢竟他們的身份也是多重的,既是勞動者也是消費者,他們也要承擔著生活成本的各種上升,原來租個房子幾百塊錢,你給他2000工資,包吃包住,他能結餘不少,還能寄回老家養兒養女贍養父母,現在房租就2-3000,老家的孩子上學也都漲價了,你給他4000塊,他也沒的賺,養不了家他打工還有什麼意義?所以這不是一個零和遊戲,不是說老闆給他多了,老闆就不賺錢了,打工者風險了,都被老闆們剝奪了,這甚至是一個負和遊戲,有可能老闆和打工者都虧了,辛苦半天大家都當雷鋒貢獻了。錢都被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吃掉了。都便宜本地房東、企業交各種稅費,以及償還銀行貸款的利息了。成本的不斷上漲,壓縮了利潤空間,也讓中國製造失去了價格優勢,反過來又壓制著用工規模,失去了規模效應,邊際成本就更高。所以人工就會顯得更貴。這就是中國製造業正在面臨的問題所在。

成本上升 生意難做 已成共識

那這個問題能破嗎?宏觀層面破不了?畢竟這是成本問題,需要調整太多,牽扯太多利益,而個人層面能破,就是必須趕緊升級自己,看準趨勢從溫水裡跳出來,趕緊想辦法切換跑到,到那些趨勢性行業,以及高端製造行業中去,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像這些紡織傢俱玩具的工廠,已經基本沒前途。必須要進入高端電子,甚至互聯網行業中去。你的收入在降低,靠加班賺薪水,但互聯網行業用工需求還在擴大,1:11的供需比,一個互聯網人才,有11個崗位的需求,現在技術人員跳槽的週期只有1年不到,而且收入已經堪比美國,學歷不用很高,幹個4-5年,就能拿到年薪幾十萬。所以所謂經濟不景氣,只是某個行業不景氣,而在一些行業卻景氣度很高。但不巧的是,出了北上深杭,似乎互聯網的土壤就瞬間衰減,大家還都習慣於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裡搶飯吃。

成本上升 生意難做 已成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