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舊歲月裡的四川各地好風光,看不一樣的天府之國


圖為成都九眼橋。九眼橋位於成都市錦江區,古名宏濟橋,又名鎮江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由當時布政使餘一龍所建。系石欄杆、石橋面的大拱橋,長4寬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總督李世傑 補修時,改名為九眼橋。古九眼橋於1992年冬拆去。

圖為成都望江樓。望江樓位於成都市市區東南錦江岸邊,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先後在此建起來的。

圖為成都滿城。滿城又稱少城,因處在戰國秦張儀修建的少城遺址上,故人稱“少城”。滿城位於成都老城區西部,是清朝朝廷為八旗兵及其家屬專門修建的“城中城”。平定三藩之亂後,成都地區的八旗兵逐漸增多,於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滿城。少城周長22500多米,城牆高4.3米,有5座城門。終清一世,少城不準任何漢人進入,可以說,少城就是是個獨立的小王國。


圖為綿竹興隆鎮古戲臺。戲臺作為一種承託著戲曲文化的建築,在古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殿堂。戲臺建築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類型,是研究戲曲的一個重要來源。

圖為北川漩坪竹索橋。竹索橋是用竹篾配以藤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繫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繫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

圖為漢源清溪古鎮。清溪古鎮建於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距今已有1403年的歷史,是古南方絲綢之路上一個最為重要的驛站,素有"建昌道上小潼關"之稱。清溪還是有名的風城,素有“無日不風聲”之說,一年四季,清風不斷。


圖為樂山嘉州古城。樂山古稱嘉州,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樂山歷史悠久,遠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時代,曾是蜀王開明部族的故都。築城始於北周,歷代多有重修。清咸豐十年在明城東北增修了半圈外城牆,當時有城門17座。外城牆現存城牆約500米,高5米。牆垣寬3米,保存下來的4座城門是人和門、平江門、承宣橋門、興發街門,均是臨江而建的水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