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為什麼沒有諸侯抵制?

羅玉波


陽謀的智慧

皇叔劉備為什麼會擺攤賣草鞋呢?

這就是“推恩令”的最偉大成就。

《三國志·蜀志·劉備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中山靖王,正是景帝的親兒子,漢武帝的親兄弟劉勝。

(前154年)景帝三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叛亂雖然得以平息,然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依然日益激化。

(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基。面對日益強大的地方諸侯國勢力,果斷地採納主父偃的上書建議,頒佈“推恩令”: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皇帝制定封號。——陽謀

自古以來立長不立賢,立貴不立長。在“推恩令”的這一推之下:使諸侯王都會分封子弟為侯,那就是以前沒“編制”子弟,都能得到皇帝的法定封號。總體看來“推恩令”的頒佈,諸侯王並沒有損失,反而多了法定的侯子侯孫,只好不壞,何樂不為呢?就算個把有大智慧看得遠、看得透的,也只能三緘其口。

這一推,可以說當時是舉國歡騰,畢竟嫡長子就幾個,而庶子卻是數以千計。就中山靖王劉勝而言,可是有120多個兒子,其中就有個兒子劉貞受皇帝封號為--(陸城亭侯)。

這一推,說好話的太多了,舉國擁護,也沒人會出來抵制了。

後來的這一推再推,就把劉備的祖宗劉貞(陸城亭侯)推了11代到劉惠(濟川侯)。再推到劉雄已經沒什麼可推,也不可能有什麼封號,這劉雄的有個孫子字玄德,就是街上擺攤賣草鞋的那個......巨擘的勢力,變得猶如瓦礫。

“推恩令”有效地瓦解了諸侯國內的強大勢力,化整為散,隨時可以各個擊破。

“推恩令”頒佈推行,用以解決中央專制皇權與諸侯國之間日益激化的尖銳矛盾。不失為一項最為明智的法令,它使諸侯則被割得七零八落,勢力也越來越弱,從此喪失了向中央集權挑戰的實力。

再推行“算緡法”、“告緡法”、“均輸法”,統一貨幣,統一物價;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歸由國家壟斷經營;推廣“代田法”和耬車,大修水利,治理黃河等這一系列措施起到最為關鍵的促進作用。從而增加了國庫收入,為漢王朝的強大奠定了經濟基礎。


沐播君


作為天下第一陽謀的“推恩令”,有他實施的必要條件,讓諸侯們想反不能反!

元朔二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 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



推恩令是一項明顯的削弱諸侯王實力的政令,那麼諸侯王為何沒有群起反對呢?其實不是諸侯不想反對,是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對抗朝廷了!

漢朝削弱封國的政策,從文帝就開始了

劉邦建立漢朝後,延續了西周、項羽的分封政策,將天下分封給功臣和劉氏子孫。“白馬之盟”後,天下諸侯王只剩下劉姓後代了。

漢初的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財政、軍政、民政都在諸侯王的手中,對帝國的統一和安定,始終都是一種威脅。



尤其是平定諸呂的過程中,以齊王劉襄為首的諸侯出了大力,展示了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讓被擁立即位的漢文帝十分擔憂。

漢文帝的即位,讓很多諸侯王都蠢蠢欲動,感覺自己也能過一把皇帝的癮。漢文帝三年,誅呂行動中,立下大功的齊王系一員,濟北王劉興居起兵叛亂,文帝派兵鎮壓,叛軍很快瓦解,劉興居被俘自殺。

沒過多久,漢文帝的七弟淮南王劉長,也打算起兵,但是還沒行動,事情就洩露,被朝廷知道了,漢文帝傳召劉長回長安,廢掉了他的王位,後來將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他的三個兒子。



鑑於諸侯王的逐漸尾大不掉,朝廷內部有識之士都憂心忡忡,

大才子賈誼上《治安疏》,提議“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雖然認為賈誼的主張還不到實施的時候,但是卻也聽進去了,在原本的封國丞相由中央任免的基礎上,加強丞相的權力,分化封國勢力。

漢文帝十六年,抓住最強大的齊王劉則病逝,身後五子的機會,實行賈誼的建議,將齊國一分為六。同年封劉長的三個兒子分別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初步開始削弱封國。



“七國之亂”強大的出頭鳥都被打掉了

漢景帝三年,景帝採納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以各種罪名先後削減楚王、趙王、膠西王的封地,接著準備削減吳王劉濞的封地。

漢景帝削減吳國豫章郡、會稽郡的詔令剛剛到達吳國,吳王劉濞就誅殺了朝廷在吳國設置的兩千石官吏。

同時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起兵,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向西準備攻打長安。



景帝劉啟輕信諸侯的鬼話,在東市腰斬晁錯,並將晁錯滿門抄斬,企圖以此平息叛亂,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景帝這才下定決心武力平叛,以周亞夫率領主力抵禦吳楚叛軍,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率軍平定齊地叛軍。

在梁國,周亞夫利用梁王劉武拼死抵抗住聯軍的進攻,自己率軍從武關偷襲吳楚聯軍後方,切斷叛軍後勤,最後吳軍偷襲漢軍營寨不成,反被大敗。



吳王劉濞逃入東越國,被朝廷誘殺,吳軍敗亡後,楚王劉戊自殺。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齊都臨淄,久攻不下,欒布率漢軍到達後,三王退軍請降,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全部伏法被殺。

酈寄在欒布的支援下,水淹邯鄲,攻破趙國,趙王劉遂自殺。歷時三月,轟轟烈烈的七國之亂被平定。

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趁機削減各封國郡縣,朝廷控制的郡縣徹底超過諸侯國。同時,收回封國的官吏任免權,僅保留其“食租稅”之權,諸侯國的權力被大幅削減。



可以說,七國之亂是封國勢力的巔峰,叛亂被平定後,各諸侯國中的死硬派和刺頭都差不多被拔掉了。雖然還沒有徹底解除封國的威脅,但是對朝廷的威脅已經大不如前來。

漢景帝時期以後,除了少數幾個實力強大的封國,大部分封國的土地只有一郡之地的大小了,這樣各封國就很難積蓄起對抗朝廷的力量了。

天下第一陽謀“推恩令”,對諸侯內部勢力的分化

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的推恩令,巧妙地利用了人性貪婪的弱點,“推恩”推的是皇帝的恩,用的卻是諸侯王的地。



受恩者是諸侯王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子孫,按照宗法繼承製,嫡長子繼承王位和封國,而庶出的其他子孫,很快就只能成為沒有政治特權的富家翁了。

這就造成了一種結果,本是同根兄弟,你的子孫世代顯貴,而我的子孫日益衰落,最後都有可能像春秋戰國那些王子、公孫一樣,成了放羊娃了。

當然了,如果諸侯王都是專一的情種,只鍾情一個老婆,管住自己的褲襠,就是生一個兒子,寵愛一個老婆,那麼也沒有那麼多煩惱了,但是能管住自己的諸侯王恐怕基本沒有,像中山王劉勝,生了二百多個兒子,真是造人機器啊!



人性都是貪婪的,嫡長子繼承了王國,其他的兒子也想有點好處啊,所以漢武帝就頒佈了推恩令,命令諸侯王分裂自己的土地,分封其他的兒子建立侯國,那麼大家都可以享受政治特權了。

其他兒子自然很高興啊,本來自己一無所獲,現在自己也能有封地了,自然是對皇帝和朝廷感恩戴德。

如果諸侯王或者是他們的嫡兄長反對的話,這就相當於斷其他兄弟的財路啊,那麼這些本該可以獲得侯國的王子們肯定要起來反對的。



這樣一來,諸侯王國內部就出現了分化,那些想維持王國龐大勢力的嫡長子和其他兄弟徹底站在了對立面。

一旦不能滿足兄弟的要求,那你們也別想好過了,指不定那天說話不注意,被其他兄弟聽到了,立馬給你告到朝廷去,就等著被治罪吧。

所以說,推恩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性的貪婪,將諸侯王的子孫分化成不同的利益群體,讓他們無法與朝廷對抗。

淮南王劉安叛亂,拒絕推恩令,藩王子孫都不答應

建元二年,淮南王劉安入京覲見漢武帝,在長安城外與國舅田蚡會晤,被田蚡一頓忽悠,就相信了漢武帝沒有子嗣,以後他有機會爭奪皇位的鬼話。



自此開始在封國準備謀逆爭奪皇位的準備,不巧的是,在劉安與太子劉遷日夜謀劃叛亂的事情的時候。

他的庶長子劉不害,因為不得他的喜歡,王后、太子等都不把人家當作他的兒子。劉不害的兒子劉建,很有才學,怨恨劉遷輕視他的父親,同時也因為父親不受喜愛,未能獲得封侯,所以心生不滿。

元朔六年,趁機向漢武帝告狀,說知道了淮南王太子謀逆的事情,漢武帝派出廷尉負責審理,劉建供出來劉遷勾結朋黨的,意圖不軌的事情,於是漢武帝派廷尉張湯前往淮南國,逮捕劉遷,同時拜訪淮南國中尉,考察淮南國情況。



這時劉安和劉遷父子坐不住了,準備起兵造反,結果老是沒有機會對淮南國相和內史、中尉下手,而一再拖延。

最後張湯到達淮南國,參與謀劃的伍被直接找到張湯坦白從寬去了,廷尉張湯迅速派兵逮捕太子劉遷,包圍淮南王宮,收監淮南王劉安,以及其他參與謀逆的人員。

淮南王劉安謀逆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經大臣和王侯商議後,判處劉安、劉遷和所有共同謀反的人滿門殺盡。

淮南王劉安一家的遭遇,為“推恩令”做了一出活生生的廣告啊,就是因為庶出子孫的不滿,直接檢舉揭發,最後滿門被殺,有了這個先例,其他的諸侯王誰還敢再整么蛾子啊,全都乖乖地執行了!


公子無忌shy


我們總說某人善使陰謀詭計,而用陰謀的人也總是為人所不齒。但和卑劣的陰謀相對還有一種極其高明的計謀叫陽謀。“推恩令”就是一條令人拍案叫絕的計謀,這不僅是在當時,甚至直到今天也是一個無解的計謀!


(漢武帝畫像)

那麼陽謀“推恩令”到底是什麼樣的計策呢?為了方便理解推恩令,在介紹之前,先來介紹一下推恩令推出的時代背景。

郡國並行制

自太祖劉邦開國以後,吸取秦亡的教訓,因此並沒有完全採用郡縣制,而是封國與郡縣並存,希望同姓諸侯王能夠作為大漢的屏藩,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站出來維護劉家的統治!

這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維護了統治,但是在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同姓諸侯卻不斷坐大,漸漸有了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禮之勢,這是坐鎮長安的漢朝皇帝不願意看到的!

(西漢郡國並行制)

需要強調的是,漢朝的諸侯王不同於後來朝代的有名無實的王爵,漢朝的諸侯王是實打實的一方諸侯!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封地,還有一整套行政班底,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可以類比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而且按照宗法制度,諸侯國王要將所有的

所以從漢文帝開始就在著手削藩,而到了漢景帝時期直接下令削藩,強制收回諸侯王的權力和土地,這直接導致了“七國之亂”。雖然“七國之亂”很快就被平定,而除楚國以為其餘六國也皆被除國。但是直到漢武帝初期,仍有諸侯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且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

推恩令

所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以後,擺在他面前的仍然是如何巧妙的削藩。正在漢武帝一籌莫展的時候,主父偃出現了,他就向漢武帝提出了著名的陽謀—推恩令,而漢武帝也是聽完立即採納了主父偃的計策。那麼推恩令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主父偃影視形象)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得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原來漢武帝之前,諸侯王只能將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剩下的雖然是諸侯王的兒子,但是在諸侯王死後卻分不到一丁點的土地。這種情況下諸侯王國始終是鐵板一塊,中央朝廷很難對其下手。而推恩令則以施恩的形式要求諸侯將土地分封給其他子弟,以施恩之名,行削藩之實。簡單的說就是要諸侯王將一張大餅分成若干分小餅,然後小餅又繼續分成若干更小的餅!最後是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卻不斷加強,以至諸侯不再能對中央朝廷構成任何威脅。


(推恩令圖解)

當然這些手握土地的諸侯王當然就是那第一個不同意的人了,也是那唯一的一個。因為和他同一血脈的子弟可就不這麼想了,他們對於漢武帝卻是感恩戴德!因為按照以前的規則,他們是不可能分到土地的,而漢武帝的推恩令卻使得他們也能分到土地,那他們又怎麼能不高興呢!

諸侯王即使想要反對,那麼很快就會被他的子弟所孤立,他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而且如果他這麼做,就違反了漢武帝的政令,漢武帝就有理由對付他了。這樣外有漢武帝,內有其他子弟的壓力,諸侯王只能乖乖的交出自己的權力和土地,不敢有絲毫的反抗。如果他敢反抗,則是必敗無疑,到時候不僅僅是現在的土地,就是命可能都沒了,我想只要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能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也就沒有哪個諸侯王敢於抵抗漢武帝的推恩令!
(漢武帝影視形象)

“推恩令”就像一劑毒藥一樣,被漢武帝扔到了各個諸侯國那裡,不費一兵一卒就分化瓦解了這些雄霸一方的諸侯國,而他們還不敢有所反抗,這真的是很無解的一個計策。而多年以後的酎金失侯事件也充分說明了推恩令的成功,漢武帝以酎金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就輕輕鬆鬆廢掉了列侯一百零六人,而他們卻不敢有一絲的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