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專家坦桑尼亞“開荒” 時任總統專程來“打call”

重庆专家坦桑尼亚“开荒” 时任总统专程来“打call”

△坦桑尼亞當地人拿著示範中心地裡成熟的玉米。 受訪者供圖

最近兩天,豔陽高照,重慶的天空格外地藍,60歲的陳華林時常站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用相機拍著風景。

在他的家中,幾張獎狀被他格外珍藏。

這些獎狀大多是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頒發的,最新的一張日期是“2018年4月4日”,寫著“公共外交特別貢獻獎”,那是在陳華林退休前夕獲得的榮譽,“這是我在坦桑尼亞9年最好的回報,詮釋了我做的事情。”

和同事們一起建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向坦桑尼亞人普及農業種植技術,教坦桑農民種地,讓他們不再“靠天吃飯”!這是陳華林在坦桑尼亞9年時間裡的主要工作!

重庆专家坦桑尼亚“开荒” 时任总统专程来“打call”

陳華林(左五)和非洲當地農民一起在示範田裡。

受命援非

三個人從零開始,叢林中開闢田地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政府在會上宣佈了支持非洲發展的八項舉措,其中一條便是在非洲十個國家建立十個中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為坦桑尼亞建立中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的任務交給了重慶,2009年,這個項目啟動,在重慶農科所蔬菜與花卉研究所工作的陳華林因為曾到澳洲訪問學習,英語水平出眾,和另外兩個同事一起,被派往坦桑尼亞。

剛到坦桑尼亞,示範中心還只是紙上的構想,中心建在哪裡?多大面積?一系列問題都還是未知數,陳華林三人甚至連正式的工作證都沒有。

租住在坦桑尼亞經濟中心達累斯薩拉姆的一箇中資工廠裡,三人開始正式“開荒”。三個人把工作基本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詳細規劃示範中心的構建細節,需要多少示範田,園區農業要有幾個區塊等等,而另一個大工作,就是和坦桑尼亞農業部溝通。

剛到坦桑尼亞,雙方都不熟悉,陳華林和同事每隔一天就會去農業部和部長針對示範中心的建立進行談判,“有時候一天什麼都談不成,就得繼續等。”

2009年10月,由重慶承擔建立的坦桑尼亞中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選址敲定,定在坦桑尼亞農業大省摩洛哥羅省的達瓦卡鎮上。

土地要來了,陳華林帶著同事一路趕往選定的地點。到達達瓦卡鎮後,陳華林三人才發現,坦桑尼亞政府給的土地,是一片從未開發的叢林,高聳的大樹、一人多高的荊棘、密密麻麻沒有道路的植被,“坦桑給了我們一塊荒地,而我們卻要在上面開出良田。”

他們招來一批當地工人,開始和工人一起開闢田地。生長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蠻荒叢林,植被的根都已深入到地裡,專家們頂著毒辣的烈日,帶著工人們一棵植物一棵植物挨著刨樹根,被曬傷成了常事。

當地的工人並沒有效率意識,請假是家常便飯,“特別是發工資那一兩天,幾十個工人能有一半曠工。”專家們都是急性子,這種時候,也不停工,擼起袖子自己幹起來。

重庆专家坦桑尼亚“开荒” 时任总统专程来“打call”

陳華林(右一)正在講解農作物種植技術。

闖出名聲

時任總統專程來“打call”,當地人組團來參觀

2010年11月,僅僅1年時間,示範中心正式建成,分為辦公與培訓區、試驗展示區、生產和示範區三個部分。包括水稻、玉米、蔬菜、香蕉種植組培和蛋雞養殖五個項目。

最開始,專家們是按照中國的栽種時間播種、育苗、施肥,後來他們就根據察覺到的植物的變化,“一步一步按著坦桑的氣候、土壤來改善我們的種植方案。”慢慢地,他們摸索出了一套適合中國農作物在坦桑種植的方法。

2011年3月,示範中心正式移交坦桑政府,移交儀式上,坦桑尼亞時任總統基奎特也專程前來。此時,種植園區內的各種農作物已經初具規模,一望無際的稻田裡是近一人高的水稻,蔬菜地裡,紅豔豔的辣椒、綠油油的冬瓜都長得誘人。

之後的日子裡,示範園區內不時就會舉行面對農民的展示會。因為冬瓜是此前坦桑從未有過的農作物,每次展示會,陳華林都能看見一群當地人圍著大冬瓜熱烈討論。和大冬瓜合影,也成了不少坦桑人前來參觀的必備流程。

幾年間,中國農業示範中心“出名了”。和小臂一樣長的玉米、下蛋率極高的蛋雞……吸引了坦桑尼亞全國的農民組團前來學習,相鄰國家的相關專家團隊也來考察。

授之以漁

拿著標尺教當地農民種地,水稻產量翻了番

讓坦桑人看見中國的技術,這還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陳華林和同事們開始“授之以漁”,教當地的農民用中國的種子、中國的技術來種地。

陳華林剛到坦桑尼亞達瓦卡鎮的時候,對示範中心對面的一個村子感到痛心,“原本可以是萬畝良田,但當地人不會種,全都浪費了。”

坦桑尼亞全年炎熱,乾旱的季節佔了全年的一大半,許多地方的農田都先天條件不足。而示範中心對面村子裡的土地不僅平整,而且不遠處還有一條河,有先天的灌溉條件。

在這個村子裡,一共有兩千多農戶,一千三百多公頃土地,每公頃土地的水稻產量只有最多兩噸,而示範中心內水稻產量每公頃超過10噸。

陳華林和專家們來到這個村,教當地人種地。陳華林和專家們拿長線當標尺,每約16.5釐米畫上一個刻度,將長線在田裡細細拉直,給坦桑農民示範按照間距插秧。又動員他們挖水塘,積水來對抗乾旱。

就這樣一戶一戶地教導,幾年下來,曾經讓陳華林痛心的那片田地,真的變成了“萬畝良田”,“目前,每公頃土地的產量已經有8噸左右。”

坦桑尼亞全國各地都有農民慕名而來,尋求幫助。讓陳華林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個名叫木圖羅的農民小夥。2016年,木圖羅先是慕名到示範中心參觀,後來又專門去展銷會找陳華林請教,“他的堅持感動了我們。”

木圖羅住在離示範中心近400公里遠的濱海省,家裡有150多畝水稻田。陳華林就帶著專家每週開車去給他做示範,教他種水稻。

學到了技術,木圖羅又開始教自己鎮上的其他農民用中國技術種水稻,現在,木圖羅所在的小鎮,農民們都採用了中國專家教的技術,水稻產量翻了番。

享受生活

陪陪家人拍拍照片,今年計劃北歐遊

2018年5月,60歲的陳華林正式退休。“九年了,我沒給中國丟人。”

就要離開這個待了9年的地方,陳華林決定好好看看這個美麗的國家,他獨自上路,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遊歷坦桑尼亞。草原上的雄獅、坐落在海邊奇特的石頭餐廳、熱情的坦桑尼亞人民,這些都被陳華林記錄在了相機裡,成為坦桑尼亞給他最後的記憶。

5月7日,陳華林回到位於南岸的家,開始了自己的退休人生。就在幾天後,他和妻子再次出發,前往泰國,“9年,第一次和老婆一起旅行。”

愛人是陳華林覺得除了父母外自己最愧疚的人,在外九年,陳華林每年只有一個月左右可以回國,其他時間,家裡一直都是愛人操持。

2013年前後,陳華林的父母相繼去世,母親去世時,他正在江北機場等待搭乘回到坦桑尼亞的飛機,親戚打電話來,說媽媽不行了,他立馬回到老家合川,但母親已經走了。而父親離世時,他遠在坦桑尼亞,等得到消息回國奔喪,已經錯過了與父親的最後一面。

現在,陳華林正式退休了,他計劃今年和老婆去一次北歐,再去一次三亞,“後面肯定還要去很多地方,慢慢來。”

無論去哪裡,他都要帶著他的相機,過去9年,熱愛攝影的陳華林用相機記錄下了上萬張自己在坦桑見到的人和事。最近,他正整理自己在坦桑拍攝的圖片,“我要做本畫冊,來紀念我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這一段旅程。”

人物簡介

重庆专家坦桑尼亚“开荒” 时任总统专程来“打call”

陳華林:1958年5月生,重慶合川人,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主任、技術專家組組長。2009年至今,中國先後派出20多位技術專家前往坦桑尼亞,進行農業技術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