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電子所專訪:連接實驗室與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中科院微電子所專訪:連接實驗室與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當前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消費結構向多元化升級,驅動相關產業的快速增長,尤其是伴隨著人工智能(AI)的賦能,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與場景需要得到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並實現量產商用。

科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科研機構或高校院所在技術上實現的突破,要轉化為或嵌入到產品中才能實現價值兌現,包括開發、應用、直至形成新產品,這個過程就是科技成果的轉化。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作為國內微電子領域佈局最完整的綜合研究與開發機構,同時也代表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現如今中科院微電所在成都雙流建立西南產業基地,以“立足成都,服務西南,輻射全國”為戰略方針,共同推動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創新與發展。

DIGITIMES特此專訪中科院微電子所產業技術西南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雲峰。王雲峰表示,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主要依託科研人員自身,但成功的科學家並不一定是成功的企業家,因此西南研究院將會以服務的角度,在產業分析、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幫助企業與當地政府更好的溝通與協同發展。

中科院微電子所專訪:連接實驗室與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連接實驗室與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據四川省科學技術廳發佈的《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統計結果顯示,2017年度,共實施各級科技計劃項目10153項,財政立項經費共計39.12億元,共產出科技成果15920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直接收入25.43億元。

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王雲峰表示,目前在成都的規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立產業技術西南研究院,推進科研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二是成立產業投資基金,初步規模10億,其中一期基金規模5億元,政府出資佔30%;三是建立佔地200畝的西南產業園,為創業團隊提供場地與配套基礎。

除此之外,將會依託多年的研發成果與產業經驗,構建從苗圃、孵化、加速器、到規模化的完整科技產業生態鏈。將會建設中國科學院EDA中心成都分中心、智能硬件開發平臺兩個公共研發平臺;院士(專家)工作站、留學生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三個站點,同時設立若干個技術研發中心(如汽車電子等領域)。推助未來五年內,實現200項專利以上的成果轉化。

中科院微電子所專訪:連接實驗室與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白頭偕老”深耕在地 為新創企業提供服務

他形容道,科技成果轉化並不是技術到產品的簡單變換,而是一個包含產品、技術與市場之間形成多道“化學反應”。在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中,王雲峰認為,首先要“門當戶對”,地方政府先具備產業發展的環境;其次要“白頭偕老”,相關領導要理解技術成果轉化的規律,拋開任期的限制,給予技術長期充分的支持;同時科研人員也要紮根地方,切實推進科研成果進行產業轉化。

而從企業的角度,他強調,除了能為創業團隊提供場地和資金外,還將建立完善的科技產業服務生態鏈,為企業提供系列的創業培訓與諮詢,包括團隊建設、市場營銷、投融資等方方面面。同時也會積極的為企業建立與政府的溝通渠道,從政府的產業政策以及項目上,為企業爭取更大的支持力度。

據瞭解,該西南產業基地目前籌建的項目包含三方面:一是芯片設計類,例如生物識別芯片與傳感器(如智能家居鎖、考勤管理等應用)、汽車雷達芯片等;二是微波、毫米波芯片及模組與系統,三是物聯網應用類項目,比如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場景類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