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300年剪紙史----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剪紙是一項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手藝,由來以久。承德剪紙風格細膩獨特,取材十分廣泛,內容除傳統的花鳥、年年有“魚”、胖娃娃以外,又增加了避暑山莊、外八廟等當地著名景緻,以及以中國古典名著等為主題的剪紙內容,並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象徵、誇張等藝術手法,鄉土氣息很濃。

承德300年剪紙史----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承德地區的豐寧民間剪紙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1736-1795)就已在縣內廣為流傳,至光緒初年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色。近年來在傳統手法上進行改革更新,把豐寧剪紙的藝術推向一個新的層次,銷量每年近千萬件。豐寧剪紙以其特有的魅力享譽海內外,1984年豐寧兩位民間剪紙藝人應邀赴美國"迪斯尼樂園"表演,一鳴驚人。此後豐寧剪紙每年都有大量作品遠銷海外,年創匯數百萬元。承德300年剪紙史----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10月,河北省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與陝西剪紙等各省(市、區)列入國家級名錄的剪紙項目聯合打包,作為中國剪紙的聯合申報項目,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審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承德300年剪紙史----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豐寧處長城以北不到200華里,正處明王朝靖邊區域之內,在朱棣封燕王后即在無人區範圍之內,明代造成了這一地區的歷史斷檔,變成人少、村稀的局面。明末,後金的崛起,數次攻近北京,皇太極採取步步為營的策略及入主北京時,已經有滿族移民涉入。入主北京後,順康雍乾朝在豐寧境內設立大批皇莊、旗莊、馬場,致使大批滿族人(包括漢八旗、八蒙八旗)入駐,推行“跑馬佔圈”政策,鼓勵旗人到北口外墾荒種田,特別是康熙早期首先在豐寧設立了湯河圍場(俗稱西圍、早木蘭圍場13年),到康熙朝十葉這裡已經是村村相望、戶戶聯脊的繁榮景象,滿族人把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滿文化帶入這一地區。後又大批冀、晉、魯、豫災民湧入,中原文化與滿文化發生碰撞,互相影響、融和,產生了豐寧滿族剪紙。

承德300年剪紙史----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滿族剪紙傳承基地,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在我國眾多民間剪紙之中,豐寧滿族剪紙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佔有一席之地。 1993年,河北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2006年,豐寧滿族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承德300年剪紙史----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