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市場漲幅驚人,人為還是炒作?

在中國 2500餘年的鑄幣發展史中,錢幣鑄造大致經歷了平板範豎式澆鑄、疊鑄、母錢翻砂鑄造三個階段。古代鑄錢工藝的演進,為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錢幣是傳承人類文化的最好載體之一,其本身折射出來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值得人們去發掘和解讀。

每一個歷史發展的階段都是我們國家成長的足跡,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這些紀念幣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這些稀世的紀念幣能一睹芳容不容易,能看到一套更是難上加難。

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我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廣、影響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民國三年鑄造的袁世凱銀幣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在正面的圖案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背面的圖案和一些細節方面還是有所不同的。

古錢幣市場漲幅驚人,人為還是炒作?

原因很簡單——物以稀為貴。

銀元的購置力怎麼樣?自從19世紀中後期中國也先有了國家發行的正規銀元以來,直至抗日戰爭以前,海內物價基本穩定,一塊銀元可以買100斤大米。雖然條件是沒有戰亂、沒有大的自然災難的好年份。已往的老百姓不信託紙幣,喜歡銀元。

1890年(光緒十五年)官方先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頒佈銀本位錢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現在,銀元是近代幣珍藏的主要幣種之一。中國的銀元種類在短短的100多年曆史中達600多種。較有代表性的品種有光緒元寶、宣統元寶、大清銀元、袁頭銀元、孫頭銀元及黎元洪、徐世昌、曹錕、段祺瑞等紀念幣和中國蘇維埃幣等。晚清銀元以光緒幣為代表,“光緒元寶”的正面有“光緒元寶”字樣,字下為“庫平七錢二分”,中央有小滿文,反面為盤龍,但各省製造的鉅細並不統一,珍藏市場上價錢相去甚遠。

宣統二年(1910年),政府宣佈實行銀本位制,單位為元,鑄幣總廠開鑄“宣統年造大清銀幣”。

1914年,北洋政府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圓,俗稱“袁大頭”。流通甚廣,大有取代“龍洋”和“鷹洋”的傾向。

古錢幣市場漲幅驚人,人為還是炒作?

但收藏錢幣不同,我們生活中基本每一天都跟錢幣打交道,不管是在熟悉度和辨識上都能很好的把握,同時門檻不高,而且收藏錢幣還有另外一種因素那就是個人的情懷也會包含在裡面,因為每一套人民幣都見證著一代人的發展歷程。

從第一套人民幣到第五套人民幣,每一套人民幣的發行和使用,都見證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文化,這是錢幣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同時也是我國發展的最直接的見證者,從錢幣身上可以瞭解當時的人文、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

古錢幣市場漲幅驚人,人為還是炒作?

除了具備以上元素之外,錢幣收藏還有另外一種功能,就是收藏投資,為什麼有的錢幣收藏價值會很高,有一部分是人為的炒作,還有一部分是本身的文化含量,但不管怎麼說,錢幣收藏本身就是一種保值的收藏種類。根據錢幣專家表示,錢幣收藏中的投資價值屬性,可以看做出是一種收藏的繁衍品,在收藏的同時還具有增值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