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好看的節目與好看的電影一樣,適合二刷甚至三刷。

越看越有味道。

而越是這樣有味道的節目,越不屑於吆喝自己,所以知道的人往往甚少。

今天獨角獸就為大家推薦一部這樣的「良心之作」——《局部》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時隔3年,《局部》第二季終於來了。

口碑十分穩定,兩季都是豆瓣9.5!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可這樣一檔優質的節目,上線3年來的評價人數才7千,實在是可惜了。

獨角獸必須來一發安利。

《局部》的主講人陳丹青,是當下著名的作家、主持人、文藝評論家。

但在這之前,令他成名的身份是畫家。

早在1980年,他就用一組劃時代意義的《西藏組畫》轟動中外藝術界,成為中國藝術界巔峰人物。

3年後,陳丹青成為第一位在美國舉辦畫展的中國畫家。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局部》就是透過陳丹青的眼睛來欣賞世界名畫,以及珍貴的藝術財富。

每期主題,既有藝術熱搜榜上的名家大作,也有不為大眾知曉的冷門傳奇。

但不管講什麼,陳丹青就是陳丹青。

他在節目中說話的樣子,總是有種難得的樸素、純真和睿智,還透著一股子犀利與清醒。

他只講那些讓他動了心的作品和人。

帶著他個人獨特的品味,不矯揉造作,卻時常平靜地語出驚人,從容中帶有一種強大的力量。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中國山水畫發端,比歐洲的風景畫早了上千年。我們想象中國古典畫家的時候,都是白鬍子老頭。

這個印象是從哪來的呢?明清文人畫。

它確立了山水畫中的老人符號。

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都證明了人們這種單一想象。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但其實,中國古代也有美少年畫家。

陳丹青在《局部》的第一集,就講了一個18歲少年用一幅畫diss了全世界的故事。

下圖是王希孟的一副二十米長的手卷,宋徽宗年代的《千里江山圖》。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畫出這幅畫的時候,王希孟只是個18歲的少年。

陳丹青評價,

他不可能老,他正好18歲,長几歲,小几歲,都不會有《千里江山圖》。他好像知道,過了幾年就死了。

《千里江山圖》旁有題字,解釋了畫的由來。

大概意思是,少年王希孟學畫,被皇家畫院錄取了。獻了幾次作品都不夠好,宋徽宗看他聰明就親自調教,不到半年,他就畫出了《千里江山圖》。

同樣是少年出大作,陳丹青想起了委拉士開茲,就是畫出《宮娥》的那位畫家。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他也是在18歲的時候,就在美術領域造詣非凡。

18歲是什麼概念呢?按照現代慣例,就是成年了,可以抽菸喝酒開車。

突然想到,今年,2000年出生的人也就18歲了。

不管是哪種文化之下,人類都有個大傳統。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話,沒有錯。

張愛玲說的出名要趁早,也是這個道理。

古代沒有現在的大學中學小學,很多孩子會在十二三歲學一門手藝,十五六歲就可以獨擋一面出來接活了。

全部的美術史和工藝史,太多的作品都是年輕人做的。

陳丹青老師說,現在學院裡十八歲的青年,頂多是附中的學生。他根本看不起自己,也沒有人注意他們。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繪畫是手繪的,手藝第一,手藝之上是眼光。

眼光有兩層,一是指觀察之眼。二是經驗範疇,一邊畫一邊判斷自己這幅畫。

觀察之眼,不可學不可教。

所謂天分,指的是這個。

18歲的時候,感知功能是全息的。

好比全新的電腦,下載功能,搜索功能,反應功能,那是一流。

一個少年看世界,簡直渾身都是攝像頭。

宋徽宗自己也是高明的畫家,但他知道,自己畫不出《千里江山圖》。

通常老熟的成年畫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取捨和概括。可是18歲的王希孟,忙著做加法。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人在18歲年紀,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

一點不亂,不枝蔓,不繁雜。

通篇貴氣,清秀逼人。

陳丹青說,王希孟自己大概也鬧不清怎麼畫出這副偉大的畫作。

18歲乾的事情,多半其實是不自知的,好也好在不自知。

比薩斜塔大家都知道,比薩斜塔旁邊有一個墓園。

2013年夏天,陳丹青去到這個墓園,意外地看到一幅大畫。

用他的話說,當場就魂飛魄散。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這幅畫是布法馬可的《死亡的勝利》。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陳丹青大部分都知道或看過,怎麼從來不知道有這麼一幅大畫。他把這稱為「無知的好處」。

你熟悉一個畫家,終於有一天站在他的畫面前,那是一種快樂。

你完全不知道一個畫家,也不知道一幅畫,忽然給你撞見了,更是一種大快樂。

那種歡喜快樂好像忽然回到小時候,小時候的大歡喜大驚訝,其實最珍貴。

就好比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如果沒有18歲少年的那種大歡喜大驚訝,不會有這幅畫。

所以陳丹青建議所有人:還請諸位好好保留自己的孩子氣,如果你有的話。

木心先生說過,所謂元氣,就是孩子氣。不曉得大家同意不同意,如果不同意呢也蠻好,說明你很有學問,你很成熟。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陳丹青有自己的「偏見」。

他認為歐洲最好的畫,不是油畫,而是溼壁畫。

溼壁畫在意大利真的太多了,而且保存非常完整,在各地的教堂裡,半生都看不完。

經過歲月的包漿,甚至比當時還要好看。

13-14世紀,意大利出了一連串大畫家,各有各的好。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布法馬可就活躍於14世紀,文藝復興之初。

在他的《死亡的勝利》中,是死人堆,棺材,還有貴族男女在樹林裡宴飲。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他畫完這幅畫幾十年,歐洲就發生了黑死病,瘟疫過後人們慶生,忽然注意到這幅畫,大為崇拜。

陳丹青講這幅畫的目的只有一個,請大家注意早期作品。

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曾談到一個觀點,所有文明都有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每個畫家和畫派也是如此。

都很簡單,但是生猛。

都很幼稚,但是天真。

都難免粗糙,但是精力飽滿。

用中國的古話,就是元氣淋漓。

比如敦煌的壁畫,敦煌壁畫起於魏晉,穿越唐宋遼金,尾端進入明清,前後一千多年。

要論黃金時代,大家公認是唐宋的敦煌壁畫最好看。

可是要論元氣淋漓,要論動人、想象力、生猛,還是北魏的壁畫。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陳丹青看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時,看了幾分鐘就走了,頗感失望。

他感覺,可能是因為自己看過更粗獷有力的北魏壁畫。

畢加索哪天如果看到了北魏的壁畫,他會嚇壞的。

北魏壁畫中,雖然細節程度遠遠不及唐宋人。

他們可能還不太懂畫,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作畫的也是我們不知名的畫師。

可是藝術頂頂要緊的,不是知識,不是熟練,不是咱們現在說的所謂文化教養。

而是直覺,而是本能。

是那種最最新鮮的感受力。

這是一種可貴的無知。

可惜我們總是看不起早期作品,總是盯住盛期的那些著名作品看來看去。

一個畫家也是如此,他有自己的早期作品和盛期作品。

陳丹青喜歡極了的一幅畫,是梵高作為初學者塗抹的一副未完成作品。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用他的話說,怎麼看怎麼喜歡。

他講述梵高,並沒有講那個人人都知道的梵高。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而是講,初學者梵高。那個還沒去巴黎的梵高,沒有畫出《向日葵》的梵高。

他說,梵高是畫家有史以來最憨的一位。

但最讓陳丹青迷戀的,正是梵高的憨。

畫畫要畫得巧,不那麼難。有才華、經過磨練,熟能生巧,這是很常見的。

但是有一種畫好就好在憨。這個沒法學,是天分,你有就你有,沒有就沒有。

憨人有種難以覺察的內秀,在畫中就會流出來。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他還與國內的教育做對比,將近三十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倉庫裡頭堆滿了上千萬張考生初學的作品,都畫得很認真,這些畫打死梵高都畫不出來,他要是跑到中國排隊考,肯定準考證都拿不到。。。

可是每次看到咱們考前班的這些畫,看到考場的這些素描我就想死,我寧可一輩子都不會畫畫。。。同樣對比,將梵高初學畫畫時的那些畫與咱們美院的素描對比,後者死路一條,是一場災難,是反藝術的。

西方繪畫有一個主題,在中國繪畫中很少涉及。

屍體、屠殺、死亡,在西方繪畫或者電影中也是經常出現。

羅蘭·巴特曾經說過,屍體作為屍體,是活生生的。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但中國人就不畫這些。

這是不同文化中對生命、死亡和藝術不同的看法。

陳丹青說,因為我們中國的繪畫文化和傳統是《千里江山圖》,不是《死亡的勝利》。

這其實解釋了很多事情。

上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人道主義畫家,他認為是蔣兆和。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蔣兆和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畫於戰爭時期的《流民圖》。

這幅畫和這位畫家一樣,幾乎被歷史遺忘。

他一輩子沒畫過壯麗河山,只喜歡畫人,可憐的受苦人。

陳丹青認為,論一位藝術家在淪陷期間所能做出的強悍的回應,《流民圖》超過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而《流民圖》成稿之間的政治語境,比《格爾尼卡》更危險更艱難。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這幅畫曾經在莫斯科展出過,當時俄羅斯的畫家說過一句話,這是你們中國的倫勃朗。

只可惜我們只知道國外的倫勃朗。

1943年,《流民圖》畫出,在北京太廟展覽。

只展覽了一天,日本憲兵就終止了展覽。

1944年,在上海第二次展出。兩週後日本當局沒收了這幅畫,之後數年下落不明。

蔣兆和畫這幅畫之前還有一個插曲,他與一位漢奸官員認識,對方說會贊助他作畫,但並沒有兌現贊助。

而這讓蔣兆和揹負了罪名,按老說法,他結識漢奸,是個有歷史問題的人。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1953年,在一個倉庫裡,《流民圖》被找到。半截畫面已經沒了,殘缺不全。

接下來被定性為“賣國的大毒草”,差點被銷燬。

1979年,中央美院根據組織鑑定, 要重新定性,為蔣先生,也為《流民圖》。做出結論,還報請文化部批准。總算被認為是愛國主義的現實主義作品。

這才為他正名。

《流民圖》問世於淪陷時代,日本當時對它怎樣憎恨,已經是明擺著的事實了。

但勝利後,在本國還是遭遇憎恨。

《流民圖》中的流民就像鬼魂一樣,流進這幅畫,結果這幅畫也像鬼魂一樣,揹負罪名,差點被銷燬。

我們牢記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但是現在有誰還記得這幅畫,記得蔣先生?

現在看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這幅畫的誕生同樣是為了同胞的受難,同樣也是在二戰時期。

它的命運就完全不同,被美國收藏當作鎮館之寶,後來西班牙政府交涉,盛大的儀式迎接它回到西班牙國內。

季季都是9.5,這樣的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局部》每季十六期,每期大概25分鐘。

陳丹青時而抽身出來,站在全局角度看局部,橫向縱向古今中外進行對比,帶我們暢遊一方沒有邊際的時空;時而又像孩子一樣,俯下身來就具體講某一幅作品的好,好到令他也失言,講不出好的理由。

獨角獸雖然是對繪畫、雕塑等藝術知之甚少的人,看了整季節目卻心潮澎湃。

陳丹青從容閒聊,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講述也十分個人化,並不完全客觀。

他自己也謙虛地說,自己說的是「偏見」。

可藝術難道不就是一個人的偏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