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聯詩傳佳話

話說北宋神宗熙寧十一年(公元1078年)中秋節過後,

蘇軾從文登任上去東京汴梁述職,途中路過密州,密州百姓聞訊這位愛民如子的前任太守蘇大人前來,歡聲雷動,奔走相告,遠遠相迎;文學雅士更是爭相前來迎拜。面對熱情的密州父老,他感動得熱淚盈眶,故地重遊,倍感親切。遊馬耳,拜常山,登上超然臺,此情此景,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頗多感慨,詩興大發,揮毫潑墨,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超然抒懷”一詩,詩曰:“南觀馬耳山,東瞻琅琊臺。西眺穆陵關,”寫到此處,頗為躊躇,恰此時一陣秋風吹過,西北天地塵土飛揚,於是靈機一動,揮筆寫下了“北望飛塵埃”,擲筆哈哈大笑。

君臣聯詩傳佳話

小憩了幾日,蘇軾離開密州,去了東京汴梁。好友佛印聞之,欣然相見,一位是名滿天下的端明殿大學士,一位是得道的上屆佛家高僧,倆人會面,自然免不了敘說友情,吟詩作賦一番。話題談及密州,佛印問蘇軾:“學士這次路過密州,故地重遊,可有題詩否?”蘇軾便以“超然抒懷”贈之。佛印拜讀之後,直言不諱地說:“此詩寫盡密州景觀,令人敬意油然而生,只是最後一句卻大煞風景,這是何為?難道密州北面無景觀可言?”蘇軾聞言,面色微赤,默而不答。佛印何等聰明之人,心中隱隱約約覺得其中必有蹊蹺,不再多問。

一路上游馬耳,拜常山,心情格外舒暢。這天早上,佛印剛登上超然臺,恰此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霞光萬道,極目遠望,密州大地,連綿起伏的山嶺青翠欲滴;曲折蜿蜒的河水碧綠清澈;村莊田野,花紅柳綠,鶯歌燕舞,山水相間,風景如畫,不由地讚道:“人間仙境,名不虛言!”

猛然抬頭望見偏東北方有一座寶塔金光燦燦,便問當地人,“那寶塔閃光之處,喚作什麼地名?”答曰:“此處就是名震海宇的‘東方藥都’白龍山是也!”佛印聞言,不由得興高采烈,頓時心裡猛一“咯噔”,既然超然臺北有名山寶塔,蘇學士“超然抒懷”一詩中為何卻視而不見呢?這其中必有隱情吧!我何不去白龍山探個竟究呢。於是,急忙下了超然臺,直奔白龍山而來。

君臣聯詩傳佳話

話說佛印順著古代諸邑去即墨的大道,朝白龍山方向一路行來,行至密水河,但見河闊水深,河水滔滔西去,穿過密水橋,來到白龍山南山腳下,仰望此山,雖然不甚高大,但是綠樹疊翠,挺拔秀麗。上得山來,登上五層寶塔頓覺一股仙氣襲來,眺望密州大地,青山疊翠,碧水環繞,花紅柳綠,紫氣東來,不由得心曠神怡,大有把酒臨風之感。下了寶塔,看見閣子東側三尊自來佛一字排開,那自來佛與人一般高矮,笑容可掬,栩栩如生。佛印看了一會兒,情不自禁地也咧嘴笑了。這時豔陽高照,佛印與三尊自來佛沐浴在陽光裡金光燦爛,遊人見此情景,竟忍不住高喊:“佛會佛,又來了一尊自來佛啊。”佛印聞聽笑而不語,以至後人盛傳白龍山上有四尊自來佛呢。

接著佛印又登上塔後的閣子,閣子上有三間大殿,大殿當中供著一尊四面佛,四面佛金光閃閃。佛印非常驚奇,反覆欣賞了好一會兒,猛一抬頭,發現牆壁上竟留有蘇學士和黃庭堅的題詩,不由得大喜所望,心裡說,原來蘇學士曾來遊覽過此山,留有詩句啊!既然如此,那麼蘇學士“北望飛空埃”詩句肯定有難言之隱啦!於是,就仔細欣賞蘇黃題詩,但見東山牆壁上書寫著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頭外,不活百歲也壽長。”落款東坡題。轉身又望西山牆壁上,“飲酒不醉最為高,戀色不迷是英豪。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署名魯直書。佛印仔細品味了一番,突然哈哈大笑,說:“四面佛代表的是酒色財氣啊!蘇黃這是借酒色財氣論人生啊!我佛慈悲,四大皆空,難道蘇軾也皈依了我佛門啦!這不是蘇學士的風格,倒是符合我的心境。黃庭堅和詩則是站在儒家中庸之道角度上來抒發的,這倒符合蘇學士風格呢。”於是就誦記於心。不多時來到後山白龍寺,山寺住持得知佛印大師大駕光臨,急忙恭敬迎請,免不了一陣寒暄。一會兒進得客廳,令童子獻上白龍山神茶招待,佛印品茗後讚不絕口。與主持攀談了一會兒,詳細詢問了白龍山的來歷,主持說:“此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魯東南境內最古老的名山之一,歷來享有聖山之譽。早在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白龍山就誥授冊封,山敕封為“虹霓山”,寺敕封為“虹欒寺”。我朝仁宗年間,此山又誥受皇封,山敕封為“白龍山”,寺敕封為“壽聖寺”,然而當地人一直俗稱白龍寺。自東漢以來,此山就以仙山聞名於世,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不僅是諸城境內道教的發源地,佛教的傳播中心,而且是一座譽滿海內外的藥山和歷來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四聖山’,自古就有
‘人文聖地,東方藥都’之譽。”佛印聞言突然哈哈大笑,主持不知何故,驚問:“大師何故突然發笑?”佛印不答,笑了一會兒又問:“適才我在閣子牆壁上看到蘇學士與黃庭堅的和詩,為何時題記?”主持回答說:“兩年前蘇大人樞密州時的春日,攜其弟蘇轍,學生黃庭堅來遊覽時所題。”佛印點頭說:“嗯,這麼說來,蘇學士來遊覽此山,貴寺曾經慢待過他?”主持驚訝地說:“大師何出此言,山寺豈有慢待客人之理!況且是名滿天下的蘇學士蘇大人呢!”佛印說:“既然如此,蘇學士怎麼對此處名山寶塔卻視而不見呢?”主持驚愕不已,瞪大眼睛說:“此話從何說起?”佛印笑著說:“有蘇學士詩句為證。”於是就吟唱了“超然抒懷”,特別指出,最後一句“北望飛空埃”

君臣聯詩傳佳話

主持聞聽笑著說:“大師啊,你記錯啦!蘇大人當年遊山時曾讚不絕口呢,這裡有題詞為證。”於是令童子捧出蘇學士當年題詞,“山環水繞,人傑地靈”八個大字金光閃閃。佛印瞥了一眼,搖著頭說:“非我記錯,蘇學士這次從文登任上去京城述職,路過密州故地重遊,感慨萬千,“超然抒懷”就是這麼寫的啊!難道這其中有什麼誤會不成?”主持想了一會兒說:“誤會?誤會倒不曾有啊!只是蘇大人一行在本寺品茗之後,走到鳳凰莊驢肉店,三人一下午吃了一頭驢呢!”佛印聞言更是大笑不止說:“此話當真?”主持說:“小僧豈敢妄言!”於是,主持就把蘇學士當年遊覽白龍山的經過,敘說了一遍。佛印拍著雙手哈哈大笑說:“好啊,明白了!明白了!”主持聽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於是,佛印提出要觀看神茶,主持陪同佛印觀賞了白龍塔頂上的神茶,又去遊覽了南山西側黑龍池。已經中午時分,主持留佛印吃飯,佛印雖是得道高僧,然而卻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之輩,聞聽鳳凰莊上有這等驢肉,豈有不饞之理,推脫說有急事,就在塔前與主持辭別,急忙下山去了。

話說佛印離開白龍山,急忙來到了鳳凰莊上,此時腹內咕咕亂叫,看見前面一家幌子上寫著“東坡驢肉”四個大字迎風招展,佛印剛一進店,就聞到一股驢肉的清香,不禁心中大喜,連忙奔過去揀了一個座位,要了三斤驢肉,真是餓虎撲食,風捲殘雲。剛剛好受了一會兒,趕忙急著小便去了。待不多時,腹中又咕咕亂叫,無奈又吃了三斤驢肉,又急忙去了廁所,折回來又吃了三斤驢肉,如此這般折騰了一下午,直到天黑才離去。佛印也跟當年蘇學士一行一樣,出盡了洋相,這回佛印心裡徹底明白了,奧,這是吃了白龍山神茶的緣故啊!不禁啞言失笑,心裡話“好一個‘北望飛空埃’啊!”這分明就是蘇學士的一塊遮羞布啊!

君臣聯詩傳佳話

原來,蘇學士自從熙寧九年春日與其弟蘇轍,學生黃庭堅三人在白龍寺品茗之後,心裡一直悶悶不樂。為啥呢?因為蘇學士一向清高,恃才傲物。他風流倜儻,一生遊歷過無數名山寶剎,上至朝廷,下到百姓,無不受人推崇,風光無限,沒承想在這窮鄉僻壤的白龍山,卻丟盡了顏面。先是白龍寺主持的一番茶論,令他驚訝不已,自嘆弗如;後來鳳凰莊上飽餐驢肉,又醜態百出,更讓人羞愧萬分。因而,樞密州兩年有餘,寫了二百零九篇詩賦,竟沒有一篇讚美白龍山的,為什麼呢?這是蘇學士揮之不去的一塊心病啊!然而,世上之事就是這麼巧,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誰曾想,好事的佛印,竟然親自來遊覽白龍山,弄清了蘇學士遊覽白龍山之事的前因後果,佛印是喜從天降,欲將此事張揚出去。為何?原來佛印與蘇學士經常吟詩答對,有時興致所至,免不了倆人互相戲虐。一次坐船在河裡遊玩,蘇學士看見岸邊幾隻狗在爭著啃骨頭,就風趣地說:“狗啃河上(和尚)骨。”面上是說狗在河岸啃骨頭,實則是藉此諧音罵和尚。佛印聞聽來了氣,靈機一動,把一張詩箋扔到水裡說:“水漂蘇箋詩(蘇子瞻屍)”

明著是說水漂詩箋,實則是罵東坡死屍。兩人互虐,佛印是輸多贏少,有時竟被蘇學士戲弄的非常尷尬。這次佛印好不容易抓住了蘇學士的短處,豈能放過!佛印想搞笑一下,趁機揭一揭蘇學士的遮羞布,讓其難看,可是世事如棋局,難以預料,誰承想由此竟引出了一個轟動天下的動人故事,成就了一段名垂千古的文學佳話!

話說佛印離開密州,不多久就來到京城汴梁大相國寺。趁此雅興,便在大相國寺照壁上題寫了蘇黃和詩,不過落款卻是,東坡詩佛印題。

此詩一出,霎時間,京城轟動,文學雅士無不爭著前來一睹為快。北宋時期,文藝繁榮,尤其蘇學士,才華橫溢,倍受世人敬仰,每每有詩作問世,大家爭相傳誦,竟然鬧得洛陽紙貴。大家在品詩的同時,也在爭論著一件事情,那就是“東坡詩佛印題”這一落款,有人認為這兩首詩都是蘇學士所作,佛印只是書寫罷啦;有的卻認為這是蘇學士與佛印的和詩。一時莫衷一是,議論紛紜,誰也說不服誰。

君臣聯詩傳佳話

不久,大相國寺照壁題詩之事傳到了丞相王安石耳朵裡。王安石可不是等閒之輩,不僅權高位重,炙手可熱,而且文章詞賦都超人一等,他曾經三難蘇學士,足見其文學底蘊之深厚。一天上午,王安石信步來到大相國寺探個竟究,一看照壁上的題詩,王安石樂了,說:“這佛印和蘇軾不愧是文學大家,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啊!”旁邊有人問道:“王丞相何以見得?”王安石解釋說:“這是佛印與東坡的和詩啊。兩人圍繞酒色財氣來探討人生之妙論呢。佛印是佛學大家,他從佛家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四大皆空’這一角度來闡述的,佛門修煉空性,超乎自然界萬物,達到最高層次,這是內聖之法門也。蘇學士的和詩則完全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釋說自然界萬物要中和,即中庸之道,這是儒家修行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啊,也是內聖之法門呢!”眾人聽了,茅塞頓開,無不頷首稱是。

這時文學大家曾鞏,對丞相說:“丞相雄才大略,何不也和詩一首,讓我等一飽眼福呢。”王安石微微一笑,令人取過文房四寶,龍蛇走筆,一氣呵成,“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眾人吟罷,不由得眼前一亮,為之喝彩,王丞相書畢哈哈大笑揚長而去。這時曾鞏手捋鬍鬚樂呵呵地說:“還是丞相大人妙筆生花,大氣磅礴啊!”眾人問道:“何出此言?”曾鞏說:“華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啊。就以酒文化而論,‘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自古就有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儀。丞相詩意一目瞭然,無酒哪來的迎送禮節,沒有色則沒有後人繁衍,何以繼承大統,沒有財力,國家不會富強,人們豈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毫無生氣可言,丞相是從治理國家層面上來講的啊!”眾人聞聽,嘖嘖稱讚!

大相國寺照壁題詩,轟動了京城,不僅在街坊酒肆普通百姓和文學雅士之間爭相傳頌,而且朝廷之上王公大臣也津津樂道,最後竟連神宗皇帝也知道了。神宗皇帝也喜歡舞文弄墨啊,尤其對蘇學士的詞賦大加讚賞。一日神宗心血來潮,非要排駕大相國寺不可,慌得寺內眾僧急忙前來迎駕。神宗在大相國寺照壁前看了一會兒,說:“酒色財氣論人生,各自風格不相同。然而在朕看來,還是丞相格局高啊!”頓時,詩興大發,命人取過文房四寶,也和詩一首,詩曰: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助綱常。財足糧豐國家盛,氣凝太極定陰陽。”寫畢起駕回宮去了。

君臣聯詩傳佳話

這一來京城徹底轟動了,連白髮蒼蒼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也驚動了,他老人家不顧年邁,前來拜讀。有人問:“歐陽老前輩,您是文壇領袖,對大相國寺照壁君臣聯詩有何指教?”歐陽修高興地說:

“酒色財氣論人生,君臣聯詩皆上乘。佛印佛家弟子,四大皆空;蘇學士儒雅風流,中庸之道;丞相和皇上是從治理國家角度來闡述的,一個是治國良臣的眼光,一個是帝王霸氣的格局啊!”經過歐陽修老前輩這麼一點評,眾人大悟,不由地拍手喝彩!

原本蘇黃遊覽白龍山一時雅興,經好事的佛印張揚出來,誰知竟引出了君臣聯詩的風流韻事,演繹了一段流芳千古的文學佳話。然而令佛印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揭了蘇學士的遮羞布,不但沒有令其難看,而且恰恰相反,讓蘇學士更加名揚天下,促成了一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君臣情緣,成就了文學史上的一曲千古絕唱,讓世人津津樂道,至今已經流傳了上千年!

  • 臺見新,號,龍溪居士,
  • 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 範習華
  • 高密市柴溝鎮土莊幼兒園教師。
  • 成人組
君臣聯詩傳佳話

主辦:山東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協辦:山東省作協 澳洲山東同鄉總會 澳中文聯

法國山東商會 德國山東同鄉會 加拿大齊魯同鄉會

執行團隊: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