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成都錦江樣板”獲全國教育同行點贊

教育改革“成都錦江樣板”獲全國教育同行點贊

與會代表走進成都鹽道街小學

  4月23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2018年度實驗區聯席工作會議在成都市錦江區召開。4月24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副主任劉月霞、副主任張國華等領導嘉賓,以及來自重慶市、山東省、浙江省、廣東省、河南省、江蘇省的200多位代表分別走進成都七中育才教育集團水井坊校區、成都鹽道街小學教育集團鹽道校區、成都天涯石小學逸景分校,實地參觀考察錦江區基礎教育課程建設成果。

  高品質教育如何在錦江落地?學校如何結合自身實際推進課程建設、課堂變革、隊伍建設、教育均衡?教育改革“錦江樣板”獲得與會代表的高度讚譽。

  2016年6月,成都市錦江區與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簽約合作共建“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示範區”,開啟了該區全面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新篇章。兩年來,錦江區緊扣發展主題,系統推進實驗區建設,捧出了累累碩果。

教育改革“成都錦江樣板”獲全國教育同行點贊

  鹽道街小學教育集團鹽道校區:

  以“信息適融”助力學校教育變革

  在鹽道街小學的資源網站上,什麼課程資源都找得到。這是十年前在互聯網上活躍的教師對鹽道街小學的印象。如今,凡是到鹽道街小學的老師都知道,只要跟小學教育相關的材料都可以找鹽小分享。學生自如地使用電子白板與同學交流互動,學生的投票柱狀圖在課堂即時生成時,學生的作品便捷呈現於課堂,學生一完成作業立即得到評價報告……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鹽道街小學的教學課堂。

教育改革“成都錦江樣板”獲全國教育同行點贊

成都鹽道街小學學生在課堂上

  汪海鷹是鹽道街學數學組教研組長,從2012年成立伊始,她已經兩次擔任信息化研修室主持人。該研修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結合起來,將前置學習、課中互動與課後反饋用數據鏈動起來。幾年來,工作室老師們在“厚德如鹽,適融入道”的辦學理念指引下,將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相融合,從學科走向學習,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的學習,在實踐中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從嘗試走向常態。現在,汪老師的數學作業都是由人工智能來批改,每晚8:00準時收到學生作業的數據報告,平臺可以根據孩子實際情況來推送習題,推送微課。

  近年來,鹽道街小學圍繞“現代信息技術”的平臺建設和“現代化教師隊伍”的培育這兩條主線,在學校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理念、制度、物質三個層面上協同推進,同時推進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和教育設施的現代化。在以信息化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的總體思路下,逐步形成“素質教育引領與公平教育主導”相輔相成的優質教育均衡發展態勢,以此為基礎,建立先進教育理念、先進教學經驗、先進管理樣式、先進成長模式的四大共享機制。

  天涯石小學逸景分校:

  教師隊伍建設鑄“心” 促學校均衡優質發展

  無論是學生笑臉牆還是教師讀書空間,無論是藝術長廊還是池塘嬉戲的魚兒,無論是石徑小路還是錯落有致的園林……成都天涯石小學逸景分校的每一處地方都精心為師生設計,讓師生的心靈在校園裡有棲息之處。

教育改革“成都錦江樣板”獲全國教育同行點贊

與會代表走進成都天涯石小學逸景分校課堂

  在天涯石小學逸景分校的校園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隊名叫做“一起為青春加油”,他們就是學校的新教師(校聘教師和新進3年內教師)團隊。學校組建了新教師培訓班,間週四下午4:20,這群人都會享受學校的福利,由學校組織校內優質資源對他們進行“雙適課程”培訓。學校通過創新形式,針對新教師的困惑和需求進行校本培訓,“雙適課程”的系統性和針對性有利於幫助新教師儘快站穩講臺,實現由學生向教師角色的轉變。新教師培訓,不僅為校聘教師將來參加各種考試打下基礎,更為學生目前的發展打下基礎。

  以往,學校課程規劃都是教導處統一制定,但自學校試點學段部治理後,課程規劃的權力也發生了變化。學校把課程規劃和設計的接力棒交到教師的手裡,讓教師成為課程改革的主角。把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和課程評價交給教師,學段部根據學校總體工作目標,自主進行工作安排,接受各部門實時調研和指導。這一舉措,不但激發了教師的職業熱情,而且讓教師的職責立體化了——教師不但是實施者,同時是建設者和開發者,對課程的理解也更立體了。

  把專家請進校園,為學校問診把脈,工作接地氣,才能真正產生效果。2017年12月,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的協調支持下,在廣州南沙,成都天涯石小學逸景分校與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締結為姊妹學校,書寫了學校牽手國際友好學校的新篇章。學校作為教育部課程中心“深度學習”項目組的實驗學校,得到眾多專家的親臨指導,為學校持續發展不斷指明方向。

  2017年,天涯石小學逸景分校通過了成都市新優質學校專家評估組的驗收,被評為了“成都市新優質學校”。建校7年,學校快速成長,成為城鄉結合部優質均衡發展的示範學校。

  七中育才教育集團水井坊校區:

  聚焦學科建設 推進課程改革

  走進七中育才教育集團水井坊校區六樓的心理成長中心,有著完善的設施和先進的設備,有提供情緒宣洩的“釋心閣”、開展諮詢的“傾心苑”、音樂放鬆的“靜心室”等七大不同的功能室,還有用於心智訓練的心智訓練系統、生理相干與自主平衡系統等,也有用於行為訓練的智能身心反饋型音樂訓練系統、持續注意力行為訓練系統、心理互動管理系統等。

教育改革“成都錦江樣板”獲全國教育同行點贊

與會代表走進成都七中育才學校

  這裡已經成了學生成長的一個新樂園,學生們經常在課間來這裡感受這裡溫馨的環境,或是在“沙盤遊戲室”沙的世界裡感受那份純真,探視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面容;或是在“讀心居”靜靜地翻上一兩頁好書,感受書中的世界。同時,老師們可以隨時到成長中心來宣洩、來放鬆、來感受,這裡也成為他們對緊張工作進行有效調節的好去處。

  七中育才全日制遠程錄播教學赫赫有名。連接213所遠端學校,錄播班級總數1519個,協同教學教師4000餘人,同步學習學生80000餘人,七中育才學校優質的錄播教學大幅度提升了遠端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遠端學校之一甘孜州康定中學自2009年第一屆錄播班參加中考以來,每一年都囊括州中考第一名,網班學生連續五年蟬聯中考第一名,2014年有5人進入州前十名。全日制錄播教學的跟崗研修使遠端教師成長迅速,很多青年教師因為有了錄播教學的幫助在短期內成長為學校骨幹教師。

  在學科建設上,七中育才學校從學科課程建設、學科教學、學科隊伍三個方面入手,通過學科課程建設,打牢學科建設的基礎;改進學科教學,紮實學科建設的根本;加強學科隊伍建設,突破學科建設的關鍵。

教育改革“成都錦江樣板”獲全國教育同行點贊

朝氣蓬勃的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學生

  學科課程建設是教學改進的基礎。七中育才秉承“多元建構、自主選擇”的理念,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化的課程頂層設計,形成了包含學科基礎課程、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人文素養、科學精神、身心素質、實踐能力、潛能與認知發展的“育才三五課程”。

  學科教學改進方面,七中育才學校通過明確深度教學的內涵,提質生命、促進發展;深化深度教學的前提,從深度解讀教材到整合教學;深度教學的關節,前置學習與深度互動。建設未來課堂,提供深度教學的支持;通過“規程”與“量表”,優化深度教學行為的評價。

  為將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七中育才學校以培養內生髮展能力為目標,不斷加強學科隊伍建設。通過自修、內培和外訓三種途徑,促進教師學科素養、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在反思與重建中涵養教師學術力,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袁虹 溫彩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