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5G被過度炒作了?

5G被過度炒作了,您也許不止一次聽到過這樣的聲音。事實果真如此嗎?

5G規模化之路依然遙遠

規模效應是電信業恆古不變的成功定律。

2G時代,GSM迅速全球擴張,成為2G標準主流,這得益於規模效應。今天的移動互聯時代,一部手機吃喝玩樂行遍天下,也得益於規模效應——無所不在的4G網絡覆蓋、不斷下調的流量資費和快速普及的智能手機。

運營商每一個“G”都會花巨資建網絡,接下來就是瘋狂的搶用戶。網絡每多連接一個用戶,單用戶均攤的網絡成本就下降一點點,收益就前進一點點。這也是規模效應。

但是,5G規模化之路還太遙遠。

從全球範圍看,至少在初期,5G商用步伐並不一致。在用例上,日韓運營商偏愛移動寬帶,美國運營商發力固定無線,而中國運營商似乎更關心萬物互聯,儘管各國已將5G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儘管5G標準統一,但在具體應用上,由於5G應用更多,各國運營商都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打著不同的算盤,這就導致了5G初期應用碎片化,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規模上不去,成本就降不下來,所以一些運營商選擇了非獨立組網模式(NSA),原因無非是想繼續依託於4G規模效應。5G非獨立組網在現有4G網絡上補充5G覆蓋,提升網絡速率,應用上也是4G業務的延續——移動寬帶業務,本質上還是跟著4G混。

這種依託於4G規模效應的5G部署方式在應用上依然是4G時代的延續——移動寬帶業務,在移動用戶飽和,移動寬帶業務已趨於同質化、平價化的當下,這種方式難以刺激消費者多掏腰包。即使是AR/VR應用,如果運營商不向內容和平臺擴展,依然只是流量的管道。

有些運營商更看重5G超低時延、超大規模連接的物聯網應用,也就是URLLC和mMTC兩大場景,這些應用面向垂直領域,提供新服務,使能運營商擴展連接價值,並通過網絡切片最大化網絡價值。

這需要網絡演進到獨立組網(SA)模式,也就是從核心網到無線接入網全是5G技術,不再依賴於4G規模,但要建成一張全覆蓋、高速率、低時延的5G網絡,乃至形成全球化的規模,高額的投資令運營商們望而生畏。

高額投資令運營商望而生畏

運營商早已今非昔比,當年豪擲億金、霸氣建網的雄心與信心已蕩然無存。事實上,除了美國運營商在廢除網絡中立的搖旗助威下,通過大手筆收購或合併試圖實現從連接向內容擴展轉型之外,全球多數運營商都在袖手觀望,甚至一些實力不濟的運營商早已認慫,承認自己就是管道。

5G無線並沒有突破性技術,頻譜效率提升幅度並不高,要滿足5G KPI,無非是採用更多、更高的頻譜資源,更大規模的天線系統和更密集的基站建設,這些都是需要高額投資的,陷入迷茫的運營商對此望而生畏。

美國的做法無非是想通過寬鬆的政策幫助運營商打開“錢袋子”,以讓運營商放心投資5G。然而,儘管美國多次提及要領導5G,但美國運營商的實際行動似乎並沒有他們的口號那麼響亮,“掛羊頭賣狗肉”的宣傳倒是不少,Verizon今年計劃商用的只是毫米波固定無線,AT&T早早宣佈的“5G Evolution”計劃本質上就是4G+,和5G沒半毛關係。在轉型未見成果之前,Verizon和AT&T依然謹慎小心。

業界倒是普遍看好最近T-Mobile和Sprint的合併計劃。這兩家運營商合併後,將利用既有的頻譜資源,以低、中、高頻段混合組網的方式建設5G網絡,此舉可降低投資成本,快速實現網絡規模化,同時兩家合併降低了投資風險,這正是業界看好的原因。

韓國的5G口號喊得同樣響亮,也拿出了實際行動,在平昌冬奧會上已經展示了他們的5G試驗網。韓國運營商將採用3.5GHz和28GHz,在中、高頻段上建設5G網絡,投資自然很高,但他們的計劃是三大運營商共建共享,以節省成本,降低投資風險。

即使運營商採用低、中、高頻段混合建網,或共建共享,可緩解投資壓力,但困擾運營商的另一大問題又來了——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是個問題

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是網絡催生應用,還是應用驅動網絡,估計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

目前,從一些國家的5G戰略來看,似乎都是同一個聲音——“不管了,先把路修好,車自然會上來”,可是,路修好之後,車什麼時候才能來呢?自動駕駛還在起步階段,工業互聯網有很多替代解決方案,哪些車能來?哪些車不能來?老司機也給不出答案。

移動通信網絡從語音向數據業務過渡的時代是前車之鑑,早在2000年左右,全球運營商都意識到數據業務必將是未來的趨勢,但在2G向3G的跨越上,即使是當時領先的歐洲運營商也是躊躇不前的,因為看不到殺手級應用。直到喬幫主推出iPhone帶動智能手機迅猛發展之後,運營商們才長舒一口氣,快速建設4G網絡,迎接數據流量爆發時代。

在2/3G技術標準不統一的時代,如果說標準的選擇如同下賭注,在5G標準統一的時代,對應用何時催熟的時機拿捏也如同下賭注。提前一步是壯士,超前兩步是烈士。

任何新技術的成本一開始都很高,任何一項技術的成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5G也一樣,其生態系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成熟,它可能比4G更耗時。

過度炒作不可取,原地不前更不可取。5G的路很長,不過才剛起步。

為什麼說5G被過度炒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