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娃,童年裡不能只有藍胖子、蜘蛛俠!

六一兒童節到了,許多家長都在帶著孩子過節,看電影、買圖書、選禮物,玩得不亦樂乎。

不過,有心人卻發現:市面上的文化產品雖然琳琅滿目,活動豐富多彩,但票房主力依然是《哆啦A夢》等進口影片,童書熱銷榜上全是“大衛”“貝貝熊”“卡梅拉”等譯本,孩子們目之所及、耳之所聞似乎多為舶來品。

我們的娃,童年裡不能只有藍胖子、蜘蛛俠!

兒童文化產品洋化,是個老問題了。

電影、繪本、動畫、玩具、遊戲,大多不是來自歐美就是引自日韓。儘管這些年,國產作品也在發力,比如電影方面,也有《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佳作,但這些偶然出品的爆款,完全不足以與西方所向披靡的進擊模式競爭。

我們的娃,童年裡不能只有藍胖子、蜘蛛俠!

童年經歷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源頭上的一丁點兒引導,河水便有了不同的流向。

童書也好、動畫也罷,表面上不過是孩子們娛樂的方式,卡通人物是“大衛”還是“悟空”,美麗仙女是“插著翅膀的天使”還是“翩翩起舞的嫦娥”,繪本筆觸是“油畫”還是“水墨”,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快樂,但實則在潛移默化中傳遞著不同國家民族的歷史、審美以及價值觀。

倘若今天的孩子們瞭解聖誕節多過春節,喜歡披薩多過餃子,熱衷國外習俗勝過中國傳統,長大後的他們如何能感觸到腳下這片土地的靈魂,那些氤氳千年的文化傳承又如何延續?

我們的娃,童年裡不能只有藍胖子、蜘蛛俠!

文化自信並不是什麼高冷宏大的敘事,恰恰是具體而微的浸潤。

讓孩子愛上自己家的“文化主食”,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面對“洋強我弱”的尷尬,主動放棄或是跟風模仿當然不足取,但急功近利同樣不是明智的選擇。要知道,西方兒童文創經過多年的探索,已經在世界市場佔據了先發優勢,形成了成熟的商業模式。無論是文稿創意、成品營銷還是資金投入、製作工藝都甩出我們很遠。

更重要的是,兒童文創不同於一般創作,它不因受眾年齡小、知識層次低而可以敷衍忽悠、小打小鬧。正相反,這是一個需要深度耕耘、精心加工的領域,幾乎都是大投入、高成本的創作。這注定了,市場逆襲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實現。

我們的娃,童年裡不能只有藍胖子、蜘蛛俠!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國產兒童文創同樣需要精心培育。

《大聖歸來》,籌備了近8年、眾籌了780萬元,打造出了“國產動畫”良心之作。法國曾為了捍衛自己的電影產業,鬧出過“《侏羅紀公園》風波”,抗議好萊塢的“入侵”。正視客觀存在的差距,為國產兒童文創打造一個更好的市場環境、創作環境,當陽光充足、雨露充沛、土壤肥沃,創作之苗才可能長大成林,為中國孩子撐起一片繁榮的文化天空。

我們的娃,童年裡不能只有藍胖子、蜘蛛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