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二季迴歸,胡歌現場重談車禍

5月19日的《朗讀者》第二季,請來了“梅長蘇”胡歌。這期圍繞“生命”而展開的主題,找到胡歌來做首位出場嘉賓。胡歌在之前所經歷的車禍,之後的劫後餘生,想必對生命的感觸會比別人更深刻。

《朗讀者》第二季迴歸,胡歌現場重談車禍

說到生命,我們都會不自覺把它和嚴肅、寂寞、痛苦、悲傷相關聯,從古到今都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深邃的不見底,這不僅僅是一次生命的極致體驗,更是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的機會。

1、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胡歌在朗讀環節中選擇的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經典獨白,他想送給在場的每一位或迷茫或空寂的傾聽者。

這段獨白是哈姆雷特發現母親和叔叔早有姦情,並害死了自己的父親之後的。此時的他痛苦、疑惑,對人生充滿懷疑,覺得活著沒有意義,他覺得自殺更好,但同時面對死亡又很恐懼,不知道死後會不會下地獄。

《朗讀者》第二季迴歸,胡歌現場重談車禍

生存還是毀滅,面對這個問題,是奮起給苦難以沉重的反擊,還是將就著忍受折磨和恐懼?

而那時的胡歌,也被這個問題苦苦困擾著。

2006年8月29日,胡歌在車禍中與死神擦肩而過,短短几天裡就動了幾次大手術,縫了100多針,面對鏡子中的滿目瘡痍的自己自己,胡歌幾近放棄演員生涯,甚至也想過就這樣了結生命,何必如此痛苦的繼續苟活?

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胡歌看似走出了這個痛苦的陰影,而在復出拍攝階段,他一直認為《射鵰英雄傳》會是拍的最後一部戲,所以當導演說到胡歌戲份殺青時,他馬上就跑了,跑著跑著就哭了,在那一刻,胡歌不再是個演員,而是一個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玩具的大男孩,如果不能演戲了,胡歌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去繼續後面的生活,對他而言,演習不僅僅只是工作,更是生活。

《朗讀者》第二季迴歸,胡歌現場重談車禍

在胡歌的書中曾寫過這樣一句話:上天賦予每個生命個體的時間非常有限,若我們自己不為自己的命運疾走,生命的痕跡就顯得太短淺了。

而胡歌,在與命運的博弈中,贏得無與倫比。

2、車禍只是命運一次輪迴的思考

2006年是胡歌的本命年,在那一年他出了車禍;2018年,晃晃12年過去了,正好是一個輪迴。

“其實那場車禍之後,我頂了很多光環,太多的溢美之辭,然而我不需要。”胡歌在提到2006年那次自己經歷的非常慘烈的車禍時,他劫後餘生的感觸是,“並沒有做好準備面對那麼多的人。”

接著,董卿引用梅長蘇的臺詞“既然活下來了,就不該白白活著。”想要讓胡歌講點生命的意義,而胡歌的回答,再次令人大跌眼鏡,他說,自己現在依然沒有找到要做什麼。

2012年,賴聲川導演找到了胡歌希望他能出演《如夢之夢》,這是一部直面死亡直面悲慘的話劇,胡歌在裡面飾演五號病人。

《朗讀者》第二季迴歸,胡歌現場重談車禍

這個角色得了一個奇怪的絕症,全世界都給他判了死刑,而且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而五號病人在臨死之前,一直執著著要去尋找一個答案,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他要去承受這麼多痛苦?

這是一個有內涵、執著、善良的五號病人,這個患絕症的建築師有點像詩人。為了即將要死的孩子而奔跑;為了失蹤的老婆而尋找;與巴黎孤獨的女服務生嬉鬧、玩笑……

每一個場景每一幕都有讓人心疼的感覺,這是一種經歷過生死磨難、涅槃重生才能演繹出來的飽滿、深刻以及真切,而胡歌,無疑是最身臨其境的人。

五號病人和梅長蘇是如此的相像,他們都是在生命最後的時光,奮力去活出光彩的人,生命就該是這樣發光、發熱。

《朗讀者》第二季迴歸,胡歌現場重談車禍

董卿問胡歌,如果他不是5號病人,是胡歌向這個世界告別,他會講什麼故事?胡歌說自己想講一個關於郭靖的故事,因為郭靖是一個心懷天下,願意犧牲自己的人,他有“俠”氣在身上。而現在的自己,頂多是個令狐沖,因為他仍然處在對抗中,想要擺脫一切束縛。隨後,胡歌朗讀了《哈姆雷特》的片段,他說,“生存還是死亡”,這句話已然是自己的心聲,獻給那些在迷霧中砥礪前行的人。

3、這是一場生命充滿善意和希望的邀約

胡歌曾經有句很經典的話:車禍撞壞的不是我的臉,只是我的面具。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裝滿它。

人生很多事情,真的是得失難以界定。用一個容貌不完美的胡歌換一個靈魂更加豐富的胡歌,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是啊,喜歡一個明星,就像是和他談戀愛啊,能讓人死忠的,一定是人品。而且你知道,你們終將互相影響。真正的偶像,就應該具備這樣的意義:他本身有一種滋生美好的力量,能勉勵我們支持我們,摁下一個又一個黑暗,等待破曉黎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