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所有人都說歷史上的俄羅斯帝國統治腐朽黑暗?

納粹第三帝國元首

15世紀末在擺脫了蒙古人大概三個世紀的統治後,俄羅斯在16世紀初建立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一國家。隨後不斷擴張,合併烏克蘭、西伯利亞,到17世紀末的時候,已成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與西歐相比,俄國經濟十分落後。但同時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經濟因素,這就使得很多地主和商人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彼得一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施的。彼得依靠小地主和商人的力量,嚴厲打擊大貴族勢力,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他還提倡發展工商業,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和人才,還進行了軍事改革,提高戰鬥力。1721年,彼得正式稱帝,俄羅斯也改稱帝國。但在彼得一世死後,俄國出現了大貴族爭權奪勢的混亂局面,直到1762年葉卡捷琳娜女皇即位,政局才逐漸穩定。在女皇的勵精圖治之下,進行“開明專制”,加強農奴制,發展工商業,大力對外擴張,俄國成為地跨亞歐美三洲的大帝國。但19世紀初的俄國已經盛極而衰,與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國內社會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

農奴制的實施,在俄羅斯建國之初,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伴隨著對社會底層的壓榨,平民百姓的不滿擴散開來。當時的俄國整個社會95%以上的農民是農奴,基本分屬於皇室、貴族和東正教會。農奴是主人的私有財產,不僅沒有私產,還得承擔繁重的貢稅和繁多無償的勞役。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幾乎沒有可能逃走。1607年俄國頒佈的法典規定,地主追捕逃亡農民的期限從5年延長到15年,收容逃亡農民者要受罰款處分,窩藏逃亡農民者要被追究。後修改為無限期追捕,封建主在領地內有權對農民進行判決、鞭笞、拷問和給他們戴上鐐銬、鎖鏈。當時社會上努力買賣也很頻繁。葉卡捷琳娜女皇時期,一名即將成年的女奴只售價10盧布。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廣大人民的生活可以說是水深火熱了。再加上近代戰爭不斷,即使改革轉型為資本主義國家,也是“資本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對人民的壓榨沒有減輕,反而更重。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專制主義社會本就建立在底層人民的血和淚上,而長期實行農奴制的俄國更是將這一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腐敗黑暗”的形容都不能深刻傳達出勞苦人民的痛。


國家人文歷史

俄羅斯帝國,簡稱俄國、俄羅斯、沙俄或沙皇俄國,別稱第三羅馬。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帝國共有1億2560萬人,至1914年達到1億6570萬人,是當時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國家,僅次於大清帝國和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是歐洲傳統的五大強國和當時世界列強之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才導致沙俄政治經濟崩潰,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工業化相對落後於其他歐洲強國。

說他統治腐朽黑暗,指的就是這一時期之後,之前俄國開始只是一個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國,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歐洲承認。經過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治理前往歐洲尋找盟友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向西向南打垮了與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和黑海東地中海沿岸地區、並征戰和稱霸了數個數個世紀已久的伊斯蘭教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向東吞併整個西伯利亞,甚至推到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

拿破崙時期俄國軍則推進到中歐和西歐,最後到了巴黎的城門邊。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皇帝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所謂俄羅斯帝國統治腐朽黑暗,大抵指的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於地主,處於社會最低層,實際上是農奴。早在11~12世紀,在基輔羅斯時代,王公、大貴族擁有大量世襲領地,強迫窮人服勞役。14~15世紀,莫斯科公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陷於被奴役的地位。

十八世紀末,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紀初葉和中葉,更日益走向瓦解。封建農奴制解體的過程也是新的資本主義要素在農奴制內部形成的過程。


佈雷桑秀策醬

對於歐洲人而言,沙皇俄國的確是黑暗腐朽的代名詞,但是對於除歐洲以外的其他區域,沙皇俄國還算是不錯的,與歐洲的其他地區,沙皇俄國的形象應該是蠻橫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