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陶瓷器的收藏,臺灣清翫雅集出類拔萃,為世所矚目,它不僅再現了輝煌燦爛的中國陶瓷歷史,也反映出至精至美的收藏品位。當我們品評鑑賞時,也為中國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而驕傲和自豪。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中國早期瓷器在商周時期由越窯創燒,其後歷經幾千年,影響深遠。越窯以唐末所燒青瓷之精品——秘色瓷為世人稱頌。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唐 越窯青瓷皮囊壺 高20.2釐米

越窯青瓷皮囊式壺,釉色晶瑩青翠,明澈如冰,釉質溫潤似玉,器形渾圓飽滿,顯示了唐代器物的典型特點。皮囊壺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常用器物,南方越窯生產瓷質皮囊壺,反映出當時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大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越窯皮囊壺造型罕見,存世稀少,僅見1973年江蘇南通出土有相似的器物。

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繁榮的盛世,陶瓷器生產得到了迅猛發展。除南方越窯青瓷、北方邢窯白瓷外,唐三彩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之一。它將中國釉陶技藝與雕塑工藝相融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韻。

唐三彩器一般是作為陪葬冥器而生產的。唐代盛行厚葬,按照貴族及官員級別,對其墓葬的陪葬器物有嚴格規定,不可僭越。唐代奢靡的陪葬制度促進了唐三彩的發展,器物形制多種多樣。唐三彩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其中以人物俑和動物俑藝術水準最高。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唐 三彩抱壺黑人俑 高36釐米

三彩抱壺黑人俑,為一黑人半跪姿勢,懷中抱有長頸壺,雕塑形象細膩,體態逼真。唐時黑人稱為崑崙奴,崑崙是唐代社會對印度和南洋群島的統稱。唐代詩人張籍寫過一首《崑崙兒》:“崑崙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洲。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棉裘”,生動地描述了當時這些人在中國的生活情況,也反映了大唐時期的中外交流。此類三彩黑人俑傳世品少見,彌足珍貴。

唐代厚葬文化的一個典型特徵是隨葬有兩個天王俑與兩個鎮墓獸,合稱“四神”,作為陰間的保護神,為墓主鎮惡驅邪。加彩、三彩天王俑,天王雙目緊蹙,兩眼圓睜,腳踩夜叉,體形高大,施彩豔麗,為雕塑之精品。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唐 三彩嘯天馬 高68.9釐米

三彩嘯天馬及三彩立馬,為唐三彩的典型器物。一作昂首嘯天狀,一作站立靜止狀,將馬的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逼真。李唐王朝對馬的鐘愛或許源於其身上所具有的遊牧民族特性,更有著名的“昭陵六駿”流傳於世。皇族的喜好也直接引領了社會風氣,故有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的千古佳句。

唐代與周邊國家交流漸廣,經濟交流日益增多,自長安通向西域的絲綢之路又是當時最重要的貿易之路,駱駝作為“沙漠之舟”,成為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三彩駱駝昂首挺胸,引頸仰天長嘯,姿態優美,軒昂生動,真實表現了天際相連的戈壁沙漠之上,漫漫絲綢之路,它們不畏艱險、長途跋涉的場景。

耀州窯是北方著名的青瓷窯場。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記載:“耀州青瓷器謂之越器,以其類餘姚秘色也。”反映出南北方兩個青瓷窯的密切關係。耀州窯以燒造刻花和印花青瓷而著稱,陝西銅川市黃堡鎮元豐七年(1084年)德應侯碑文中描述耀州窯器為“巧如範金,精比琢玉”。五代耀州窯刻蓮花紋雙流執壺,工藝精良,刻花刀法犀利,呈浮雕狀,立體感強,肩置雙流,形制別緻,較為少見。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五代/北宋 耀州窯刻蓮紋雙流執壺 高15釐米

宋代瓷器生產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局面。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奠定了宋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宋代是中國瓷壇百花爭豔、名品迭出的時代。雅緻清麗的汝窯青瓷,汁水瑩潤如堆脂的官窯,富麗絕妙、力仿自然界日起霞飛之色的鈞窯器,滿布“金絲鐵線”開片的哥釉瓷,青翠欲滴的龍泉窯青瓷,有饒玉美稱的湖田窯青白瓷,犀利灑脫的耀州瓷刻花青瓷,均各具特色。宋瓷是崇尚素雅平淡、捨棄刻意雕琢的美學觀之體現,清麗秀雅的藝術風格為後世所推崇。有“千金易得,宋瓷難求”之說,正是宋瓷珍貴之體現。


汝窯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宋人葉寘(zhì)的《坦齋筆衡》中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之說。汝瓷青釉面滋潤柔和,釉質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在宮中受寵應與帝王崇尚美玉的時尚有關。汝瓷把造型藝術之秀美、釉色素淨之風尚以及高雅的裝飾風格融為一體,達到了瓷器藝術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由於汝窯青瓷燒造時間短,故傳世品極少。南宋周輝《清波雜記》有“汝窯宮中禁燒……近尤難得”的感慨。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據統計汝窯青瓷存世尚不足百件。汝窯洗,造型端莊,釉層勻淨,晶瑩蘊潤,有含蓄之美。高雅素淨的藝術效果,彌足珍貴,體現出宋人獨有的審美情趣。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北宋 汝窯青釉洗 直徑13.1釐米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造型雍容典雅,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裝飾質樸無華,淡雅自然。南宋官窯印龍紋洗,通體施青釉,釉質肥潤如玉,洗內底印有云龍紋,實屬罕見。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南宋 官窯龍紋洗 直徑20.2釐米

哥窯以釉面“金絲鐵線”的開片為特徵,極具裝飾效果。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品評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南宋哥窯葵口洗,釉層較厚,內外均佈滿開片。哥窯葵口洗歷來為文人墨客書房之中的名品,晚明文震亨所著《長物志》中提及“官、哥葵花洗”,備受雅士推崇。哥窯六方盆,造型少見。明代徐樹丕《識小錄》曾感慨道:“畫當重宋……窯器當重哥、汝。”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南宋/元 哥窯六方盆 寬16.4釐米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燒製白瓷的窯場,是宋代白瓷的典範。金代劉祁《歸潛志》記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定窯裝飾技法以劃花、印花見長,裝飾圖案有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等。定窯白瓷深受清代乾隆帝的喜愛,弘曆帝的200多首詠瓷詩中有30多首專為定窯瓷器而題,其中一首為“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概括了定窯器的藝術特色。明曹昭《格古要論》記:“古定器,土脈細,白色而滋潤者貴,質粗而色黃者價低。外有淚痕者是真,劃花者最佳。”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北宋 定窯刻蓮紋玉壺春瓶一對 高19.5釐米

定窯白瓷刻蓮紋玉壺春瓶,應為佛教用器,原配的銅蓋更為難得,佳品成雙,可謂鳳毛麟角。玉壺春瓶造型源於佛教文化中的淨水瓶,初始為裝酒水的器皿,後逐漸演變為文人雅士喜愛的裝飾之物。唐代一般以“春”指代酒,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典雅》中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之句。孩兒枕為定窯器的名品。定窯白瓷臥嬰枕,嬰兒呈側臥狀,表情生動祥和,稚趣可愛。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宋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洗 直徑19.7釐米

鈞窯以其獨特的玫瑰紫、海棠紅等窯變釉,及各式陳設器物而著稱。宋代鈞窯器稀少名貴,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說。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洗、花式洗、鼓釘洗,器形規整,釉色優美,絢麗如晚霞,代表了鈞窯燒造水準。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品評有“花盆以鈞窯為最佳,其座謂之‘盆連’,有圓者,有海棠式者,有六角者,近則折足磨邊,亦珍逾拱璧,蓋鈞之可貴極矣”。鈞窯月白釉戟尊器形仿商周時期銅器尊的形制,端莊古樸。

宋代不僅燒造出精美的官窯器,民窯生產也大放異彩,出現了“民辦作坊蓬勃發展,官辦窯場競相爭輝”的局面,如磁州窯、建窯、吉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蔚為大觀。

元代瓷器生產以江西景德鎮窯為代表,成熟的青花瓷則為曠世之作。景德鎮元青花造型多樣,裝飾紋樣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植物花卉紋等,紋飾精美,繪畫風格灑脫豪放。元人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有當時青花瓷出口國外的記載。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元青花百花亭人物圖大罐 高26.2釐米 直徑34.4釐米

青花百花亭人物圖大罐,繪元代雜劇《逞風流王煥百花亭》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元青花的裝飾別出心裁,將歷史人物故事移植到瓷器畫面上,呈現出嶄新的藝術境界,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又如青花海水雲龍紋罐,龍紋亦為元代青花瓷的典型紋樣,多繪於盤心和瓶、罐腹部,用作主題紋飾。


中國陶瓷以天賜的瓷土,經陶工的精琢、烈火的洗禮塑造而成。《考工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陶瓷生產正是天時、地氣、材美、工巧這四者的完美結合。作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富有創造力的體現,以及人類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中國陶瓷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流傳至今,而顯得更為璀璨奪目。

明代是陶瓷生產繁榮昌盛的時期。邵蟄民《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明瓷之震耀寰宇,開現代最精美瓷之端,而為其代表者厥惟饒州景德鎮燒造之瓷。有明一代至精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清代亦然。”明代洪武年間,朝廷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廠。御窯廠對瓷器的挑選極為嚴格,凡上解的御用器大多要“百選一二”,龍缸、花瓶之類則“百不得五”。近年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珠山遺址有大量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瓷器碎片出土,均為殘次品。燒壞的瓷器就地打碎深埋,不許流入民間,反映出御窯廠對御用瓷器要求之嚴格以及生產規模、燒造數量之大。御窯廠生產不計成本,唯追求品質精美。

洪武時期釉裡紅瓷器燒造較多,傳世品明顯多於洪武青花瓷,這應與洪武朝定製的“服色所尚,以赤為宜”的規矩有關。洪武釉裡紅瓷品種豐富,但多具有形制高大、古樸渾厚的時代特徵,尚有元代遺風。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大碗 直徑42.5釐米

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碗,為洪武瓷器的代表,形制較大,髮色純正,紋飾佈局嚴謹,繪製筆法嫻熟,線條流暢。

永樂宣德時期是中國青花瓷生產的黃金時代,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後世青花瓷生產追摹的楷模。青花靈芝花果紋碗、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及青花纏枝花卉紋天球瓶,均為明永樂時期的代表性器物,青花使用了“蘇麻離青”鈷料,青花幽靚濃豔,瑞果花卉紋生動活潑,瀟灑自然,線條舒展柔美,充分展現出永樂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韻。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天球瓶 高43釐米

永樂時期燒造的著名顏色釉瓷之一的甜白釉瓷,造型有梅瓶、壺、高足碗、杯等,精美絕倫。甜白釉刻牡丹紋三系蓋罐,罐的肩部多有小系,多為二、三、四個,這一獨特的裝飾為器物增添了雋秀之感。造型精巧別緻,胎釉細膩,花紋隱見,藝術風格獨特,蓋為原配,更為珍貴。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明永樂 甜白釉刻牡丹紋三系蓋罐 高10.3釐米 直徑15.5釐米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記宣窯瓷器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的評價,其藝術成就被稱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明代王士性《廣志繹》中有“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之說。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明宣德 青花吹簫引鳳紋碗 直徑19.4釐米

青花吹簫引鳳紋,畫中祥雲繚繞,遠山近水,樓閣掩映,宛若仙境,一仕女吹簫,一仙人乘鳳駕雲而至。“吹蕭引鳳”傳為秦穆公有愛女弄玉,擅長吹笙,嫁與擅長吹簫之少年郎,龍鳳和諧,後二人化為仙人,引出“吹簫引鳳”之佳話。世人多用此為裝飾題材,表達對美滿婚姻的期盼。宣德青花人物紋樣少見,故彌足珍貴。


成化時期青花器幽雅脫俗的藝術風格,備受世人推崇。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評論說:“成化五彩,青花均極工緻,青花藍色深入釉骨,畫筆老橫,康熙尤當卻步也。”

成化時期的鬥彩器舉世聞名,明人谷應泰《博物要覽》有“成窯上品,無過五彩”之說。清代乾隆時期朱琰《陶說》評論:“古瓷五彩,成窯為最,其點染生動,有出於丹青家之上者。畫手固高,畫料亦精……”成化鬥彩器極為珍貴,明萬曆時就有“神宗御前雞缸杯價值十萬貫”之說。成化鬥彩花卉紋高足杯,精巧別緻,胎薄體輕,施彩柔麗清雅,為成窯的典型器物。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明成化 鬥彩花卉紋高足杯 高7.8釐米

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崇信伊斯蘭教,御用瓷以阿拉伯文為飾風氣盛行。多以圓形或菱形開光內書阿拉伯文,外輔以折枝花卉紋。文字內容主要是吉祥語、箴言、《古蘭經》等,多含有祈福求祥之意,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藝術特色。青花阿拉伯文長頸瓶即是正德時期代表作。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長頸瓶 高26.2釐米

五彩是明清時期重要的彩瓷品種之一,明代嘉靖、萬曆時期盛燒,以嘉靖五彩最負盛名,以色彩絢麗多姿、畫意活潑自然取勝。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雲“其彩畫之詭奇,繪事之偉麗,幾於不可方物”。

長達48年之久的萬曆朝,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晚明國力雖然逐漸衰落,但經濟仍然發達,文化漸趨興盛,瓷質文房用具燒製較精。五彩雲龍紋毛筆、筆山、筆架、長方蓋盒、水盂、硯臺為文房用具,均以五彩繪雲龍紋為飾,色彩濃豔,對比強烈,紋飾縝密,畫風狂放,展現出萬曆五彩瓷“龍鳳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瓏務極華麗”之風尚。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萬曆 五彩文房具組

清代康雍乾時期國力強盛,瓷器生產達到巔峰,制瓷水準高超。

琺琅彩是康熙時期創燒的名貴彩瓷品種之一,瓷胎畫琺琅的生產以量少質精而聞名,代表了清代瓷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準,不僅展現出康雍乾盛世帝王的審美意識,也反映出18世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它是中歐文明與文化的融合體,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康熙琺琅彩瓷多仿銅胎畫琺琅器皿,常以紅、黃、藍、紫、綠、胭脂紅等彩作地,上繪花卉紋等。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清康熙 琺琅彩黃地花卉紋碗 直徑10.9釐米

琺琅彩黃地花卉紋碗,所繪數朵富麗的花卉俯仰盛開,碩大飽滿,極盡妍麗,充滿生機,彩料瑰麗,繪製技法獨特,紋飾立體感強,正如陳瀏《陶雅》讚歎康窯“花卉、翎毛畫法精絕,一空前古”。

“郎窯紅”是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燒的仿宣德紅釉器,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陳瀏《陶雅》有“紅郎窯華而不俗”的評價。造型有觀音尊、油槌瓶、膽瓶、花觚、碗、盤等。郎窯紅龍紋長頸瓶,色澤深紅鮮豔,器身飾有龍紋,十分罕見。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清康熙 郎窯紅龍紋長頸瓶 高38.5釐米

粉彩是雍正時期燒造的彩瓷品種之一。陳瀏《陶雅》曰:“粉彩以雍正朝為最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妍奪目,工緻殊常……”粉彩裝飾圖案豐富,紋飾有山水人物,花草蟲蝶等。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清雍正 粉彩菊紋天球瓶 高34.2釐米

粉彩菊紋天球瓶,施彩柔麗,用筆細膩,畫風深受惲南田“沒骨法”之影響,正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所言:“雍正花卉純屬惲派,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草蟲尤奕奕有神,幾誤蠅欲拂……”

畫琺琅是清代獨具的彩繪工藝,康熙時期創燒,至雍正乾隆時期技術更加成熟,以瓷胎畫琺琅和銅胎最為多見,也有料胎器物。料器又稱玻璃器,明代《天工開物》稱:“琉璃石產於西域,因其五彩晶瑩,為中原人喜愛而仿造。”清代是中國玻璃器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皇宮御用的料器,製作工藝複雜,顏色純正嬌豔,五彩斑駁,精美獨特。乾隆皇帝嗜古成癖,為迎合皇室標新立異的追求,器形屢有新創,奇巧之物,層出不窮。乾隆時期瓷胎、銅胎、玻璃胎畫琺琅器一類裝飾西洋風格的紋飾,繪有西洋人物及風景等,採用西洋繪畫技法施彩,色彩鮮豔華麗。料胎琺琅彩開光西洋仕女圖四方瓶,繪以西洋仕女圖,人物形象生動,活靈活現,色彩繽紛,工藝精湛。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清乾隆 料胎琺琅彩開光西洋仕女圖四方瓶 高8.3釐米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清乾隆早期 料胎琺琅彩牡丹鳳凰紋包袱瓶 高18.2釐米

料胎琺琅彩牡丹鳳凰紋包袱瓶,包袱與“包福”諧音,寓意吉祥。此瓶為所見最大尺寸的宮廷制料胎畫琺琅器,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乾隆時期青花在雍正朝制瓷技藝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生產更是精益求精。乾隆時期盛行仿古之風,前朝的諸多名品佳作成為追摹的對象,多以明代永樂宣德器為摹本,極力效仿永宣青花“蘇麻離青”的濃重暈散之氣韻,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青花釉裡紅又稱“青花加紫”。清代雍乾時期,青花釉裡紅燒製技術嫻熟,製品最佳。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海水雲龍紋雙耳扁壺 高30.7釐米

青花釉裡紅海水雲龍紋雙耳扁壺,青花色澤翠藍幽靚,釉裡紅嬌豔俏麗,相映成趣。

乾隆時期,粉彩取代了五彩在彩瓷中的地位,裝飾漸趨複雜,並出現了一些新創器型。粉彩黃地花卉紋方尊,器形別緻罕見,繪製精細,釉彩鮮豔。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清乾隆 粉彩黃地花卉紋方尊 高26.5釐米

釉裝飾是陶瓷傳統裝飾技法之一,色釉雖然呈色不同,卻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與藝術風格。清代色釉瓷生產在明代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清雍正 茶葉末釉雙龍柄壺 高51.8釐米

茶葉末釉雙龍柄壺,造型仿自唐代器物,形制高大,工藝精緻,為乾隆色釉瓷佳品。

乾隆粉青釉獸面紋天球瓶,莊重典雅的造型、質樸脫俗的紋飾、溫潤如玉的青釉完美結合,達到了“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藝術境界。

中國陶瓷的產生與發展在中華文明發展中伴隨著王朝興衰跌宕起伏

清乾隆 粉青釉獸面紋天球瓶 高54.8釐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