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價格是假瘋狂還是真低價?七百多萬閱讀竟然都嫌價格低!

小麥價格是假瘋狂還是真低價?七百多萬閱讀竟然都嫌價格低!

昨天,每日糧油發佈了一條關於小麥價格的小消息,沒想到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閱讀突破七百萬次,而從七千多條的留言中來看,竟然大部分都是嫌小麥價格太低的!

首先,雖然當前收購企業小麥收購價格都已經報到1.1,甚至1.2元/斤,但這部分價格均是國標到廠價,而農民在實際賣糧過程中,需要扣水、扣雜,等級不到要壓價,再加上運輸裝卸給中間收購商的讓利,好小麥能賣到1.1就已經算是不錯了,所以大家覺得小麥價格還的再漲漲。

其次,小麥今年多地反映減產,有的地方一畝地要少收個一二百斤,即使價格漲個幾分錢也彌補不了種植收益的下降。

最最關鍵的是,今年國家的小麥託市收購價格不但沒漲,反而跌了3分/斤,在掰指頭一算,居然好多年價格都沒漲了,在一細算,2006年價格是0.72,現在是1.15,十多年了價格漲幅不到60%,再看看其他物價……

小麥價格是假瘋狂還是真低價?七百多萬閱讀竟然都嫌價格低!

但是,現在的小麥價格到底是高還是低呢?

從農民角度來講,肯定是低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仍有2.6億農戶、6億多人生活在農村,其中2.3億戶是承包農戶,也就是所謂的小農戶,一戶人家種地不超過十畝,我們以每年一畝地淨收益1000元計算,最高一年也就1萬元的收入,這對於處於半職業化的種地農民來講,肯定是不合理的。

其次,從消費者角度來講,我們不需要做統計,也能感受到,每月用在吃飯上的錢,遠遠低於其他開支。而據數據顯示,在去年我國的恩格爾係數已經低於30%,食品消費已經不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開支,如果僅算基本的食物需求這個比重只會更低。只不過由於房價、醫療等其他開支較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最後,對於做糧食貿易的經營者而言,當前的小麥價格風險較大。這是個特殊群體,他們需要在消費和生產中間尋找利潤,一斤漲一分,那麼1000噸就是漲2萬元,截止目前新小麥平均漲幅已經達到了0.3元左右,也就是從最初的1600元/噸,漲到了現在的2200元/噸。

總而言之,糧價的漲跌從各方的反映來看,其實就是利益的分配規則不同而已。由於糧食貿易屬於大宗商品,交易數量基本都是幾百上千噸交易的,所以,對他們來講,當前的價格是瘋狂的。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可能就是買饅頭,原來一塊錢兩個,現在是一塊錢一個,漲幅很高,但絕對值不大。而對於農戶而言,可能也就是一畝地只多了十幾塊錢而已,這個漲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小麥價格是假瘋狂還是真低價?七百多萬閱讀竟然都嫌價格低!

這裡面,中間商屬於流通環節,整體上屬於旱澇保收(當然,總會有賺有賠的),只有農戶和消費者處於兩個價值的天平兩端。

農民受小規模生產影響,除非糧價一斤達到10塊以上,否則靠種地賺錢是不可能的。而對於消費者而言,當前食品價格對其生活影響不大,但如果真的糧食價格達到10元以上,那就意味著現在的食品開支至少要翻十倍——而且是每天要承受現在食品開支的10倍。從價值的傳遞看來,消費者開支增加,那麼必須要從收益方面彌補,包括種子、化肥在內的生產資料可能會漲到讓人懷疑人生。

這是我們當前小農生產的現狀。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其署名文章中表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應當鼓勵資本下鄉,但一些地方‘資本下鄉卻代替了老鄉,沒有帶動老鄉’,‘農家樂光讓老闆樂了,沒有讓農民樂’;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老闆圈地蓋房、坐地收錢,‘富了老闆,虧了老鄉’的現象;還有個別地方在農業園區建設中甚至脫離農業,異化為工業園,成為‘穿農業馬甲的工業項目’。”不夠注重帶動農民發展,使得小農戶難以有效分享農業現代化的成果。

好消息是,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佈了關於請調查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等情況的函,將會在今後的資本下鄉的政策引導中,扶持小農戶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製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