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外敵——匈奴篇

古代華夏族大多建都在黃河南北,因為地處四方之中,所以稱為“中華”,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代各朝疆土逐漸擴大,但凡漢族所統轄的地方,皆稱“中華”。與之相對應的,便是被稱為“蠻夷”的其他少數民族,因其所居之地地理環境較差,多以遊獵畜牧為生,故部族大多擅長騎射。生產製度的差異導致北方少數民族物質生活匱乏,因此經常南下侵擾中原的財富,甚至一度奪取漢政權,建立統一的封建帝國(蒙元、滿清),匈奴便是活躍在秦漢時期的“異族”部落之一。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外敵——匈奴篇

起源

據《史記》記載,匈奴族和華夏族同源,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後代子孫,叫淳維(夏桀的一支後裔)。唐堯、虞舜以前就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住在北方蠻荒之地,隨著畜牧活動而遷移。(“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歷史

約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桀的一支後裔逃亡北方,逐漸吞併周邊小的部族,成為匈奴族。畜牧文明下的北方少數民族強盛大概這麼個套路:傑出領袖+統一本族各小部落+吞併周邊部落。要知道,草原民族剽悍好鬥,統一各部落並非易事,而且,往往傑出領袖一旦死去,各部族很快會陷入分裂內鬥。因此,在漫長的歷史中,北方少數民族強盛的時期並不長,強盛至能完全征服中原政權的時候更少,只有蒙元和滿清兩次。

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209年(稱之為“國”實在是勉強)。依小便看來,戰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無暇也無力北顧,是其強盛起來的一個重要外部原因。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外敵——匈奴篇

秦國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馬上就派了蒙恬率軍三十萬抗擊匈奴,收復河套以南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建起了萬里長城以御匈奴。但是,很不幸的,秦朝是個短命的王朝,匈奴得以趁著秦末中原大亂,繼續發展。因此,也就有了後面的“白登之圍”(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的事件)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外敵——匈奴篇

因長年戰亂,國家初定,經濟破敗,漢朝採取和親的對完政策,以求與匈奴暫時維持和平(中原王朝的恥辱)。

到了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漢王朝的國力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已不同往日。漢朝開始用軍事手段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匈奴的勢力得到了大大的削弱(《漢書•匈奴傳》說“漢兵深入窮追二十餘年,匈奴孕重惰殰,罷極苦之”)。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于後,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約定以長城為界。

東漢永元三年(91年),大將軍竇憲、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擊鹿塞三千華里,大破匈奴,徹底解決漢朝歷時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外敵——匈奴篇

去向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內部分裂,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附漢,是為南匈奴。

公元前36年,西漢出使西域的將領陳湯假託朝廷命令(“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就是出自陳湯之口),遠征北匈奴、斬殺郅支單于,消滅了北匈奴,由此南匈奴率部重歸漠北,完成了匈奴的統一。

東漢初年,位於漠北的匈奴逐漸強盛起來,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內亂,再次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匈奴人依附東漢稱臣(與漢族逐漸融合,到了南北朝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匈奴,已經看不到了),北部匈奴人留居漠北,稱為北匈奴。公元91年,竇憲派耿夔、任尚兵出居延,深入五千餘里,大破北匈奴,從此匈奴在和漢民族的長年戰爭中徹底失敗,開始了始無前例的民族大遷移,逐漸消失在中華文明的視野中。

那些年擾我中華的“異族”外敵——匈奴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