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學者觀點|劉俊穎:中國承包商為什麼不願意購買工程保險?

選擇一個範圍和邊界明確的主題,展示一個從零開始直至非常高深複雜的研究的全過程。 ———Knuth《研究之美》

研究概要

一位資深英國工程保險經紀曾評論“中國人是風險偏好型,理由一是很多人喜歡gambling,二是不喜歡買保險。”這番言論雖然並不完全正確,但國人為什麼不喜歡買保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006年劉俊穎撰寫《國際工程保險索賠中保險原則問題》一文,發現很多保險問題在於對於行業遊戲規則的不理解。2014年劉俊穎及課題組的成員系統梳理,包括保險需求、保險安排方式、保險採購、保險有效性維護、保險索賠的工程保險等最佳實踐。

基於對工程保險實踐情況的理解,在進行中國承包商工程保險購買意願這一研究中,引入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通過文獻綜述和調研訪談進行拓展,得到5類承包商工程保險購買意願的影響因素:態度、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風險感知和過去經驗,並構建概念模型。

對186位參與工程保險購買的項目經理及商務經理數據的分析結果表明,承包商對於工程保險的購買意願主要受其對於保險購買的態度(Attitude)、感知購買保險的主觀壓力(Subjective Norm)兩項因素的影響,未發現承包商對保險購買及索賠的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對保險購買意願的顯著影響。同時,還發現風險感知(Risk Perception)和過去經驗(Past Experience)通過影響態度間接影響承包商保險購買意願。

通過對數據結果進行解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承包商的低保險購買意願。一方面是由於承包商低估項目的風險發生概率和風險可能後果,並且其過去的工程保險購買經驗和索賠經驗可能並不豐富,造成承包商對工程保險產生消極評價;另一方面,在中國大環境下,無論從法律規範、合同約束還是市場引導角度,承包商感知到的購買工程保險的社會壓力並不強烈,造成了中國承包商的低保險購買意願。

這項研究從中國承包商的保險購買意願形成機理角度增進對工程保險發展障礙的理解,實證研究的分析結果可以供承包商、保險公司、保險經紀以及政府監管部門找出工程保險在中國步履維艱的根源所在,為推動風險管理與工程保險制度在中國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當前形勢

陽光保險經紀(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崔豐堂

全球工程保險的情況與本研究呈現的結論是非常吻合的:美國市場是法律驅動的;歐洲市場是風險意識和標準合約雙輪驅動的;中國承包商購買意願低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幾乎涉及所有研究的因素。

比如,在風險感知方面,針對大型工程項目,國內真正的EPC項目佔比仍待提高,業主常常是大業主,多合同管理的方式造成風險向承包商傳遞不充分,承包商風險感知差;同時,工程保險的採購一般也是由業主完成的,所以承包商保險購買的經驗也不豐富,在這方面,在中國承包商參與境外非援助項目時已經有所改變;另外,在法律層面,國內也並沒有太多針對保險的條文,合同範本中也沒有針對保險的詳細規定。

本研究引導我們進行兩個方面的思考:一是如何改良工程市場的現狀,提高工程保險的購買比例;二是針對承包商提供更符合中國工程市場需要的保險產品。最終,通過充分利用保險工具改善工程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

在我看來,這項研究更大的意義在於就保險進行嚴肅的理論研究。保險運作機制像其他優秀的社會機制一樣簡單明瞭,支撐著行業穩定地發展了近200年,但這樣也造成了在全球範圍內保險行業缺乏在理論方面的研究和發展,而在國內這個問題更突出。

近年來保險科技已經被推向前臺,但保險變革卻仍沒有紮實的理論支撐,這是很需要擔憂的。因此,藉此論文的推廣之機,呼籲大家共同推動保險理論的進化。

研究感悟

西悉尼大學高級講師 馮迎賓

我們研究的選題基於許多人觀察到中國承包商不願意購買工程保險的現象。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究為什麼會這樣、如何去改變。我們認為找到了一個有意思且有意義的選題。

本研究通過計劃行為理論這一成熟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對承包商保險購買意願的形成機理進行探索,試圖向受眾講述一個完整有趣的故事,也希望對中國工程保險的發展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

現就職於天津軌道交通集團 林森

在全球三大保險經紀公司之一的Willis上海公司實習期間,我看到很多優秀的保險人從專業角度推廣各類工程險種,當面對的受眾是中國承包商時,有時不盡如人意。工程保險是公認有效的轉移項目風險,彌補項目損失的金融手段,然而,現實情況是一些承包商只購買規定的最低額度工程保險,甚至不購買工程保險,對於整個保險的全過程管理也不夠重視。這種矛盾與反差就是我選題的由來——從承包商購買意願角度探索保險購買行為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