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題用科幻小說,科幻教育下沉

2018年四川高考(全國卷Ⅲ)語文科目在閱讀考試題中,有劉慈欣小說《微紀元》的節選。

高考题用科幻小说,科幻教育下沉

“我們班好多人都讀過《三體》,在書架上放了三年的書終於有用了。”考生表示。不過,再定睛一看,要結合全文回答“科學”與“幻想”的關係,也讓很多“大劉迷”犯了難。

“考到了根兒上”

《微紀元》是劉慈欣2010年出版的一部科幻類圖書,講述了未來人類去尋找新的星球,最後一個人回去後,卻發現人類換了一種生活方式。

得知此事,劉慈欣感到意外又高興。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沒想到,科幻小說竟然能進到高考試卷閱讀題。“畢竟,科幻文學在我國尚屬於冷門,是個邊緣文學地帶。能進入高考試卷的材料閱讀分析題,對引發更多人關注科幻小說,對科幻文學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

但對於這個題目,連續帶了8年畢業班的北京建築大學附屬中學趙國良老師並不意外。“考到了根兒上。” 趙國良說,對於科學和幻想關係的辯證思考正是語文考試中考查的重點。趙國良介紹,無論全國卷還是其他試卷,近些年在閱讀與寫作方面都非常注重對學生科學理性精神和想象力、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和引導。

而從近年各地區出題情況來看,“閱讀理解材料和作文上展現科學精神的情況已經比較常見。”趙國良說,特別是長閱讀部分現在經常圍繞著前瞻性、前沿性的科技前沿話題出題,如人工智能、港珠澳大橋等。

幻想:科技的助燃劑

對於科幻小說作者陳楸帆來說,科幻文章現身高考語文閱讀理解材料,本身代表著一種趨勢。“科技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產物。當生產力到達一定階段之後,科技往往推動了文明躍升,而幻想在其中起到了助燃劑的作用。”陳楸帆說,在當今科技強國的歷史大背景下,科幻作品的出現也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其實,我們在歷史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例子,比如潛水艇、火箭、激光、通訊衛星等,這些都是先有了幻想或者說科學幻想,然後啟發一些科技工作者在這個方向去開拓創新,最終將幻想變成了現實。“所以我覺得科學和幻想是互相激勵互相促進的。”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這種在一定科學基礎之上所做的推廣和想象,就可以稱為‘科幻’。”他表示,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幻想並不是空想。如前幾年非常流行穿越劇,缺乏實現的可能性,這種題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玄幻,和我們今天討論的幻想並不相同。

科幻教育資源還需下沉

隨著《三體》摘得雨果獎,越來越多科幻作品走進了大眾視線。“科幻作品進入高考試題,能夠鼓勵青少年培養一種科學幻想。鼓勵他們去探索未來的一種可能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意義。”陳楸帆介紹,目前青少年對於科幻的興趣也在不斷提升,科技科幻的元素也正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

今年年初陳楸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營進行了一場科幻講座。在講座中,孩子們要參加一項科幻競賽,構建未來城市交通的模式以及這種模式能夠解決的交通問題。

陳楸帆說:“雖然我國的科幻教育在青年營中已經比較常見,但從整體來說,科幻教育的資源還是比較稀少。這種資源還主要集中在‘高精尖’的機構中,教師數量少,學校開展科幻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他表示,近十年來,我國科幻文學處在一個比較蓬勃興盛的發展時期,但和國際科幻大國相比,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