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儲備未來人才,國人選擇留學俄羅斯

俄羅斯高等教育擁有自身獨特的學術傳統、悠久的文化優勢及尊師重教的風尚,並有重視基礎學科的優良傳統,強調“重視基礎學科,不僅能保證在本專業領域的成功,還能為高技術領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礎”,此外,俄羅斯的數學、物理、化學、地質及工程學科領域世界領先,建構了較強的學科流派。

为了储备未来人才,国人选择留学俄罗斯

每年赴俄中國學生達到13600人左右

截至2017年上半年,在俄羅斯學習的中國公民共2.8萬人,在中國學習的俄羅斯公民有1.6萬人。中俄政府互換獎學金項目自2014年啟動以來,雙方互派學生人數至今已達到7萬人。其中,正式學位註冊的學生佔2萬人。2016年上半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的統計顯示,中俄兩國將致力於這一合作的推動,預計2020年達到10萬人。

作為俄羅斯的傳統生源地大國,中國是俄羅斯國際學生生源的重要保障,每年赴俄中國學生達到13600人左右,佔在俄留學人員的最大份額。僅次於中國的是印度學生每年約5100人、越南學生每年約4600人、馬來西亞學生每年約2500人。2014至2015學年,在俄羅斯高校學習的國際學生數量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2%,達到22.5萬人。同時,國際學生佔俄羅斯高校學生總數份額已達到4.3%。

中國留學生集中在語言及人文學科專業

近年來,中俄兩國學生到對方國家交流的規模越來越大,在俄中國留學生的質量和規模穩步提升。俄羅斯仍為中國穩定的“學術流動”目的地國。

中國在俄學生的學歷層次、地區分佈、院校、專業等情況,是瞭解在俄中國學生基本情況的重要依據。目前,在俄中國本科生及進修生分別為6872人、5072人,碩士研究生3368人,副博士研究生764人。可以看出,本科學歷及進修生佔多數。同時,在俄中國留學生的主要分佈地區為莫斯科、聖彼得堡、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伊爾庫茨克、阿穆爾、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新西伯利亞等地區。

在俄中國留學生的分佈院校主要為遠東聯邦大學1344人、聖彼得堡大學1282人、莫斯科大學1091人、聖彼得堡理工大學897人、赫爾岑師大793人、太平洋國立大學697人和人民友誼大學555人。其中,中國留學生在俄羅斯前100強大學中的84所大學中均有分佈,在這些學校留學的中國學生共計11782人,佔總留學人數的58%。在俄中國留學生的專業分佈上俄語及其他人文學科人數較多,分別為6249人和4702人,而經濟管理、法學和航空航天等理工專業和法學專業的中國學生相對較少。

可以看出,赴俄中國留學生的規模在穩步增長的同時,專業結構不合理,有待進一步優化。而且,中國留學生人數集中在俄語語言學習及人文學科專業,而理工及法律專業等俄羅斯的高水平優勢學科學生過少。同時,在俄中國留學生地區分佈不平衡,莫斯科及聖彼得堡兩大中心城市和遠東的邊境城市及地區吸引了最多的中國留學生,而西伯利亞、烏拉爾及南部地區相對人數較少。此外,院校分佈也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中國學生集中在綜合性大學及人文社會學科等高等院校。

俄羅斯非俄語專業強勢學科亟待挖掘

近年來,俄羅斯提高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及競爭力並不斷增加兩國互派留學生的份額,這為兩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對中國學生而言也是一個利好消息。分析在俄中國留學生現狀,對未來拓展中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及中國學生留學俄羅斯有重要啟示。

應繼續拓寬官方及民間留學俄羅斯的軌道。據俄羅斯教育機構的統計數字,當前共有200所俄羅斯高校和600所中國高校存在校際合作,而私立大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科研院所的交流有待加強。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聖彼得堡精密機械與光學學院等的學科排名位於國際前列,但中國留學生數量十分有限,而且目前國內對這些學校的認識明顯不足。

應挖掘我國非俄語專業學生留學俄羅斯的可能性。當前中俄教育領域交流與合作的主流仍是對方國家語言的學習,特別是各大高校俄語專業學生利用語言優勢到俄羅斯學習的人數較多。為此,中國學生對俄羅斯人文學科其他領域的高水平、強勢學科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提高認識,而且俄羅斯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他優勢學科的價值亦有待進一步發掘和認識。

兩國應加強非邊境及非主要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突破合作的地域限制,以拓寬留學俄羅斯的渠道。目前,邊境地區及北京、上海、莫斯科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城市比較活躍,其他地區的合作交流推進緩慢。能夠看出,境外開設教育機構是俄羅斯教育服務出口的優先方向,比如2016年5月在深圳奠基的中俄聯合大學項目。這一項目的實施是中俄兩國教育交流最高水平合作成果的顯現,將為後續的兩國其他大學的合作提供範例和經驗。

應利用好俄羅斯中文學習熱潮不斷升溫的有利條件。中文即將在2020年作為外語列入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體系,與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一併作為俄羅斯中學畢業生的選考科目。當前,俄羅斯漢語學習熱潮不斷增加,據俄羅斯教科部的統計數字,俄羅斯登記註冊的學習漢語人數為3.7萬人。為此,應利用條件不斷補充中俄文化傳播方面的語言人才。

應該說,隨著中俄兩國政治、經濟及人文領域交流的不斷深入,與俄羅斯這個國家有關的就業市場前景廣闊。掌握高端科技成果的人才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俄研究人才是國家對外戰略的長期需要,特別是高水平的國家交流人才對中俄兩國之間大型活動的組織以及群體形象的提升都十分關鍵。這些人才的儲備需要留學俄羅斯的背景,而中俄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深入開展及留學俄羅斯機會的增加,必將為留俄人才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