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遠離 無人貨架這陣風還能吹多久

2018年過半,這半年中,好像鮮有無人貨架的投融資消息傳出,更多的是關於果小美、猩便利、便利購等企業先後被爆出倒閉、偷貨、融資受阻、撤點等負面消息。無數事實告訴整個行業,資本的確已經開始遠離這個曾經火熱的“風口”。

資本遠離 無人貨架這陣風還能吹多久

無人貨架

事前早有徵兆,去年年底就已有多家無人貨架宣佈撤點或倒閉,但依然湧入的資本讓從業者們以為,這個行業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今年上半年,大多數投資人都對這個行業報以謹慎的態度,一位無人貨架的投資人表示,目前無人貨架的概念已經涼透,市面上現存的幾家無人貨架都在積極尋求轉型或者拓展新的業務來吸引投資方的注意,但是想重回去年年底的熱潮,已經基本無望。

無人貨架風雲突變 創業者措不及防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去年下半年,就有超過50家無人貨架公司瓜分了近30億人民幣融資。與瘋狂湧入的大體量資本不相匹配的是,這年底無人貨架零售整體的交易額寥寥可數。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底,無人零售市場中開放貨架累計落地2.5萬個左右,但整體市場規模僅為3億元。

但到了2018年上半年,無人貨架風雲突變。一方面鮮少有公司再拿到新融資,各家無人貨架公司紛紛傳出裁員甚至倒閉的消息。另一方面各家無人貨架公司都收縮戰線,主打精細化運營。其中,果小美的轉型最為激烈,直接裁撤掉2000多人的業務團隊(包括倉儲、BD、運營),轉做雲端電商。

就像過去團購、共享單車、充電寶等等賽道經歷過的一樣,風口引來大批玩家,只有整合洗牌之後,真正的獨角獸才能殺出。無人貨架現在也走到了這樣的關口,只不過這次留給創業者的風口期更短,只有三個月。

燒錢也玩不下去的無人貨架

過高的運營成本,是無人貨架行業的最大硬傷。不可否認,無人貨架的前期投資確實很小,一個貨架的成本也就幾千塊錢。既便是智能型的無人貨架,批量採購的成本也不過萬。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無人貨架後期的高昂運營成本,無形中成為一個負擔。具體來說,無人貨架的運營成本,不僅包括場地租賃費,還包括補貨的人力成本。據瞭解,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無人貨架進駐辦公區,最初每月費用只有300元場地租金,後來多家平臺互相競爭,場地租金也一路攀升到800元以上。

由於很多無人貨架都是自營模式,每個辦公區的貨架都要配備補貨人員。按照行業標準,一名補貨人員的工資在1萬元左右,摺合每個貨架大約在1000元左右,因為一個補貨人員,最多能夠負責10個無人貨架。再加上貨物損壞,一個無人貨架每月的運營成本都在幾千塊錢。從果小美公開的數據來看,每個貨架每天的銷售額平均10元,這難以支撐無人貨架的運營費用。一旦失去資本的支持,無人貨架這場遊戲就玩不下去了。

無人貨架行業的風口來得也快去得也快,半年時間,無人貨架行業的風口悄然過去,一些企業離場,一些企業為了講故事把無人貨架變成了智能貨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