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文/餘作棟

“泮河”概述

泮河,屬龍港舥艚社區管轄,分為泮河東與泮河西兩村,共有4000餘人,村民以呂姓為主,另有陳、林、繆等姓氏。據村民呂正程描述,早前村裡呂姓裔族分成東、西兩房。根據《平陽縣誌》及《呂氏宗譜》記載,泮河村民先祖原來姓“繆”不姓“呂”。

泮河“呂”姓由來,從“繆均”說起

繆均(1354~1389),字秉中,號平世,明朝繆家橋人(今龍港海城社區繆家橋)。他自幼聰慧,秉承家學,博覽群書,德行耿直,廉政為民,有正義感,尤以孝悌著稱。其叔繆璉曾誇他道:此我家千里駒也。繆均於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進士,是明代平陽考中進士第一名,歷任工部刑部主事,後因直言敢諫而引來殺身之禍。據其同鄉進士陳訥在《繆秉中墓誌銘》中寫道:繆均居官廉靜寡慾,直言敢諫,有古大臣風。可見繆均是位才華橫溢的能臣。然而朱元璋卻是一位剛愎自用、喜怒莫測的君王,繆均因上疏言太祖誅戮功臣、株連太甚而觸怒了朱元璋,遂以亂政之罪被其處死,並慘遭滿門抄斬。其後人為逃避殺害,只得改姓為“呂”。繆均第五代孫,遷居附近的舥艚泮河村。如今的泮河呂姓家族即為繆均後裔。

龍港“泮河”

積善堂

舥艚泮河積善堂,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據堂內《田園據字碑》載:清道光九年(1829),一林姓女子將十餘畝田園歸納積善堂,隨之在堂內修行終老。積善堂久沐風雨,歷經滄桑,在190餘年其間,數度重建,為啟迪後人舉德積善,彰顯村賢之德,在村兩委、老人協會及其村民的傾力之下,積善堂於2011年再次重建,2014年竣工,堂貌巍峨,神光煥彩;建構軒昂,棟宇生輝。

龍港“泮河”

新積道觀

道觀,照古人由右自左的書寫方式,應為觀道。

觀 《釋名》雲:“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

道作為中國古代一種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觀;觀道,如同觀察星象一樣,深不可測,只能揣摩,觀之,覺而明慧。

道觀之地,乃窺測無上天意所在之所,後世亦解為某種處所。

因而有“道觀觀道”之說。

龍港“泮河”

泮河新街

一條街,一段歷史,一則故事。稱是街道,巷般狹窄,泮河新街,百餘米之長,並排式兩層建築,勾勒出那個年代的風格神韻。泮河新街,新街伴河,鄉村的街道,曾經人來人往,如今恬靜安然。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村頭的小賣部

在村民呂正明的指引下,我用手機拍下了曾為熟知的小賣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裡的小賣部以一扇偌大的對外窗口設在繁華的路頭,主營生活日用商品,規模雖小,其菸酒醬油糖醋等商品種類基本能滿足村民生活日常需求。店裡有長板凳,經常性地有村民一坐就幾個時辰在此談天說地,實是熱鬧之處。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龍港“泮河”

泮河變遷記

泮河,村民先前沿河而居,橋邊多為小賣部村裡繁華之地,每天船隻往來,端午龍舟競渡,是泮河幾代人抹不去的記憶。後來運輸工具由車代船,龍巴公路穿村而過,泮河村民住宅東移,公路兩側一幢幢落地房套房也在見證村莊近二三十年的變化。隨著龍港新城的開發建設,時代大道沿線已是廠房林立,泮河的未來向“東”!

龍港“泮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