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熱劇團隊與準戲班子特色|觀點

熱劇開播,網絡和媒體文宣先行。如果新劇的主創曾經推出過紅極一時的收視名作,那麼文宣通常會動用“xx原班人馬”這樣的詞句。

起先只是做噱頭,但隨著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熱劇團隊人員構成相對穩定,甚至連一些品質一般卻能擁有穩定回播率的劇集製作團隊,也在人員使用上越來越趨於固定,這樣的宣傳用語倒也越來越像是大實話。

徐江:热剧团队与准戏班子特色|观点

無論是以總製片人為核心,還是以導演、收視明星為核心,團隊人員的搭建都是決定一部劇集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其作用甚至不下於好的編劇和主演。以近十幾年表現不錯的團隊為例,有李雪團隊、郭靖宇團隊、高希希團隊、姜偉團隊、潘軍團隊、張健團隊、連奕名團隊、黃文利團隊,乃至成型更早的鄭曉龍團隊、張黎團隊、康洪雷團隊、雷獻禾團隊、高群書團隊、張國立團隊、張紀中團隊,以及新近崛起的收視明星佔據主導位置的張嘉譯團隊、吳秀波團隊……

人員固定的團隊,劇本質量相對有所保障,主演容易出彩,新人容易出頭,資深演員也容易凸顯“戲骨”的卓越。想想以下這些名字:胡歌、黃曉明、傅程鵬、段奕宏、小宋佳、程愫、李乃文、劉奕君、王剛、張鐵林、柯藍、劉敏濤、王凱、靳東、於震、張譯、張子建、楊志剛、倪大宏、杜源、任程偉、夏侯鑌、李依曉、殷桃、侯夢莎、王鷗、黃品沅、劉立偉、於濱……這些演員在團隊出品的劇集中的表現,無疑成為了過去20多年來電視熒屏上重要的演技擔當。而那些出名更早或相對處於“更自由”狀態的明星和演技派:李雪健、孫儷、張嘉譯、吳秀波、文章、馬少驊、孫松、趙立新、劉琳、施京明、梅婷……在團隊型的劇集裡也得到了相對於其他劇集更大程度的才華施展。

精英型的僱傭軍式團隊和準戲班子式的團隊,是當前內地熱播電視劇拍攝製作團隊的兩大主要模式。前者的源頭來自於電影和過往幾十年前的傳統電視劇拍攝模式;後者更貼近話劇團隊和港劇團隊,當然它還有更久遠的源頭——可以上溯至傳統的戲曲表演團隊,也就是過去大家說的“戲班子”。

精英團隊的特點是明星雲集,拍好了星光四射,可一旦控制不好,主要演員之間容易因為磨合期過短,互相不太熟悉,導致拍攝時互相不服。準戲班子式團隊的特點在於生旦淨醜行當齊全,演員對彼此的個性和戲路更熟悉,便於演出時互相激發和補臺。想當年焦菊隱領導下的北京人藝之所以能執話劇界之牛耳,就是因為他在演員培養和劇組搭建過程中,引入了京劇中的“行當”——這一適合中國大眾觀劇習慣的表演分工。

準戲班子式的建組模式,放在當今花錢如流水的影視拍攝中,也是頗為實惠的。當然這一模式也面臨著自身的挑戰性:伴隨同一班演員在不同劇集裡頻繁出鏡,演員的演技總體能維持在一個怎樣的高度?怎樣沖淡觀眾視覺上的審美疲勞?怎樣剋制住伴隨著成功和主體人員固定而滋生的整體氣質上的惰性?這都需要團隊掌控者通盤考慮。好在電視劇的時長和情節容量均不同於電影,一部劇除了核心團隊成員,永遠需要外圍人員的加入,以及“外援”級明星的助陣,加上不同劇目間出現的正常的團隊成員流動,這多少也會豐富團隊的戲路與劇集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