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麵館裡的江湖味

拉麵館裡的江湖味

飲食像江湖,也分三六九等。

權貴名流出入會所酒店,販夫走卒混跡街頭路邊。

而在北方小城裡,源起西域的拉麵館,就像金庸武林裡的丐幫,獲得了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擁護。沙縣小吃、麻辣燙等文藝類小吃也曾試圖分一杯羹,但都稍作試探便偃旗息鼓了,只在學校、商場等女性出沒地段勉強支撐。近兩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熱播,重慶小面趁機攻城略地,大有與拉麵館分庭抗禮之勢,不過考慮到拉麵館多年經營,重慶小面單一的特色還難以撼動拉麵館的地位。

拉麵館都自覺遠離商業中心,一樣的門頭招牌,營業時間到午夜,人員配置多是老青幼祖孫三代,錯過飯點去,經常看到兩三個孩子在桌子間鑽來鑽去,有時看著這些腦袋剛高過桌面的孩子上飯時略顯蹣跚的步態,會莫名生出喜感。至於提供的食物,雖然它們一律嚴格執行著店內不許飲酒抽菸的戒律,有的還關門過齋月,可它們對自己做的飯好像就沒什麼要求了,雖然它們都在牆上明明白白寫著正宗拉麵的樣子,可極少端上來的飯跟他們介紹的一致的,有種“我的店我說了算,正宗啥樣隨便”的不以為意。每一家拉麵館都有自己的拿手菜,要長時間廝混才能掌握。八局附近那家,因為客流量大,面和湯都沒得說;石油大學附近那家的面好,職業學院對面那家的湯好;最奇葩的,竟然有家是蛋炒飯好,趁熱吃尤其好,米飯軟又熱,微微燙嘴,配著一碗拉麵湯,邊用嘴吹著邊往下吞嚥,心裡還忍不住鄙視:你說,你個拉麵館,蛋炒飯比拉麵好吃這麼多,對得起自己的招牌嗎。商貿園那家土豆絲拌麵好,土豆絲本就難炒,很容易就炒蔫了,而這家的土豆絲端上來,亮晶晶的,一根根支稜著賊精神,口感上酸辣適中,軟硬合適,尤其錦上添花的是他家面和土豆絲的比例,飯上桌,用筷子兜底拌兩下,土豆絲裡的油剛好把面塗勻,而大部分的土豆絲拌麵,面都吃完了,盤子裡還汪著油膩的菜湯,讓人不禁對剛吃進肚子裡的東西產生某種不信任。

拉麵館裡的江湖味

有位魯菜大師說過:所謂美食,不單指桌上的美味佳餚,還有圍著桌子的歡聲笑語。拉麵館裡不僅有食物,還有江湖。進店坐定,點上飯後,給老闆要頭蒜,不緊不慢地剝著等飯上桌,邊剝邊漫不經心聽鄰桌人談話,因為店小,食客也多江湖豪放之徒,所以聽得真。總體來說,拉麵館陽性重,故事的主題也多半是《水滸傳》裡兄弟義氣、合作搞事圖富貴的主題。故事裡的主人多無名無姓,金額也微不足道,但比起富麗堂皇包間裡淺笑低語間的利益勾兌,我更喜歡這種小店裡的率真和坦誠。

在一家店吃久了,多半會慢慢跟店主人熟起來,可能話說不了兩句,但你會發現點菜上飯,店夥計語氣動作會慢慢有不同,一種很微妙的變化,有種四海之內相逢即兄弟的味道。不過話說回來,拉麵館的飯口味重,味蕾很容易厭倦,大約一週之後初遇時那種此味足以慰平生的滿足感就沒了,取而代之的是開始挑剔師傅水平不穩定,不是湯鹹了,就是面軟了,幾次不動聲色的原諒後,終於會在一次忍無可忍後決絕地過門不入。可長時間不去,店家看到就會打招呼,自己心裡就怯了,彷彿自己負了人家,只能躲著走。

都回不去了。智能手機,就像高級文明為隔離人類的大陰謀,有預謀地投入人類社會的病毒,幾年間就破壞了這小店裡的趣味。現在偶爾還去拉麵館,那股前智能手機時代的江湖味已蕩然無存,裡面坐著的,多半是邊用筷子往嘴裡送面,邊歪著頭看屏幕的毫無生氣的殭屍臉。

拉麵館裡的江湖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