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總有人給歷史上的反面人物洗白?

飛1422569



有些為了政治宣傳需要才被洗白,正如許多明白人所說:歷史就是供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讓她清純她就要清純,你讓她淫蕩她 就要淫蕩。

歷史人物本來都有一個本來面目,但隨著時光走遠,許多人的真面目都模糊不清了,甚至被塗上了其它顏色。

忠貞不二馮玉祥,愛國將領張學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這兩個人物在當時就有非常大的爭議,為民國時期大多正派人士所不恥。


馮玉祥被人稱為倒戈將軍,一生中八次倒戈。如果呂布是三姓農奴,這位老兄就是八姓家奴了。因為總是倒戈,最後個人信用大破產,中原大戰後,就連他的老部下也紛紛背叛他,再也不願意跟他共事,他就成了孤家寡人一個,成為一個老憤青和政治混混。

張學良就是一個吃喝嫖賭的花花公子,東北在張作霖時代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有自己獨立的軍工體系和軍事力量。結果到了張學良手上,短短三年就一槍不放把東北讓給日本人。在之後的長城抗戰中,東北軍更是表現太差,讓日本人逼近了北平和天津。這個人一輩子都活的稀裡糊塗,到了老年,寫回憶錄時,記憶最清楚的事就是自己玩弄了多少個女人。



另個一類是在過去因為政治宣傳需要被洗黑的,但經過近些年史料分析,發現並不是反而人物的。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李鴻章。

在我們年少時的教材上,李鴻章就是一個專門為賣國而生的人,一輩子好像就是為了簽訂賣國條約而做的官。甚至在一些資料上,還傳播這樣一件事,李鴻章對身邊的親信說,天下沒有做官更容易的事了,如果你連當官也不會,還能做什麼?

走過百年,我們再回頭來當時的歷史,不管是貪婪的滿清皇帝,甚至包括蠻橫的慈禧太后,還是當時的大臣,儘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但絕對都是愛國的,沒有一個人願意去賣國,畢竟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李鴻章同樣如此,他不過是為了清朝的皇族們去背鍋而已。

李鴻章先是幫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然後又成為洋務運動中最有作為和影響力的大臣,有些企業還在為國家做貢獻,比如招商局集團。

李鴻章為了振興清朝,付出了他能做的全部努力,沒有以他為首的大臣,清朝估計早就被滅亡了,中國會被外國瓜分更多的土地。



還有一類是被民間戲說成壞人的,民間的小說中描寫的基本沒有一點符合歷史事實的。

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比如潘美。

潘美在民間的傳說和小說中,被改名為潘仁美,作為皇帝的岳父,為了自己的私利,勾結遼國,金沙灘為了保護皇帝和皇族,一門忠烈除了四郎五郎六郎外,全部犧牲了,包括老父親楊業。這裡邊的潘仁美就是一個壞的掉渣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潘美是一員猛將,是皇帝趙匡胤最喜歡和信任的一員大將。在北宋建國的過程中,立下下汗馬功勞。收復了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方,為北宋的統一和邊境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潘美在戰場上也有失誤,比如在討伐遼國時,逼近楊業出戰,後來又疑心遼兵設置伏兵,因此見死不救,導致楊業戰死。後來潘美也被連降三級。但客觀的來說,潘美和楊業兩人在此前的十幾年間,共同防守遼兵,配合的都是比較好的,這一次的失誤也不能掩蓋這一點。

後來的民間傳說和小說楊家將中,潘美的形象就經過無數次的修改,變成了漢奸和小人,專門賣國和坑害忠臣。


新知傳習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給歷史反面人物洗白,尤其是學術界幾十年肯定的反面人物洗白的,主要是下面幾種。


第一,政治目的的洗白

這種不好多說,大家懂得。

鐵骨錚錚郭沫若,,忠貞不二馮玉祥,堅持抗日汪精衛,愛國將領張學良。

第二,反面人物後代為祖宗洗白

這主要是臭名人物的後代,比如大漢奸、賣國賊、叛徒、臨陣脫逃的將領等等。

這些人的後代揹負祖宗的惡名,都覺得很不好聽。

所以很多人,不惜一切代價洗白,僱傭大量寫手和無良作者,僱傭水軍,寫書、開研討會、髮網文等等。

這些人在社會上還是有一定能量的,尤其在網絡上。

第三,譁眾取寵的作家

中國的歷史,尤其是秦漢以後的中國歷史,史學界早就有比較完整的研究成果。

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所有東西,這100多年都有研究成功。

但現在很多人靠寫書吃飯,如果按照正史去寫書,根本沒人看,這種書太多了。

於是,為了換點小錢,就胡寫一通。

黑的寫成白的。

第四,無聊的網絡抬槓者

有的小年輕,自認為看了兩本歷史書就是專家了,在網絡上裝專家。

這些人專門以抬槓為樂趣,你說太陽是圓的,他就說是方的。你說屎不能吃,他就一定說能吃。


第五,受教科書洗腦的無知小兒

極左時代的歷史學觀念,到現在還在影響很多人。

很多人被洗腦慣了,習慣於用這種思維去看待歷史。

這種人頭腦裡面沒有普世價值觀、沒有道德觀念、沒有基本是非觀,崇尚暴力、崇尚強者,相信勝者為王的叢林法則。

說白了,就是沒人性的腦殘。


以上五種人,構成了主力軍。


薩沙

實際上存在洗白的問題,只是從另一個方面展現了歷史人物複雜的人物的另一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的有血有肉的人,只是更加全面地還原人物罷了!

歷史的片面性,我們在認識一個所謂的“反面人物”的時候,一般都是基於他的人生汙點,存在著認識上的片面性,而從好的方面做一個揭示,就被叫做洗白,實則不公,這是一種更好地還原歷史人物的行為;例如北洋軍閥中的很多軍閥,一直在我們印象中就是臭名昭著,誰會想到四川軍閥劉湘出川抗日、反動軍閥吳佩孚誓死不做漢奸呢?

歷史人物的重新解讀,基於每一個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價值以及當朝統治需要,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會有不同,不同的時代,本就該有不同的評價;

當然,我們也要謹防一些人為了博得眾人的眼球,而胡亂的“洗白”,對人物的重新解讀必須基於歷史事實為基礎,不能以瞎編胡造,擾亂視聽。各位,你們怎麼看呢?


密探零零發

很簡單。

第一、每個做學問的人都有想要語出驚人的心理。比如做自然科學的,今天說地球要毀滅了,明天說男人要滅絕了。這種現象是學問界普遍存在的。研究歷史不在乎一是探究真相,二是做出歷史評判總結。這些不是那麼容易取得成就的,這樣就有了很多人集中關注那些歷史定了型的人,去找推翻它的證據。這樣做足夠勁爆,也不需要具備一個有哲學認識的歷史觀支撐。我並不是完全否定他們的說法,而是這種洗白和抹黑一個人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宏觀歷史容易糾偏,微觀歷史細節你都很難看到真相,你怎麼糾偏呢。完全就是不負責任的譁眾取寵。



第二、自媒體時代來臨,越是勁爆越能吸引眼球。所以各種烏龜王八集體出洞了,有的還是有特殊目的。這種情形其實是需要受眾提高素質和邏輯辨別能力的。因為沒有人能幫你辨別,同樣語出驚人,就可能有的是大成就,有的則就是騙點流量。

第三、給反面人物洗白還有幾種心理。比如劉邦和項羽,有的人就是喜歡劉邦,為什麼也很簡單,他本人就是那種厚顏無恥的人。給秦檜洗白,有的就是某類群體,目的性很強。擊毀你心中的英雄。岳飛光看《滿江紅》那幾句詩就知道這個人的人格。還有的是站在成功技術學層面考慮,比如分析岳飛的性格弱點,認為岳飛的遭遇是他本身的性格決定的。不是它們說的沒道理,而是如果岳飛是個工於心計、八面玲瓏的人就不值得歌頌了。項羽也是一樣,他的所謂弱點大多恰恰是他的優點,你看到什麼,其實就是代表你是個什麼人,什麼德行。凡事都以成敗論,那還說什麼呢。存在就是合理,登基就是真理。都不用逐一洗白,把價值觀改動一下不就完了。費那勁幹啥。中國文化裡有很多好人說了很多至理名言,也有很多壞人說了很多至理名言。比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光這句話就能看出說話者什麼德行。好人不會這麼說,好人會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所以出幾個壞分子來洗白也正常。再說這本身就是一個烏龜王八叢生的時代。


國病

為什麼現在總有人給歷史上的反面人物洗白?

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探討,回答比較長,咱們慢慢說:

1、正面和反面如何界定?誰來界定?
2、為什麼以前沒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現在突然就有質疑的聲音。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角度,正反面是如何來的?

老實說,我並不覺得我們用過的歷史課本有什麼問題。網上很盛行的一種理論說,“課本篡改歷史云云”,這隻能說你看歷史書看得少,沒有在頭腦中構建出完整的歷史框架。

課本或者寫在紙上的歷史,無一例外是為某些東西服務的,否則也一定會帶著寫作者的傾向性,就算司馬遷同志也不該保證自己寫的東西里沒有個人好惡。

這句話反過來說,其實是完全沒有感情投入的文字是沒有美感的。

您看《史記》覺得寫的好精彩,是因為它完全公正嗎?肯定不是!

而是覺得人物很鮮明,情節好曲折,這其實就已經將人物區分正反面了。這種區分來自於司馬遷個人好惡,就這麼簡單。

既然您覺得《史記》是可以信任的,那為什麼歷史教科書就一定是歪曲的呢?

很多人都在網上詬病歷史教科書寫的爛,但這些人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給您一百多張A4紙,您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寫清楚試試看。

試過就知道這件事有多難了,至少我得承認我做不到。

我自己業餘時間寫西藏史,寫了一百多萬字,我都覺得好多東西還沒寫明白,更何況是涵蓋面積如此之大的中國史。

所以,您心裡一定得明白一個道理。

歷史教科書只是給您一個最粗淺的認識,沒有篇幅去詳細刻畫一個歷史人物複雜而多面的細節,因此出現臉譜化的傾向是很正常的,並不見得是要刻意去黑誰。

如果對某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興趣,那就得跳出課本,找更多的資料來剖析,不但要綜合分析各種周邊的記載,還得了解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

也只有這樣,您才能在頭腦中構建出當時的環境模型,這個歷史人物才會從書裡站起來,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大概就是孟子所言:“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真諦。

總結一下,我們頭腦中大多數的歷史人物都是由掌控話語權的人或組織界定的,並以白紙黑字的方式灌輸在我們的頭腦中。

至於,您是不是有相應的辨識能力,那是由您自身的知識結構、生活認知決定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一千個人眼裡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為什麼以前沒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現在突然就有質疑的聲音。

說真的,您今天能夠看到我寫的這些,完全拜科技進步所賜。您可以想象,如果書籍還是寫在竹簡上,還是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一個修道院就一本羊皮書,一個國家只有百分之幾的識字,咱們會在這裡討論某個歷史人物是黑是白嗎?

科技讓這個世界愈發扁平化,拉近了所有階層的距離。所以,今天您不但可以有自己的歷史觀,還能有權利表述出來,最重要的是還能讓別人聽見。

我經常跟別人說一句話:“歷史沒有標準答案,歷史的標準答案只存在於歷史考卷裡。”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歷史觀,也應該有自己的歷史觀。而且,我堅定的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觀是社會的進步,畢竟我們曾經嘗試過,全國人民都用一套歷史觀、一套價值觀生活,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不對的。

既然可以有1000個哈姆雷特,為什麼不能有1001個漢武帝,不能有1002個岳飛,不能有1003個松贊干布呢?

所以,如果在網上看到和自己歷史觀相左的理論,您也只能忍著。這就是自由的代價,人人都有了說話的權利,憑什麼只能聽您的觀點呢?我特別反感某些人言必稱自由,同時聲稱“獲得自由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你全家。”

這讓我想起了網上的一個老梗,“我討厭宗族歧視和黑人”!好諷刺!!

但是,很多時候,最怕出現這兩個字!

但確實需要一個但是,每個人都有了發言權,不代表你可以肆無忌憚!至少反人類、反公序良俗不行,無論是誰,如果公然給希特勒這類垃圾翻案,都不行!

這已經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了,這是法律問題,例如某些堪稱腦殘的“精日”

好吧!如果您已經有耐性看到這裡了,我相信您可以心平氣和的,看我下面舉的幾個例子。

歷史是個很多層面組成的萬花筒,從不同角度去看,能夠看到完全不一樣的色彩。

就說岳飛吧,如果從漢族人的視角上看,岳飛當然是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但如果換成今天中國的視角看,姓

完顏的女真也是中國人吶!北方那些姓拓跋的、姓慕容的、姓令狐的,不都是中國人嗎?遼國、金國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呀!

咱們漢族還真別裝,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還真不見得比這些少數民族兄弟們強。

《老境》:“老境唯禪況,幽居似寶坊。酒杯盛硯水,經卷貯詩囊。懶甚書彌少,閒多夢自長。不知何處雨,徑作夜來涼。”

上面分別是完顏躊的詩和海陵王完顏亮的詞,您要是不服,要不也比劃一下,看能不能寫的更好?

還有一點,我就想不明白了。周邊少數民族仰慕學習中原文化,這不是好事兒嗎?這說明中原文化強勢,有魅力,憑啥中華文化必須得漢族人傳承?

可能我在內蒙長大,生活經歷影響了我對所謂華夷之辯的觀感。我很多蒙古族朋友不止一次的對我吐槽過,“老子特麼生下來就是中國人,拿著中國的身份證,憑啥我們蒙古族建的元朝不算中國歷史?!”

是呀,憑什麼呀?元朝承襲了中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疆域的主要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地域,憑啥就不能算中國的朝代?就因為,和您大漢族不是一個民族?

那要這麼說,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都得寫進外國文學史是吧?

還有一點,您別忘了,您漢族的國粹京劇元雜劇也有傳承關係,要不也寫進外國藝術史?!

估計又會有人跳出來說,“異族來到中原殺了好多漢族人,什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火攻成都,咱們祖上有仇。”沒錯,這點我承認!不過,問問您,漢族改朝換代殺的人少嗎?

從東漢到三國,中原人口損失了70%以上,黃巢、董卓、曹操、劉皇叔,好像都是漢族人吧,也沒見殺人手軟呀!都是殺人,自己內部可以隨便殺是吧?!

您還真別說,要是沒有滿族建立的清朝,就從疆域上說,估計中國就不會有東北三省、內蒙、新疆、青海、西藏,您自己算算,少了多少?!

好了,我也不逼逼了!歸根到底,您可以不認同我說的,但我有說話的權利。我也可以認為您說的不對,您也一樣有說話的權利,這點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對於歷史人物,不論是黑的往白洗,還是白的往黑抹,都是您的權利。但別譁眾取寵、別肆無忌憚、別為了博取眼球沒有底線,有事兒說事兒,把道理擺出來,心平氣和的說。別動不動就問候先人,這是秀智商下限,不值得推薦!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藏地讀行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有些歷史人物真的是被誤解了,通過古墓中出土的東西,或者是通過史書人們發現他被誤解了。這樣的歷史人物不是沒有,但是如今大多數卻是在強行的洗白,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都是別有用心之人一手操控的,這其中當然有一些西方勢力摻雜其中,故意歪曲現在年輕人的歷史觀,歷史會逐漸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和啟發,一直在那裡,歷史是絕不能抹殺的。

那些歪曲歷史的人,他們想要重寫歷史,想要顛倒是非,而轉發這些錯誤歷史的人大多都是對歷史的無知,如果讓這些東西廣泛散佈,後果極其嚴重,他會搞亂人們的思想,否認事實和客觀真理。

舉個例子,近幾年不停的有人站出來為秦檜翻案,甚至有一家博物館中的秦檜雕像已經站起來了,他們給出的理由也非常讓人信服,說實話我也同意。那就是真正想殺岳飛的並不是秦檜而是皇帝,這一點了解歷史的人都能看得出來。

這麼多年了,難道大家都看不出嗎?首先要肯定的一點秦檜的確有罪,即使是皇帝想殺岳飛,他也是最大的幫兇,也是他在出謀劃策如何殺岳飛。岳飛代表的是精忠報國的精神,這永遠值得大家學習,而秦檜代表的是出賣國家的漢奸小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如果這樣的人都能站起來了,我們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會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怎樣的三觀呢?實際上如今網絡上類似的事情非常多,他們故意歪曲歷史,故意毀壞如今少年的三觀。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化侵略。這種侵略的危害遠比一場真刀真槍的戰爭更加大。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對於歷史話題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和挑戰。

不管是表揚歷史人物還是抹黑歷史人物,其實都無非在嘗試解決每個自媒體人都存在的幾個矛盾:自媒體內容更新上的高頻度、自媒體人知識範圍的有限度以及歷史話題的相隨有限性。

當然,我相信有些勤奮厲害的寫手可以做到每日三更、五更甚至更多。

在頭條上,除了頭部作者有權每兩日更新一次外,簽約作者最低發文數不能低於10篇每月,一般都要在15篇左右。

這樣高頻度的更新,自然需要更寬泛的更豐富的歷史話題來充實。

有些寫手朋友自然會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更新,前面說了,自媒體是一個喜新厭舊的行業,不但每篇文章的時效性很短,即使每個平臺的熱度維持時間都是很短的。

因此如何創作出爆炸性的內容,就成了每個創作者的心病,把好的說成壞的、惡行當做善舉、顛倒黑白的事情就難免發生了。

這樣即省力氣又能達到維持熱度和時間效度,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再就是歷史話題的有限性。在一定時間內,歷史話題是有限的,這點毋庸置疑,好的歷史話題,比如哪些能否引起讀者朋友強烈共鳴的歷史話題更是難得,因此抄一抄那些讀者腦海中早已形成慣性思維式的內容,也許刺激來的更猛烈!

我經常跟我的讀者朋友說,娛樂就是娛樂,千萬不要在娛樂的時候尋求真理。


真理的獲得渠道也是極其嚴苛的,不是頭條文章或者悟空問答所能承載的。

還是那句話,娛樂就是娛樂,你若認真,你就輸了!


歷史三日談

洗白分兩種:其一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看待歷史人物更加多角度多元化;其二則是純粹為洗白而洗白,只為刷存在感而標新立異。

前者比較典型的有曹操和隋煬帝——這兩人在傳統歷史上一個被視為白臉奸臣;一個被形容為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昏君暴君。然而以今時今日人們的眼光已比較能多元客觀地看待他們了:如果曹魏篡漢,所以曹操應該被視為白臉奸臣的話,那麼歷朝歷代的江山不是從前朝手中奪來?曹魏以禪讓的名義篡奪漢朝的江山至少還避免了以暴力方式奪取政權而出現的大規模流血事件,將曹操定義為白臉奸臣實乃封建倫常體制語境下得出的結論,在皇權制度早已成為歷史的今天我們更該客觀看待曹操的功與過;隋煬帝其實是一個雄才大略之君——其實認真梳理他的治國理政之策:修大運河、實行科舉制、通使琉球、西巡吐谷渾......哪一樁哪一件不是對此後上千年的華夏曆史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隋煬帝的問題在於儘管他的每一項治國理政之策單獨來看都是沒問題的,可他太過急功近利,總想著畢其功於一役,於是一個工程接著一個工程,而完全忽略了民力所能承受的極限。

後者比較典型的就是秦檜、吳三桂、汪精衛之流了——如果說曹操和隋煬帝的是非功過問題是由於過去的時代原因而導致將其錯誤無限放大了,所以現在有必要更為客觀公正地衡量他們的是非功過,那麼秦檜、吳三桂、汪精衛之流則註定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直至有朝一日地球毀滅,人類的歷史徹底終結。然而偏偏就有人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他們翻案漂白。當然他們也為自己的翻案文章找出了一些理由——真正想殺岳飛的不是秦檜,而是趙構;吳三桂是忍辱負重,等待時機反清復明;汪精衛是打算曲線救國。可這些理由能成立嗎?我想大家心裡都有一杆秤。至於這類言論大家當娛樂段子看吧,有誰會覺得真實的歷史就是如此嗎?不值一哂而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們所知道的所謂歷史上的反面人物真的全部都是反面人物嗎?也不見得。

所謂反面人物,如果指對中華民族有害的那些人,這是絕不可以為他們喊冤的。但如果是因為politics的需要而顛倒黑白的,給他們喊冤只不過是讓他們恢復歷史的真正面目。

在我們所接觸到的歷史人物的介紹中,很多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去對歷史人物進行評論和評價的,對他們並沒有實事求是地,客觀地介紹給讀者,給讀者造成一個很大的誤區。現在有部分學者把歷史真相還原,這不叫做給反面人物洗白。

例如晚清時期的洪秀全和曾國藩這兩個歷史人物,以前是大篇幅描述洪秀全的正面形象,大篇幅描述曾國藩的反面形象,現在學者們把他們兩個人的所作所為客觀呈現給讀者,讓讀者去判別,這能說是給洪秀全抹黑,給曾國藩洗白嗎?類似的例子有很多的。

學者把以前比較片面評價的歷史人物,重新客觀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是文明的進步,不是漂白反面人物。


糊塗比清醒好

真正白的人,是搞不黑的。

而真正黑的人,又如何去洗白?

如果真的有題上這樣的疑問——也就是現在很多歷史愛好者的疑問——經常遇到給歷史上的反面人物洗白的案例。那麼,恭喜你,你越來越接觸到歷史的本質。

歷史的其中一條原理就是總體的複雜性和個人選擇的主觀性。歷史事件是複雜的,並不是一個視角,一條歷史記載可以說清楚的。

現在之所以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出現多極化的趨勢,最主要的原因是更多的史料被挖掘,被利用,被用來分析事件和人物。

這要感謝偉大的互聯網,讓更多的史料,從基本的二十四史,到明清檔案、筆記文集,大量出現在世人面前。這種改變的作用是超乎想象的。

就像之前你聽別人說一個皇帝,總是道聽途說,也總是隻言片語,如此,你得到的信息總是片面的,這樣你總是不自覺會以自己的片面理解,給這個皇帝貼上一個簡單的標籤。壞皇帝,或者好皇帝。

中國古代的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舉國能見到過皇帝的能有多少人?

而現在就不一樣了,你可以利用網上“好事之人”(我是很感激這些人的)上傳的各種資料,去充分了解你想要了解的那個皇帝。

曾經的愛問 如今已成過往 還記得這個頁面的,估計都年齡不小了吧!

以清代皇帝為例,你可以通過起居注,瞭解這個皇帝在位的每一天都做了什麼,你可以通過實錄;知道這個皇帝每天都做了什麼大事,發了什麼諭旨;你可以通過奏摺題本,知道皇帝的決策是怎麼產生與執行的;甚至通過西方人和朝鮮人的記載,知道皇帝真實的身高相貌。

這些新的認識,當然會補充人們的認知,最終得出關於一個歷史人物的新結論。

而這些新結論,就是所謂的洗白,其實並不是真的洗,而是人家本來就白。

與此同時,以前被吹捧的很偉大的歷史人物,比如洪秀全,通過大量歷史資料的挖掘,就會發現其實本來是黑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

真正白的人,是搞不黑的。

而真正黑的人,又如何去洗白?

歷史就是這樣,不管你怎麼去評價,它就定格在過去的時間裡,不遠也不近,不悲也不喜。

也許這才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