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王時代:貝利與馬拉多納

江寒秋


齊魯週刊社

新聞

封面故事

球王時代:貝利與馬拉多納

▲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因為拍攝角度的緣故,馬拉多納一人對戰6名比利時球員,此幕成為世界盃上的經典

對大多數的中國球迷而言,貝利屬於上古時期的洪荒巨獸,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然而始終無緣得見其綠茵英姿。他是世界足球的啟蒙者,不過,在他成名的時候,中國還沒有完全融入世界。

馬拉多納則是中國又一次開眼看世界後結識的第一位足球巨星,在他之前,肯佩斯的身影已經通過電視讓極少一部分球迷得識了南美足球的魅力,而馬拉多納則將南美足球的技術魅力、人性魅力發揮到了極致。

貝利是完美的,完美地呈現了官方最想塑造的球星樣板。馬拉多納是複雜的,複雜地呈現了民間對於足球可能性的種種想象。他們在不同的時間洪流中,成就了不同的時代,足球因他們而純粹,因他們而複雜。

球王時代:貝利與馬拉多納

▲貝利是世界足球的啟蒙者,他將足球變為一項世界運動。

貝利:站在球場,傾聽世界

1950年世界盃決賽,當巴西隊1:2不敵烏拉圭的消息傳來,整個國家都陷入了一片死寂。在里約的一所貧民窟裡,一個10歲的小男孩對著流淚的父親說道:“爸爸,總有一天我會為你贏得世界盃!”

他就是貝利。

作為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貝利到底有多偉大,他又造就了多大的影響力,今天的球迷們可能有所耳聞,但是無法真切地體驗那樣的震撼。有一句話可以很好地詮釋貝利的江湖地位,那就是:自他之後,再沒有一個人,可以像貝利一樣,站在球場,傾聽世界。

今天,我們就順著世界盃的脈絡,來聊一聊貝利的傳奇故事,“烏鴉嘴”是今天他的標籤,同時也別忘了,他最重要的標籤,叫做“球王”。

自1950年起,巴西人就沉浸在悲傷之中,馬拉卡納的打擊太過巨大,阿德米爾和濟濟尼奧這一代球星,沒能在本土完成首次加冕世界盃冠軍的願望。時間來到了1958年,巴西人躊躇滿志,渴望捲土重來。

而在1957年,巴西出現了一個不滿17歲的少年天才,他在職業生涯第一個賽季,各項賽事出場29次打進了驚人的36球,人們卻從他略顯稚嫩的面龐中,感受到了一種君臨天下的威懾力。

即便是在足球人才輩出的巴西,貝利所展現出的全面能力,也讓人感到震撼不已,速度、力量、爆發力和敏捷的技巧,以及超凡的想象力,讓他在與弗裡登賴希和萊昂尼達斯等前代巨星的對比中,展現出一種青出於藍的卓越性。就這樣,不滿18歲的他,順利入選了1958年世界盃巴西隊的大名單。

好事多磨,貝利一到比賽地瑞典就受傷了,這讓他錯過了小組賽前兩場比賽,在小組賽第三場對陣蘇聯的比賽中,他跟加林查(因為智力測試不過關,前兩場被雪藏)終於第一次登上了世界盃的賽場。

而當巴西隊順利地小組出線之後,遇到了整體防守頗有心得的威爾士隊,此時的貝利已經穩固了自己的首發位置。但是巴西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威爾士隊有針對的佈防中,桑巴球星們很難打開缺口。

第73分鐘,年僅17歲零239天的貝利站了出來,他在禁區內巧妙地一扣,晃開了防守隊員之後,打進了自己的世界盃處子球,幫助巴西隊1:0涉險過關。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盃歷史上最年輕的進球隊員。

之後的比賽,完全成為了貝利的表演時間。半決賽對陣法國,巴西隊利用瘋狂的逼搶戰術,讓對手很難適應,加上高盧雄雞的後防核心榮凱上半場就受傷下場(那會還不能換人),巴西隊完全佔據了場上的主動。

下半時,貝利在23分鐘內上演了帽子戲法,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目前的皇馬新援維尼·修斯參加了今年世界盃,在半決賽對陣法國隊的比賽中20分鐘上演帽子戲法,這是什麼樣的轟動效應?

決賽中貝利再度震驚世界,他不僅梅開二度,幫助球隊5:2首奪世界盃冠軍,而且這兩粒進球都成為了絕世經典。特別是接來球挑過對方後衛,一腳凌空抽射破門的畫面,讓人久久難忘。

經過這一屆世界盃,貝利的名字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叫響,一個不滿18歲的年輕人,用大力神杯+淘汰賽6球的表現震顫著人們的內心,巴西人開始意識到,他們將在這個少年的帶領下,繼續征服世界。

此後,1970年世界盃是貝利職業生涯中,最為完整的一屆世界盃,雖然他本人只打進4球,但是這支團隊所展現出的實力,讓整個足球世界為之一震。1970年的巴西隊,至今都被認為是足球史上最偉大的球隊,貝肯鮑爾曾說,再也不可能出現這樣一支個人能力如此出眾的球隊,踢出那樣無懈可擊的藝術足球。

而正是在1970年世界盃之後,貝利的聲望到達了歷史最頂峰,人們開始正式稱呼他為“球王”,連對於足球不太瞭解的美國人,都動了他的心思。希望貝利能夠去美國踢球,幫助剛剛起步的北美職業聯賽聚攏人氣。

在多方的努力下,才有了貝利後來奔赴紐約宇宙踢球的故事,將足球運動傳遞給了全世界。而他本人也在1971年告別了國家隊,在1977年正式退役之時,包括貝利尼、毛羅·拉莫斯、博比·摩爾、卡洛斯·阿爾貝託和貝肯鮑爾在內,貝利時代的五屆世界盃冠軍隊長全部蒞臨捧場,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只有貝利這樣舉世無雙的球王,才配得上這樣的待遇。

後來的貝利,經常出現在公眾場合,而從1994年世界盃預測哥倫比亞開始,他的“烏鴉嘴”稱號不脛而走,以至於到了2018年的今天,這似乎成為了貝利的個人標籤。至於他在球場的那些榮光,似乎並不能讓人提起什麼興趣。

然而如果你生活在貝利踢球的那個時代,如果你熱愛足球,你一定會被他的球技所吸引,一定會聽到無數關於他的傳說。他是真正意義上,第一個影響力跨界的足球運動員,正如之前所言:貝利是唯一一個,站在球場,傾聽世界的足球運動員。

球王時代:貝利與馬拉多納

▲南非世界盃,馬拉多納成為阿根廷隊主帥。

馬拉多納:一個人或者贏得勝利,或者死去

馬拉多納右臂上的文身是切·格瓦拉,左腿上的文身則是卡斯特羅,這是他畢生的兩位精神領袖。“在革命中,一個人或者贏得勝利,或者死去。”這句出自格瓦拉1965年寫給卡斯特羅告別信中的名句,一直是馬拉多納最喜歡的口號。

1960年10月30日是個星期天,馬拉多納來到人間。他是家中第四個孩子,也是第一個男孩兒。據說當母親法蘭考分娩時,高喊了一聲“Goal”(進球)。馬拉多納的曾祖父來自遙遠的達爾馬提亞——現在屬於克羅地亞。一家人滿懷著改變命運的夢想移居到阿根廷,然而100多年過去了,自由的新世界並沒有給他們帶來財富。

3歲時,馬拉多納第一次接觸到足球。再長大一些,他就開始和夥伴們在街上追逐足球。在這樣一個貧困的街區,足球是孩子們唯一的娛樂。馬拉多納一家都是博卡青年隊的球迷,這家阿根廷最負盛名的俱樂部的擁躉多是藍領階層和窮人。

馬拉多納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號碼是16號,那是1975年10月20日,在15歲生日前10天,馬拉多納在甲級聯賽中替補出場,上演了處子秀,對手是科多巴隊,這成為他永遠難以忘懷的一天。幾天後,他在聯賽中打進了2個球,馬拉多納回憶說:“那個時候,我第一次感覺自己的手能夠觸摸到天空!”

1981年,在連續獲得兩年南美足球先生後,他以100萬美元的身價加盟了夢想中的博卡青年隊。在一年的40場比賽中打進了26個入球。

這個時期,馬拉多納形成了自己的技術特點。他甚至都沒有意識到,他將引發一場足球戰術的革命。

自從荷蘭人創造了全攻全守打法之後,足球場上的空間日益擠壓,對抗日益兇狠,留給球員施展技藝的餘地日益喪失。足球運動自1974年以來,再沒有發生過革命性的進展,因為沒人能掙脫全攻全守的魔網,也就談不上突破之後的創新。但是馬拉多納的橫空出世撕開了全攻全守的體系,他一個人就可以攪亂球場。

馬拉多納走在了足球變革潮流的前面。他的前後左右有魯梅尼格、濟科、普拉蒂尼、古力特、巴斯滕等現象級人物,但只有他能夠獨佔鰲頭、傲視群雄。1986年,阿根廷教練比拉爾多依託馬拉多納,創造了“太陽戰術”,獲得了巨大成功。

馬拉多納就像一個被上帝派來踢球的孩子,他的早期生涯順利得像一個傳說,在他19歲的時候就完成了100個聯賽進球。但各種彩色的廣告條貼滿了他的球衣,他是彪馬、可口可樂公司的代言人。

1986年世界盃上的英阿大戰讓馬拉多納達到了聲望的巔峰,這場比賽由於4年前英國與阿根廷的馬島戰爭而具備了特殊的含義。

第一個進球是手球,第二個進球則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體現。兩個進球,以不同的方式再一次完成了對強勢者的戲弄。這從某種意義上隱喻了馬拉多納矛盾的人生體系,無與倫比的技術與放蕩不羈的品行共存。而不幸的是,在90分鐘內,英格蘭被天使與魔鬼分別擊倒。英格蘭足球名宿查爾頓無奈地稱之為“該死的奇蹟”。

從此之後,馬拉多納成為一個政治名人。他受到了教皇的接見。在一般情況下,國家元首要經過一年的預約和等待才能見到教皇,而馬拉多納只為此付出了72小時。

他的左派傾向、反美情緒也讓其成為某種符號的代表。事實上,馬拉多納的反美思想並無多少的技術含量。他來到中國吃了烤鴨後,就認為中國不應該引進麥當勞。他認為,反美的關鍵是“反美國文化的壟斷侵略”。

他崇拜卡斯特羅,他說:“加西亞·馬爾克斯曾告訴我,如果不是卡斯特羅出現在拉丁美洲歷史上,那麼這片土地上的所有小孩現在都說著英語,所有男人都在為紐約揚基隊尖叫。”

他不準女兒去看《蜘蛛俠》和《指環王》,告訴她們:“在你們的爸爸面前,那些美國怪物都不算什麼英雄!”

球王時代:貝利與馬拉多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