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订阅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第一辑 湖上风来

男儿到此是豪雄

(一)

相对于瘦西湖中的其他景点而言,徐园要年轻很多,它是辛亥革命的产物,至今才一百多年。

在此之前,这里是桃花坞的一部分。桃花坞,本是古代苏州的一个地名。唐人杜荀鹤曾作《桃花河》诗,宋人范成大《阊门泛槎》有“桃坞论今昔”句,可见苏州桃花坞名称由来已久。明代桃花坞曾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的隐居之所,而且后来还产生了著名的“桃花坞木版年画”。

扬州桃花坞何时得名,不得而知。不过,既然扬州人能把西湖移来,能将金山借得,那么,搬来一个苏州的桃花坞也就不足为怪了。旧时的桃花坞广植桃花,烟花三月之时,桃红柳绿,柳浪闻莺。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徐园·桃花坞

1915年,在桃花坞一角建成了徐园,这与一个人物有关。

这个人物叫徐宝山,江苏丹徒人氏,为清末民初扬州青洪帮之“洪帮”首领。当是时也,国运多舛,兵荒马乱,徐宝山浪迹江湖,交游甚广,常以豪侠自命,颇著声名。初以贩卖私盐起家,后来发展成为拥有私人武装的团伙头目。在能人如云的扬州码头上,徐宝山能够呼风唤雨,加之他性情亢爽,脾气暴躁,又属虎,因而,人送绰号“徐老虎”。1900年正月,中国社会激流涌动,各地英豪揭竿为旗。某日,徐宝山突然接到面见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命令,清政府招安他为“长江盐务缉私营管带”。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徐宝山

辛亥八月,武昌起义打响,不久沿江数省响应。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宝山率军镇压了扬州孙天生起义,成立了扬州军政分府,徐宝山任军政长,宣布扬州光复。此时,徐宝山又成了辛亥革命党人的中坚。

武昌起义之后,孙中山与袁世凯“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并破坏停战决定,徐宝山对袁世凯义愤填膺,当即在《申报》公开发表谴责袁世凯的电文。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二日,各报以《扬州徐司令电》为题,发表“一谴袁世凯”:

各报馆及黎元帅及各都督钧鉴:袁贼阴狠险鸷,诡谋百出。现在停战期内,急施其种种违约行为,盖其作战计划与时俱进,吾人如见其肺肝,故合议决不能恃,弊处即欲派队开往清江、宿迁一带,实力防堵。尚望援鄂北伐诸路军团厉兵秣马,厚其雄狮,一俟停战期满,立即分路北伐,歼除戎首。设于此时稍一迟缓,则秦、晋、徐、淮全入危机,大局前途从此糜烂。转石颠崖,千钧一发,存亡问题,胥决乎是幸。速辟和备战,早定大局。无任企盼!徐宝山叩。

此后,徐宝山又接连再发五电,表达了谴责袁世凯和奋勇讨袁的决心。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1913年5月24日早晨,徐宝山突然被人以古董花瓶作诱饵炸死于扬州。现有历史资料表明,杀死徐宝山的主谋,乃是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的铁杆兄弟张静江。而张静江谋杀徐宝山的理由,竟是因为徐宝山“亲袁”,是袁世凯复辟的“保皇派”。直至今天,许多学者仍持此说,以致在过去瘦西湖的导游词中,徐宝山乃是一个凶神恶煞的形象。徐园的月洞门里的墙壁上关于徐园的说明也写着“军阀徐宝山”云云。

那么徐宝山是不是变成了“保皇派”呢?

袁世凯夺权后,徐宝山一直坚持要北伐讨袁。1912年1月14日《申报》还刊载了徐宝山讨袁的通电:“合议不成,当亲率共和军北伐。”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妥协,袁世凯最终还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将政权交给了袁世凯,黄兴将军权也交给了袁世凯,甚至在定都南京等既定的重大方针上,孙中山也迁就了袁世凯而改定北京。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与北洋军阀将领合影

在此情况下,袁世凯对徐宝山实施步步紧逼,逼迫其削减军队,但徐宝山拒不服从。后来,国民政府在与袁世凯较量的过程中步步退让,终于使袁世凯的预谋完全实现。在此情势下,作为一个地方军政首领,徐宝山已无力回天,只能顺其自然。

因为徐宝山曾经力主讨袁,而南北议和之后,为了消除袁世凯对他的疑虑,徐宝山甚至不惜用亲生儿子当人质,来换取局势之安宁。这是非常符合徐宝山个性的举动,却被后人当作徐宝山“亲袁”的最有力的证据。再说,当时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黄兴等辛亥领袖们,之所以对袁世凯步步退让,又何尝不是出于大局之计,这就是,尽快结束纷争,停止内战,促进共和。至于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开历史倒车,那是袁自己的问题,这个板子不该打在徐宝山的头上。

徐宝山被谋杀后,社会各方反响强烈,丧事办得很隆重。国民政府派特使何锋钰到扬州致祭,副总统黎元洪致挽联:

下游建国,多士同袍,屈指已经年,半壁江淮资保障;

大将横尸,元凶漏网,伤心惟一哭,全军缟素动哀思。

致电吊唁徐宝山的要员还有,众议院副议长汤化龙、陈国祥;山西都督阎锡山、奉天都督张作霖、天津都督冯国璋,以及国事维持会理事孙疏筠、王芝祥等。

徐宝山去世三年后,他的旧部发动扬州商绅集资万元,又得国民政府拨款万元,在风景如画的瘦西湖桃花坞北端建成了一座亭林,用以供奉徐宝山的灵牌,故名“徐园”。

徐园碑亭中的石碑上记录着当时建园的一些细节,其中有一段大意是,几位旧部下因感念徐公的功德,自发集资三千元,又向中央政府申请,袁大总统亲自批给一万元,中途因“款绌不继”(没钱了),以致“工匠辍金”(工匠不干活了)。多亏徐公遗孀孙阆仙拿出自己的首饰簪戒变卖了二千元,并号召扬州的士民“崇德报功,输金负土”,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又向扬州盐商多方筹资万余元,总计三万元建成此园。其中记录了几位建园功臣,张、方、杨、马四位动议,方、许、金、杨四位筹建筹款,吴次皋主持。还有一位叫杨丙炎的工匠老伯,为建园最卖力,每日“侵晨而出,戴星月而返,一花一石,位置不称意,往往画船箫鼓,络绎归去,犹见翁指挥。夕阳人影间,如是者阅一寒暑”。每天义务上工,最早一个到,最迟一个走,如此历经三载,足见心意至诚。

徐宝山殁于民国二年(1913年),徐园建成于民国六年(1917年),一个已经死去四年的人,还有那么多人对他怀有如此真情,而且有的人就是普通百姓。不能不说,徐宝山当时还是很得人心的。

那么,为什么后来徐宝山的形象被完全颠覆了呢?这与我们的历史观有关。曾几何时,我们看近代史,除了孙中山,几乎没有正面人物。假设徐宝山是因为“风派”“亲袁”,而被后来人诟病,那么,当时所谓的铁杆革命派,如张静江、陈其美等人物,后世历史又给了他们多高的评价呢?

(二)

徐园作为瘦西湖的一个子园,其园林艺术很值得研究和鉴赏。园子占地面积不大,但山石水土,亭台楼阁之布局却是精致得当,富于人文气息。

先从月洞门说起。

徐园的大门——月洞门,比一般园林的月洞门要大出很多,这是当时建园者为了显示徐宝山的地位。徐宝山虽出身草根,但却有着非凡的组织才能。起兵之后,队伍迅速壮大,有“两湖两江兵马大元帅”之称。故为他建造的亭林自然不能太显寒酸。月洞门里边的池沼东南角,置黄石数粒,上植松树及紫藤。由月洞门外往里看,此处的树石正好挡住视线。这是造园手法中的“障景”之法,倘若此处不设石木,其园内风景便一览无余。而此景一造,景观就有了节奏,有了深度,有了悬念。

徐园不仅园门高大,院墙也不同于一般中式园林的风格。江南园林的院墙多为花墙,镂空砌成,以便景色内外呼应。而徐园的院墙高大实心,以体现“侯门深似海”的气派。门口的一对石狮子也比一般的石狮子高大威猛。门楣上书写“徐园”二字的那位书法家,把徐园二字写得龙飞凤舞。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写字的人名叫吉亮工,光绪十七年举人。因不满清政府昏庸,痛心疾首,而自号“风先生”。所撰《风先生传》,实为自身写照,遂时人以其号称之。诗文字画,倜傥潇洒,龙飞凤舞,酣畅淋漓。曾入扬州冶春后社,画承八怪之风,善写苍松翠柏、飞禽走兽及佛像等,往往不拘成法,随意所之。书法功力雄厚,多为狂草,有“龙章凤篆”之称。

徐宝山死后,军政方面为其建亭林,吉亮工为其书额“徐园”二字。但见徐字为行楷,而园字则为草书,但两字笔墨和谐,过渡自然,稳健灵动,相得益彰。其“园”字犹有特色。仔细辨认,内中“袁”字似虎字,外加一圈。于是后人编出故事来说,风先生是要将徐宝山这只老虎永远关在笼子中。此说毫无事实根据,恰恰相反,有史料表明,吉亮工是很欣赏徐宝山仗义之行的,他还在徐宝山主持的扬州军政府中任过职。

步入徐园,有一汪清池广过半亩,池中莲叶田田,游鱼可数,周遭嘉木繁荫,树影婆娑。池上架小拱桥一座,立于津梁之上,抬头看树花,低头见水天,竟有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深邃阔大。园林方家常道“造山容易造水难”。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徐园池塘不大,但理水深浅有度,给徐园增色颇多。跨过小桥左转过去,便是徐园的主厅堂前,此厅名曰“听鹂馆”,是当年祠祀徐宝山木主牌位之所。

听鹂者,人云取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我则以为用宋人王安石的那阕《菩萨蛮》来释名更为贴切: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伫立于堂前,看鱼跃水面,听鸟鸣翠柳,确是有声有色佳美之境。今厅堂内徐宝山木主早已不存,代之以一幅中国山水画。此地现常用来举办各种艺术展览。游客倘佯山水美景之同时,欣赏书画艺术,又增了一层美意。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厅堂之外,有巨型铁镬两只相对而置。铁镬者,古之器具也。初为食器,青铜时代为礼器,后又兼刑具,将其中水烧沸,人投其中,成语有“斧钺汤镬”。后又用作佛器,置莲花于其中,佛像坐于其上供奉之。总之,镬在古代用途甚广。而此二镬之用途均不在上述范围之内,它乃是扬州一千五百年前的镇水之物。扬州地处江淮要冲,常生水患,河堤决口,用此二镬合一,内填泥土石块,沉于决口,以减缓流速,从而封堵。这是古人征服自然的智慧结晶。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听鹂馆”匾额为清代嘉庆进士徐培琛所书。徐培琛,字资之,号松泉,贵州石阡人。幼时家贫,然勤奋好学。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因刚直不阿,屡劾权贵,险遭杀身之祸。晚年罢官,流寓扬州,受时任两江总督陶澍之邀,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

“听鹂馆”匾额本为扬州城中旧物,后修葺瘦西湖公园时移悬此处,倒也十分妥帖。堂前还有两副楹联,也是拿来所用。一为清代九省封疆大吏、扬州人阮元所撰:“江波蘸岸绿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一为同治年间苏州状元陆润庠所书:“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陆状元的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欧阳询、虞世南),馆阁气甚浓,深得皇家宫廷之喜爱,故而北京名胜古迹中多有其书。

徐园正西有厅堂一座,名“春草池塘吟榭”,取意于宋人赵师秀《约客》诗意。赵师秀在唐宋诗人中名气不大,但这首七绝却堪称精品。诗人写的是在江淮春夏梅雨时节的一个夜晚,主人邀约一位好友来家中对弈,他将棋盘摆好,香茶泡开,静等友人到来。也许是因为春雨绵绵,路滑难行;也许是因诸事纠缠,脱走不开,主人等到子夜时分,客人也没到来。主人便独自摆弄着棋子,打发着略略郁闷的心情,反复地自语着:“这仁兄,都半夜了,怎么还不来呢?”等着等着,一首绝句信口流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幅至静至美的雨夜守静图!

这是中国文化中十分奇妙的现象,一种近乎要动火的情节,却往往以审美的方式结束。等人心急的情趣,旋即转化成了动人的诗意。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如果说“青草池塘吟榭”的取意过于寂寥,门前廊柱上的楹联则使这份情绪敞亮起来:“碧落青山飘古韵;绿波春浪满前坡。”这两句是近代书画大家集唐人杜牧、韦庄诗句成联。风景阔大,色调明丽。当代书坛名家扬州籍人士张炳文以隶书写就,古朴飘逸,如杨柳春风般的潇洒与浪漫。

(三)

从“春草池塘吟榭”往北而西,北可见绿阴丛中梅岭春深,西可见碧波映照中的白塔五亭。而春草池塘吟榭的背后则又是另一番天地,此处修廊蜿蜒,山石多姿,廊尽头有厅三楹,此处乃是在扬州流风余韵百年的“冶春后社”旧址。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冶春”一词本是旧时青年人踏春之谓。康熙年间,扬州文人成立冶春诗社,除了领头的王士禛,诗社成员还有林古度、杜濬、孙枝尉等扬州名流。当时冶春诗坛,独步一代,有“红楼齐唱冶春词”之誉。嗣后,虹桥西岸设有“冶春茶社”,据说,其匾额乃是孔尚任所题。鸦片战争后,扬州繁华日衰,冶春诗社渐至湮没无闻。直到清末民初,又有臧穀、吉亮工、陈重庆等扬州文士重建“冶春后社”,社址即今徐园西首。今日于廊壁间,尚能见到陈懋森所撰《冶春后社碑记》数方。民国十年(1921年),戊戌维新党魁康有为来游扬州,于此间小住,曾有七律云:

崇墉仡仡是扬州,千载繁华梦不收。

芳草远侵隋苑道,芜城空认蜀冈头。

名园销尽负明月,文物凋零思选楼。

四十年来旧游处,邗沟漫漫水南流。

康有为于1889年赴京应考时曾路过扬州,三十年后再到,扬州已盛时不再,满目凋零,只能且凭哀歌一曲,寄沧桑满怀!

冶春诗魂在瘦西湖水底沉寂了一个多世纪之后,前两年,扬州有关方面又在烟花三月之时重现虹桥俢禊之举,但因洋味十足,却没能引起扬州文坛的共鸣。

近来,为了更好地展示瘦西湖的人文底蕴,瘦西湖景区根据清代王振世所著《扬州览胜录》记载,复原冶春后社旧址内场景。旧址内辟有精室三间,极为幽敞。匾额与对联均为吉亮工旧题。额曰“冶春后社行窠”,联云:“社名仍号冶春,何必改作;来者都为游夏,可与言诗。”为当代书法家蒋永义所书。内供文简公(王士禛)栗主,悬文简遗像。

华干林|男儿到此是豪雄

王士禛放鹇图

徐园起初是作为徐宝山的祠祀场所而营造,徐宝山的是非功过及其恩怨情仇,不是我们这些匆匆游客所能一语道尽的。今日之徐园,可谓尘俗尽扫,风烟具净。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规划严整,营造得法的古典园林。然而,走进徐园,你仍然很难将这个园子与徐宝山其人,以及那段风云激荡时代分开。是英雄造就了时事,还是时事造就了英雄?不由得想起了宋人程颢那首《秋日》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海西头/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