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常識:古代人的姓名與稱呼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人的姓名與稱呼


人必有姓與名,姓與名就是人的一種符號代表,會跟隨人的一生,起著代表自我而與他人相區別的最實際的作用。因此,從古至今,人們對自己姓與名十分珍重。中國的姓與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

但在中國古代,先有姓與氏,後有名、字、別號,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義不同。

一、姓和氏

上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是族號,氏為姓的分支。“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在母系社會裡,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為後代唯一能確定的尊親。“姓”是氏族的族號,氏族的成員都以這個族號作為自己的姓。我國遠古社會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黃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後來,周王室及魯、晉等封國諸侯是姬姓,封國諸侯中的齊是姜姓,秦是嬴姓。再後來,由於子孫繁衍散居,同姓者發展出許多分支,稱為氏。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孫氏、遊氏。戰國之後,人們往往以氏為姓。姓氏最初是貴族專有的,平民沒有。先秦古書中的弈秋、腦丁等平民,都有名無姓。漢代以後,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人的姓名與稱呼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人的姓名與稱呼

二、名和字

古人一般有名有字。“名”是指個人的符號,帶有個人的烙印,一般是孩子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然後有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開始有字。名與字一般都有意義上的聯繫,如班固字孟堅,張衡字平子,韓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有的人有幾個字,如唐代草聖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名與字的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則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三、號

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還有“號”,又叫“別號”。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別號則多為本人所取,用以表達自己的情趣、寄託。如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謂琴、棋、書、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明末畫家朱耷號“八大山人”(“八大”上下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藉此抒發明亡後其內心的苦悶。

四、諡號

古代王侯、名臣死後,朝廷往往根據他們生前的德行,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這就是諡號。諡號有三種:一種是褒揚性的,如文、景、惠、昭等,如漢文帝、漢景帝都是褒揚性的諡號;又如韓愈成就卓著,諡文有韓文公之稱。第二種是批評性的,如厲、煬等,如周厲王、隋煬帝,而稱奸臣秦檜為“謬醜”則是一種“惡謐”。第三種是表同情的,如哀、懷等,如魯哀公、楚懷王。

五、別名

古人稱呼方式繁多,直呼姓名的情況較少,而稱字、號的較多。此外,常見的稱呼他人的方式還有:

一是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其為孟襄陽;張九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其為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水濟)人,故而人稱其為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其為王臨川;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今屬廣東佛l山)人,人稱其為康南海。

二是稱行第: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古人喜以排行相稱,尤以人為甚。白居易有詩題為《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 其中元九即元稹,李二十即李紳。唐代詩文中常見的如李白為李十二,高適為高三十五,白居易為白二十二。行第以同曾祖的兄弟排算。

三是稱都望:郡望即郡中的費顯氏姓,如魏晉時清河的張姓、太原的王姓,兩晉南朝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會稽氏、汝南周氏等。以郡望自稱或稱人,在古代很常見。如韓愈雖為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的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可他有時自稱“趙郡蘇軾”,就因為蘇氏是趙郡(今河北趙縣)的望族。

歷史文化常識:古代人的姓名與稱呼

四是稱官名:以官名相稱在古代相當普遍,一般是在所任各官中取其官階最高的來稱,以表示敬重,如: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 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王義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為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曾被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五是稱爵名:爵位是給貴族的封號,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貴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包括爵位等級和具體爵名。以國名稱人是一種敬稱。諸葛亮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稱他為武侯;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封為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人們以誠意伯來稱呼明初大臣劉基,因為這是他的封爵。

六是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賈誼曾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 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