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講堂】學習雷鋒是鍛造做人的品格

【道德講堂】學習雷鋒是鍛造做人的品格

50年前雷鋒離世,50年來時代嬗變,雷鋒及雷鋒精神亦投射下參差斑駁的影像。這影像的清晰與模糊,折射的不僅是每一個時代的道德風氣,更映射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的德性與良知。

隨著歲月的推衍,雷鋒及雷鋒精神存在被解構、被曲解、被淡忘、被嘲諷、被“標籤”的諸多演繹。但說到底,時代對待雷鋒及雷鋒精神的態度,反映的恰恰是我們自己對待做人的態度,對應的正是做人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

在“雷鋒沒戶口,三月來,四月走”的季風之中,這個時代裡惡德壞行有不少。在從課堂到社會的“學雷鋒,做好事”的乾巴說教中,人們的美德亦被功利化、世俗化。無論雷鋒及雷鋒精神喊得多麼熱鬧,只要沒有觸及到人們的心靈,引起那一種柔軟而溫暖的湧動,雷鋒就遠離了塵世,或者說從來就未曾抵達我們內心。

雷鋒只是一個具象化的符號而已,即使特徵再清晰鮮明,他也會最終歸於模糊抽象。然而,雷鋒卻蘊藏著我們做人的品格。這種品格可以在不同時代有不同表現形式,卻不可以變得模糊而抽象。什麼時候這種品格不再清晰鮮明瞭,那就說明這個時代的人們的品格在丟分,不能為社會進步提供助力,反而可能成為社會進步的“短板”。

學習雷鋒就是鍛造我們做人的品格。也許,一代新人們忘了雷鋒是誰,但只要在他人身處困境之中伸出了道德援手,那麼他就傳承了雷鋒精神,閃耀了人性的光輝。很多時候,人們從來就未曾泯滅心底的那份愛與善,只是反感貼標籤,反感被歸類,在面對世風時俗吹拂時第一反應就是把自己裹起來。因此,搞學習雷鋒活動,弘揚雷鋒精神,不能不緊貼人們的心理特點,培育適宜生長的環境土壤,才能讓心靈之花自由地綻放,反之只會讓人們的內心裹得更緊。

在這個深刻變動的時代,在紛繁萬象面前,人們的道德價值秩序被打亂而亟須重排歸位。因而,我們眼前的諸多道德景象也是不協調地並世同存。有遼寧鞍山雷鋒精神傳人郭明義幾十年不變的堅守,也有江蘇南通司機扶助老人反被誣的困惑;有18名路人的冷漠,也有陳賢妹抱起弱小的溫暖。一味地嗟嘆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傷悲於社會道德的滑坡,不如自問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良知。

在雷鋒離世50年這個節點上,析出雷鋒精神的內質與本色,更不妨鍛造做人的操守。把做人這一課從一開始就上好了,把做人的修習功夫養成了,無論是數千年的中華美德,還是50年來的雷鋒精神,都可以在我們這個時代綻放美麗的心靈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