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悟性,再多的經歷也只是經歷

有人說,經歷是最好的財富。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沒有悟性,再多的經歷也只是經歷

經歷要想轉換成為財富,還需要一樣重要的催化劑,那就是悟性。

不同的人,可能會遭遇相同的經歷,但經歷過後,卻得到截然不同的人生,這中間的差別,在於人對經歷不同的感悟。

沒有感悟,經歷永遠是經歷,它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只有加入個人的體會和感悟,經歷才會真正對未來有幫助,從而成為寶貴的財富。

有的人在經歷情感挫折後,變得一蹶不振,對感情充滿恐懼和牴觸,即便真的有好的姻緣來臨,他也拒之於千里之外,這一生鬱鬱寡歡,孤獨終老。

同樣的人在經歷感情挫折以後,對感情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以及自己想要追求的也有了新的認識,重新上路,繼續尋找幸福,而最終往往也能得到理想的幸福。

這就是差異,同樣的經歷,不同的人生。

沒有悟性,再多的經歷也只是經歷

如果有悟性,我們就會對所經歷的生活進行思考,去了解生活的本質,去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待社會,看待現實,從而才能實現個人和世界之間的協調共處,與生活握手言和。

有了感悟,我們才會瞭解生活的全貌,才能接受很多不能接受的人或事,從而在今後的生活中能夠活得更加從容。相反,如果我們缺失對經歷的領悟,我們就會受困於具體的事物,永遠都在裡面兜轉,無法脫離。

我們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會在同一個地方迷失,我們永遠都走不出生活的迷宮。

不同層次,不同修養,不同素質,對生活的感悟也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生活的感悟也大相徑庭。你通過生活得到的某個“真理”,可能在下一段經歷以後就會被徹底推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如,你原本是一個非常真誠的人,你的真誠讓你擁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你在有困難的時候,總有人樂於主動伸出援手幫助你,這時候,你一定會感受到做人真誠的好處,並且堅定這種信念。但是,後來,你換了環境,你發現,周圍的人都爾虞我詐,你的真誠不但沒有獲得理想中的回報,反而弄得自己受騙上當。這時候,你一定會開始懷疑做人到底要不要真誠?

對於這個問題,雖然我有自己的答案,但我不會在這裡告訴你,因為我說了你也不一定認同。關鍵是,類似這樣的一些問題,需要你自己去感悟,去參透,不管參悟最終出來的是個什麼東西,那至少是你的經歷產出的”財富“——你絕對認同的真理。

一切的結果,都是經歷的使然,是個人的參悟。參悟的結果,其實真的沒有對錯之分。

沒有悟性,再多的經歷也只是經歷

如何提高個人的悟性呢?

首先肯定是多經歷:你碰到一些人,你把你的痛苦告訴他們,他們能夠給你幫助,給你指引,幫助你化解甚至療治,這些人其實沒有特別之處,他們只是經歷得比你多。如果有一天你的經歷也足夠多時,你的悟性自然而然也就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然後是多讀書:讀書是間接的增加閱歷的方法,特別是好的作品,不管採用什麼文體,小說也好,散文也罷,詩詞歌賦也好,雜文隨筆也罷,背後一定深藏作者深邃的思想,這種思想來自於他非常的經歷。李宗盛的歌詞很多人都很喜歡,那是他經歷太多後對人生的詮釋和訴說。

最後是多思考:我們每一天都在成長,每一天都發生很多事情在我們身上,對於這些事情,要多多思考,給予我們什麼啟示,抑或給予我們什麼教訓,把關注放在自己,通過這些事情,來深入的審視自己,進一步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問題,尋求完善自己。每天如果堅持這樣,那麼你就會成為對生活極具悟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