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宗翹先生從宗教建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

導讀:提到老一輩建築師,就不得不提到俞宗翹大師,作為建築業界翹楚,俞先生主要致力於傳統宗教建築的研究。俞先生,清華建築系54級,第二代中國建築師中的佼佼者。梁思成先生是第一代,俞先生是他的學生。其設計理論及學術思想自成一派,並深入地影響了國內傳統建築界的實踐與發展,數十年來,從香港的志蓮淨苑開始,一步步為中國傳統宗教建築在新時代的發展打開了新局面,一方面留下來可貴的建築設計實例,另一方面也留下了深厚的實踐經驗與思想結晶,值得後來人去敬仰與學習。

他學識廣博,對建築的工程特徵深諳於心,在一組傳統建築的設計中,並不因為是傳統建築,故意去迎合文化立場的需求;恰恰因為其巧妙的判斷力,足夠讓俞老先生能繞過現有浮躁的文化機制,避免淪為新一代建築的樣式生產者,而是在理性的價值標準下為中國建築創造出更多的契機。

俞宗翹先生從宗教建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

志蓮淨苑·香港

傳統式建築的內縮使其發展不具有連續性,但想要發展,光憑風格論顯然是不行的。所以俞先生在設計香港志蓮淨苑和上海留雲寺時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唐代三百年,早唐最具唐代特色,但晚唐更為成熟”“早唐的缺點是柱頭以上縱架較弱,柱頭枋佈置稀疏,斗栱未用補間鋪作……簷下顯得單薄,人字栱造型未能融入整體…….感到雜亂。”

俞宗翹先生從宗教建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

志蓮淨苑·香港

在理性視角下,傳統式建築的價值意義可以重新得到了發掘,設計變成了度量形式的手段。設計師的精神和意識的加強,有助於抵禦日益庸俗化的風格至上論。另一方面,明確了成熟的選題帶來的秩序對設計的意義,就可以在秩序之中進行大與小、局部與整體的討論了。

俞宗翹先生從宗教建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

志蓮淨苑·香港

這也是俞先生非常有智慧的一點,不拘泥於慣用做法,而是服從秩序,並“感性為重”。比如其在《志蓮淨苑隨想錄》中談到:“為了使全寺的主體大殿更為突出,除了加高臺明、柱身、還對屋頂的形式加以討論。屋頂造型的比例與平面比例有密切關係,大殿通面闊與通進深之比為1.58:1。一般這樣的比例如做“四阿頂”會形成正脊太短,比較適合做“九脊頂”;但四阿頂是最莊嚴雄偉的一種,為了突出主題,決定還是用四阿頂來,脊短的缺點用推山來改善。”

俞宗翹先生從宗教建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

志蓮淨苑·香港

所以《志蓮淨苑設計隨想》說到:“感性為重”,“主從分明的措施是一系列的,除屋頂形式外,還有用材、面闊、斗栱等形式方面。”這也是俞先生在《上海留雲寺設計隨想》中提及到:“群體最重要,統一協調是主要目標,個體間的個體關係是設計的重點,要主從分明,每一局部都要充分意識到自己的作用,單體要互相呼應,各自成為整體的有機組成。”

俞宗翹先生從宗教建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

玉佛寺·上海

俞先生的思想與哲學,很貼合古代巧匠的心思,是在基本需求層面之上,儘量順應原理,實際上,俞先生自身也擁有遠比古代巧匠看得多看得遠的優勢條件,這一優勢體現在他處理建築秩序的過程中,遠超脫時代與風格的慣性,在現代設計師的精神下,將選題的優勢發揮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感性為重”,實際上是基於超脫技術範圍內的人文視角的判斷,是對同一概念整體的極致追求。

俞宗翹先生從宗教建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

志蓮淨苑·香港

致力於傳統宗教建築設計近二十餘年,俞先生的思想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遠非這篇文章所能概括,本篇文章就其思想中最為人所知的部分做了淺陋的闡述,主要總結了其作為一個建築設計者,對待傳統宗教建築的態度,即,進行設計的時候,往往不侷限於既有的時代感和樣式,膚淺的風格理論,而是順應原理,跟上時代,兼收幷蓄,取傳統之精神,揚民族之風貌,不簡單地把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二元對立,同時追尋建築的形式與秩序,形成強烈的整體感,俞先生將傳統建築的核心詞彙擴展到具備詩性的高度與哲學的深度,並對傳統建築精神做出了姿態明確的捍衛和補充,藉助這個時代,俞先生的思想必將對更多人和領域產生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