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葡萄酒“雄起”,還需從種植管理(病蟲草害防治)做起!

在經歷了2012-2014年的行業低谷之後,目前葡萄酒在中國的消費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逐步恢復其活力。然而這樣的復甦也同樣伴隨著國產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市場差距的進一步加大。這種差距不僅僅體現在消費量上。

據瞭解,去年全國葡萄酒進口總量約為73.27萬千升,同比增長17.13%,進口總額為27.14億美元,同比增長17.58%。而國產葡萄酒市場近年來卻有所下滑。2017年我國葡萄酒產量為100.1萬千升,同比減少13.6萬千升,同比下降5.3%;銷售收入421.37 億元,同比下降9%,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國內釀酒葡萄種植規模、種植技術、製作工藝及市場營銷等各方面也呈現出明顯差距。在種植面積上,目前全國葡萄種植面積接近1300萬畝,釀酒葡萄約佔其10%,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新疆及寧夏等地區。西班牙種植面積為1500萬畝,法國為1100萬畝。在種植技術上,國內的釀酒葡萄種植技術水平偏低,這既指在種植過程中的機械化程度偏低,也指在施藥過程中對藥液的利用率偏低。

國產葡萄酒“雄起”,還需從種植管理(病蟲草害防治)做起!

會議現場照片

在此背景下,5月15日,由拜耳主辦、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合辦、農林衛視協辦、中國綠色食品中心指導的第一屆釀酒葡萄種植及葡萄酒行業論壇順利召開。本次論壇是國內第一個涉及從葡萄生產到終端全產業鏈的論壇,集結了來自釀酒葡萄種植及葡萄酒行業的專家、協會、酒莊、零售商、種植戶等100餘名代表,共同探討釀酒葡萄的種植經營、葡萄酒消費趨勢及品牌打造等話題,協同行業各方共同提升國產葡萄酒品質,助力國內健康葡萄酒業發展。

國產葡萄酒“雄起”,還需從種植管理(病蟲草害防治)做起!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兆雲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兆雲在論壇發言中強調:“中國農業在向綠色發展轉型,目的是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對於安全、優質、特色農產品的更高的消費需求。這次論壇聚集了各方面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從業者,共同探討釀酒葡萄基地管理的問題,交流新經驗和新做法,結合綠色農業的新要求,研究如何進一步提升釀酒葡萄基地管理的質量、水平,有助於更好把握好發展方向,深化對這個行業規律的認識。”

西北農業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院長房玉林

在題為“中國釀酒葡萄的生產現狀與趨勢”的主旨演講中,西北農業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院長房玉林向與會代表們介紹道,“葡萄酒行業公認的說法是七分種植三分工藝。”而我們要種植適合於本地土壤的葡萄酒。並且,國內的種植管理,勞動效率低,在機械化程度最高的新疆地區,一個人可以管30畝—40畝的釀酒葡萄,已經很了不起,但是在美國加州,利用水肥的自動化調控,一個人可以管300畝—400畝。

房院長還指出,葡萄酒產業是所有的涉農產業裡面產業鏈最長,附加值最高,生態效益最顯著,帶領農民脫貧致富最具有效率的產業。因此如何可持續是釀酒葡萄產業鏈一個重要的議題,一個是要利用政策調控幫助種植者提升利潤,再一個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就是要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釀酒葡萄生產效率,就要實現釀酒葡萄生產系統的定向化,使釀酒葡萄和鮮食葡萄生產系統實現分家。

他最後總結道,“簡而言之,葡萄品種是第一生產力。第二,生產系統一定要定向化,要實現釀酒葡萄和鮮食葡萄的徹底分家。第三,葡萄品質是天地人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風土。第四,農藝和農機一定要有機地結合。第五,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宜的栽培方式。”

儘管與國外知名葡萄酒生產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國的葡萄酒市場依舊充滿希望。首先,中國幾大重要產區的地理條件有能力生產出高品質的葡萄酒。近年來,來自賀蘭山、香格里拉等產區的中高檔葡萄酒在國際上都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轟動。其次,中國的消費人群基數足夠龐大,市場容量客觀。

國產葡萄酒“雄起”,還需從種植管理(病蟲草害防治)做起!

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長馬會勤

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中國農學會葡萄與葡萄酒分會副秘書長馬會勤還在論壇中分享了中國葡萄酒市場發展現狀及建議:“中國的葡萄酒仍然是一個初級市場,也就是說葡萄酒在酒類消費是比例很低的。消費者對於葡萄酒也不甚瞭解。這時候就依靠品牌,品牌給消費者安全感。另外,本土葡萄酒產業還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就是生產模式必須改,才能提升效率。生產模式提升意味著價格提升,品質提升,服務方式改變,而且效率優先。目前,這從種植到市場推廣的管理中,一個重要板塊是病害,因為病害蟲害防治方面,不管是釀酒葡萄還是鮮食葡萄,在中國都是短板。”

拜耳作物科學澳大利亞三級作物專家Hugh Armstrong

拜耳在包括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地在內的國家均有豐富的釀酒葡萄服務經驗,特別是病蟲害管理領域。拜耳作物科學澳大利亞三級作物專家HughArmstrong先生還分享了澳洲釀酒葡萄管理的經驗。澳洲的葡萄酒主要的出口國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國。中國去年從澳洲的葡萄酒進口量提升了50%。澳洲格外重視對於灌溉和灌溉系統的控制,通過調節灌溉的方式來控制最終生產出來的葡萄品質。因為澳洲人工非常貴,所以澳洲種植戶盡力提高機械的使用率。拜耳在澳洲能夠提供基於紮實的科研基礎上所得出來的化合物和生物製藥,可以保證這些化合物和生物製劑不會影響到後續的酒品發酵,或者影響到酒品本身的一些感官特性。我們也提供一系列的可持續農業的操作培訓,包括引導大家如何做好抗性管理。

作物科學蘋果與葡萄作物經理田共曦

關於拜耳對中國種植戶的服務,作物科學蘋果與葡萄作物經理田共曦解釋說,拜耳作物科學希望為未來的農業貢獻力量。我們通過三種方式,聚焦客戶,創新,可持續農業。在聚焦客戶方面,我們會針對客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希望幫助到不同地區的農戶,建立不同的方案,幫他們去實現真正的盈利,也包括數字化的平臺和解決方案,同時兼顧環境和社會效益,這才是拜耳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論壇上,他還展示了“拜耳更好葡萄”的整體解決方案,覆蓋了葡萄的主要病害,並突出講解了明星產品安泰生、露娜森和沃生的價值。

提升病蟲害管理效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施藥技術。來自法國波爾圖公司中國區業務經理劉雪峰也應邀分享了釀酒葡萄莊園高效機械的使用技術。他解釋說,“確保施藥效果要確保三個步驟:藥液生成大小合適的液滴;將液滴噴灑到靶標上;讓液滴均勻分佈在靶標之上。其他關鍵因素還包括噴藥的環境、溫度、溼度、風速等。建議大家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施藥設備,可以節水、省藥、省時,同時提升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