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化糧及黴菌毒素對畜禽肝臟和生產性能的影響

一、陳化糧的概念

陳化糧一般指儲存三年以上,儲存品質明顯下降,不宜直接作為口糧食用的糧食。糧食是否陳化的主要檢測指標為:脂肪酸值、粘度、品嚐評分值和色澤氣味,其中脂肪酸值、粘度、品嚐評分值三項中有一項指標達到“陳化”規定的,即認定為 “陳化糧”。國家規定,陳化糧只能通過拍賣的方式向特定的飼料加工和釀造企業定向銷售。

二、陳化糧的潛在危害

1、營養價值降低

糧食作為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體,其含有水分、脂質、蛋白質和糖類等大分子物質,在儲藏時由於外部環境的作用不可避免的發生一系列的動態變化,表現為籽粒色澤變暗、發芽率降低及生活力下降等,這就是糧食的陳化過程。在此過程中,脂質變化最快,澱粉次之,蛋白質最慢。

脂類物質在糧食久存過程中會分解產生遊離脂肪酸,氧化生成醛(如己醛)、酮(如丁酮、戊酮、辛酮)、酸和烴類等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能損傷動物的肝臟。食用陳化糧轉化的飼料,會造成動物的採食量降低、料肉比提高,出欄時間延長等現象。

脂類過氧化產生的有害物質還會使蛋白質結構異變,喪失蛋白質的營養,降低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嚴重時導致脂肪組織發生炎症反應致使脂肪變黃形成 “黃膘肉”。

2、黴菌毒素超標

黴菌毒素超標是陳化糧不能作為食用的最直接原因。陳化糧黴菌毒素汙染複雜,毒素種類繁多,主要包括黃麴黴毒素、嘔吐毒素、玉米赤黴烯酮、赭曲毒素以及煙麴黴毒素等。飼餵黴菌毒素汙染的糧食會使動物生產性能下降,主要表現在日增重、採食量降低、飼料利用率下降等方面(如表所示)。

陳化糧及黴菌毒素對畜禽肝臟和生產性能的影響

黴菌毒素嚴重時,會對畜禽肝臟造成病理性傷害。肝臟是黃麴黴素作用的最主要靶器官,可引起肝臟組織腫大、脂肪變性、膽管增生、肝細胞空泡形成和壞死等病變。在畜禽中,鴨比雞對黴菌毒素敏感,在原料毒素汙染嚴重的情況下,極易導致肝臟受損,產生“花肝”等疾病。黴菌毒素在肝臟蓄積,引起動物慢性中毒,嚴重影響畜禽生產性能及健康。

三、陳化糧使用策略

陳化糧作為飼料使用時,一般按照其脂肪酸值來調整配方(當陳化糧脂肪酸值達到100mg KOH/100g時,不能用於飼料原料)。例如,目前山東用的陳化糧大部分脂肪酸值在37-50 mg KOH/100g,可完全使用,但要搭配膽汁酸使用,推薦添加量在0.15-0.2千克。

添加膽汁酸,一是保護肝臟,幫助機體排出毒素,避免畜禽慢性中毒;二是促進脂肪消化、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利用,提高飼料消化利用率,使畜禽達到與使用正常玉米的效果;三,膽汁酸還可幫助清除飼料中脂肪氧化產生的自由基,防止使用陳化糧導致的 “黃膘肉”。

而原料中添加蒙脫石,其主要針對黃麴黴毒素,對玉米赤黴烯酮及嘔吐毒素等吸附效果比較差,且容易受環境酸度的影響,出現解吸附現象,還會吸附飼料中的營養物質,破壞飼料營養平衡等問題,往往達不到理想效果。膽汁酸本身由肝臟分泌,能夠協助肝臟有效分解機體內外毒素,保護肝臟,讓畜禽遠離肝膽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