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習近平

陝南安康、漢中和商洛三市地處陝西廣中平原以南,為秦嶺、巴山腹地,同時也是陝西省集中連片貧困區域。在全省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陝南安康、漢中、商洛三市佔到了24個,其中還包括全省所有11個深度貧困縣。為增加貧困農民收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我校積極發揮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科特色及人才優勢,依託校內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國家級平臺資源,在陝南貧困地區將發展瀕危名貴藥材的規範化栽培和野生撫育及相關產業開發作為推進科技惠民的重要途徑。

“造血”五位一體,“輸血”四級聯動

陝西師範大學堅持以國家政策引導及產業發展為方向,以藥材規範化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以技術服務和專業人員培訓為支撐,以道地優質中藥材種苗繁育為抓手,以技術培訓教材編印為輔助的“五位一體”中藥材產業扶貧新模式,強化特色、凝聚重點,先後扶持陝南百餘家企業開展瀕危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和加工,大力推進科技轉化與產業化推廣,打通了精準扶貧的重要關節點,帶給企業及當地藥農新增產值數百億元,累計幫扶百餘萬百姓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學校技術支撐—企業資金投入—基地建設產出—貧困戶增收致富”四級聯動的特色產業脫貧新路子,助推陝西省扶貧攻堅工作向縱深發展。

作為陝西省科技特派員中藥材產業技術服務團團長單位,我校長期為陝西省發改委、科技廳、林業廳等省直部門及陝南三市地區等提供諮詢和技術服務,為陝西省制定省級中藥產業發展規劃,與全省各地科技部門開展長期合作,建立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和培訓體系。作為技術支撐,在陝西、雲南、重慶、青海、西藏、甘肅、寧夏等地區開展中藥材規範化種植與生產、野生資源撫育等基地建設,推動陝甘寧革命老區22個貧困縣以及陝南3市10餘個縣的中藥產業發展;山茱萸、白及、華中五味子、黨參、黃芩、連翹、丹皮、銀杏等多種藥材的規範化栽培技術已覆蓋西部多個地區;先後選育陝西道地、大宗中藥材新品系20餘個,育成山茱萸新品種4個,編著培訓教材並培訓藥農與技術人員2萬餘人次,研究制定規範化種植技術30餘項,推廣規範化種植面積27.89萬畝,撫育野生藥材50.85萬畝,年新增經濟效益22.7億元,把學校的科技成果寫在了祖國貧困地區“希望的田野”上。

桃李芬芳滿處,科技之花遍野

作為已經在高教戰線上耕耘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王喆之情注桃李,樂育英才,他為陝西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指導和培養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奮戰在陝、甘、寧、青等西部省區的科研、教學與生產第一線,用實際行動實現科技報國、奉獻西部的理想。

言傳身教、事必躬親,他和團隊的老師們在陝南貧困地區積極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指導,幫助企業規劃建立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和野生資源撫育示範基地,為當地貧困群眾開拓出一條脫貧致富的示範之路,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留下了一個守土盡責的師大故事。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王喆之教授團隊在中藥材種植基地作技術指導

產學研一體發展,產業扶貧成效突顯

陝南安康、漢中、商洛三市十餘個縣,留下了師大人不辭勞苦的身影、不畏險遠的腳步、不斷進取的精神,不留姓名的事蹟。

在我校“雙百工程”扶貧點安康市嵐皋縣,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閆亞平教授多次帶隊赴原我校“兩聯一包”扶貧點二郎村開展產業扶貧調研。實驗室根據氣候、土地、適生藥材、種植基礎等現狀,為當地制訂中藥種植“精準扶貧”規劃。我校已幫扶二郎村建立了10畝白及示範種植基地並無償提供價值15萬元的白及種苗,以此帶動當地中藥種植業的發展,助力二郎村並帶動毗鄰村鎮實現“精準脫貧”。白及為市場稀缺的名貴藥材品種,目前每公斤乾重價格達到600-800元,按目前價格計算,3年後10畝白及的產值超過200萬元。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閆亞平教授赴嵐皋縣官元鎮二郎村 作中藥材產業技術培訓

此外,陝西森海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從2015年起應用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成果——“太白貝母種苗繁育及規範化生產技術體系”,在公司嵐皋縣生產基地開展太白貝母種苗繁育與規範化生產,共建立太白貝母規範化種苗繁育基地6000m2,繁育優質太白貝母種苗2500萬株,預期經濟效益600萬元。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強毅博士培訓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及農戶100人次以上,帶動周邊群眾20餘戶用工,促進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弘毅博士在我校嵐皋縣中藥材科技產業扶貧示範基地作技術指導

在安康市石泉縣,王世強博士指導陝西乾佑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黃精種苗繁育、林下撫育、GAP種植等相關工作,培訓藥農500人次,建立育苗基地12500 m2,年育苗上億株,並規模化規範化栽培。該成果有效地保護了黃精野生資源,解決了藥材供應短缺問題並促進其深入開發與利用,年實現經濟效益近1000萬元,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起到重要作用,獲得縣政府的高度認可。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黃精林下種植及溫室規範化種植

在安康市漢陰縣,張華峰博士研究團隊在2016年就幫助漢陰縣建立了漢陰縣富硒菊花規範化基地栽培基地,並相繼成立了“漢陰縣中藥材、富硒食品實驗站”、“安康市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漢陰硒菊農科省級星創天地”,扶持發展安康聚源實業有限公司建成集種苗繁育、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菊花產業園區1個,富硒菊花種植試驗示範田500畝,組建菊花專業合作社1個,並建成初加工生產廠房3000餘平米,生產線3條。在陝南地區依靠富硒菊花栽培、富硒食品加工和銷售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為區域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張華峰博士在漢陰縣指導菊花種植

在安康市石泉縣、漢中市留壩縣以及商洛市柞水縣,我校建立了瀕危藥材白及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種苗繁育與生產體系,目前可將白及種植成本從現在的20000元/畝降低至6000元/畝,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藥材供應短缺與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帶動了白及種植戶經濟效益的提高。

我校牛俊峰博士項目組積極解決企業及種植戶值所缺,指導了多家企業對白及進行快速繁育。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石泉縣乾佑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留壩縣秦漢中藥材貿易有限公司,洋縣芸生白及種植基地等。通過“產、學、研”積極實施,鼓勵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的模式進行白及產業推廣,目前在該區域建立了標準化的白及直播育苗基地300餘畝,規範化種植基地2000畝,結合大健康生態種植模式進行仿野生栽培推廣5000餘畝。項目實施週期內,解決了當地了勞動力富裕等問題,並積極相應政府脫貧攻堅號召,吸收了一大部分貧困家庭的勞力進入企業從事勞動,並積極通過種苗發放,技術指導等方式鼓勵貧困戶從事中藥材種植。項目實施每年可為當地企業及農戶帶來1.2億元的經濟效益。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牛俊峰博士在陝南地區指導當地群眾種植白及

在安康市旬陽縣、漢中市城固縣、商洛市山陽縣,李向民教授、張延妮副教授牽頭選育“安姜1、2、3號”黃姜品種在當地分別推廣種植1.6萬畝、3萬畝、1萬畝。採用課堂講授和操作實習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為良種繁育基地所在行政村的技術人員和種植專業戶舉辦黃姜生產技術質量標準培訓班、黃姜生產管理規程技術培訓班、黃姜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技術培訓班30餘次,為參加人員發放《“安姜3號”黃姜良種栽培技術要點》(簡易教材)5000份。通過培訓,使所有基層技術人員掌握了黃姜標準化生產的管理要點和質量控制指標,所有專業戶掌握了黃姜生產的關鍵技術,收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校技術人員編印的黃姜種植技術培訓系列材料

在漢中市佛坪縣,康傑芳副教授、白成科副教授團隊從2008年開始就長期負責指導和培訓當地企業及農民開展中藥山茱萸高接換頭、新品種(石磙棗1號、大紅棗1號、秦豐、秦玉)推廣、病蟲害防治等進行規範化栽培。以“公司+農戶+科技+政府”的運作模式,在陝西佛坪縣長角壩、袁家莊、西岔河、十畝地、大河壩、石墩河、陳家壩和嶽壩鎮等地推廣50000畝山茱萸規範化種植基地,在佛坪縣長角壩鎮和西岔河等鎮建立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2500畝。顯著提高了山茱萸產量和品質,使20000餘農民從項目實施中受益。同時,通過實施山茱萸林下套種技術,種植天麻、豬苓、白及等適生中藥材,使山茱萸園林有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綜合收益達到3000萬元以上,項目區年人均增收1000元。此外,我校還和佛坪縣山茱萸酒廠開展前期合作,研究山茱萸鮮果發酵釀製保健酒工藝流程,提高藥用活性成分和口感,從而解決當地“山茱萸豐產傷農”原材料價格持續低迷的問題。目前已推廣和改良新品種3000餘畝,每畝提高產量約15%,受到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每戶農民年平均增收約1500元,為陝西南部山區開展中藥材產業精準扶貧貢獻了一份力量。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校技術人員指導當地農戶種植山茱萸

在漢中市鎮巴縣,李燾副教授團隊指導鎮巴縣泰昌農牧有限公司進行種苗繁育和規範化種植工作,開展鎮巴縣大池鎮泰昌農牧業現代農業園建設,建設重樓、大黃、川烏等中藥材種植基地500畝。該工作獲得縣發改委立項支持,並形成帶動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該項目的實施項目建成後,預計實現年銷售收入325萬元,帶動中藥材種植戶年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實現鎮巴縣大池鎮201戶貧困戶的脫貧致富。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李燾副教授交流指導重樓種植

在漢中市南鄭縣,崔浪軍副教授項目組指導陝西華克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在南鄭縣法鎮、青樹鎮等地建立附子規範化栽培基地21505畝,良種繁育基地230畝,聯合南鄭縣科技局合計培訓藥農與相關技術人員2500人次,合計產生經濟效益約6451.5萬元。不僅幫助了當地附子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當地其他藥材的科學種植。

科技報國 奉獻西部|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崔浪軍副教授在附子規範化種植示範園指導種植戶

在商洛市柞水縣,顧蔚教授團隊指導陝西盤龍製藥集團有限公司在柞水縣開展了《十萬畝華中五味子野生撫育GAP基地建設》項目,已建成華中五味子種質資源圃50畝、華中五味子良種苗繁育基地200畝、華中五味子野生撫育示範基地1000畝、華中五味子野生資源撫育基地100000畝。通過華中五味子種苗快速繁殖技術的推廣,為秦嶺山區農民種植藥材提供種苗,帶動了當地農民種植藥材,同時對華中五味子遺傳多樣性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已形成“科研+公司+基地+農戶”的產學研結合的管理模式,公司加工生產基地解決了200人就業,並帶動當地5000農戶參與基地野生撫育項目,增加了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並帶動項目區及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當地百姓脫貧有促進作用,得到了政府、企業、農戶的高度認可。

放眼未來,隨著學校實驗室科研成果的不斷產出,西北瀕危藥材種質資源庫的逐漸建立,我校將持續推進“四級聯動”的中藥材產業扶貧模式,在貧困地區扶植更多的企業,帶動當地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一個個瀕危藥材野生撫育示範基地

如雨後春筍般綻開在祖國的大地上

是遼闊夜空中的一顆顆明星

更是飄散在風中那一首首春天的讚歌

歌頌著中國反貧困鬥爭的史詩

歌頌著一群默默無聞的科技工作者

把科技成果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內容來源/ 科學技術處、校扶貧辦 師大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