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看教師辦公室成了“公堂”

筆者到學校採訪時,常看到一些教師在辦公室教育學生的“鏡頭”:有的在慢聲細語地諄諄教誨,有的氣勢洶洶地讓學生反省,更有甚者會聲嘶力竭地訓斥學生,一時間辦公室儼然成為“公審會堂”。

再看學生,或是一聲不吭任老師批評,或是面紅耳赤連聲檢討,個別脆弱者則因承受力較差而不停抽噎……這還不夠,有些孩子顯然已成為辦公室“常客”,同時會受到其他老師的“幫腔”數落。這一現象,在農村中小學校尤為突出。

眾所周知,在當前學校辦公條件下,除了中層以上幹部,大部分老師一般不單獨安排辦公室,往往都是按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研組來分,少則三五人,多則七八人共用一個房間。因此,這裡不僅是老師們備課、批改作業的辦公場所,還是與學生談話的地點。

可是,有多少教師想過,在這樣的地方和氛圍下教育學生,有時候根本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為什麼呢?其一,眾目睽睽下讓學生無地自容。犯了錯誤的學生來到老師辦公室,肯定會異常緊張,礙於面子只想趕快坦白走人。儘管教師苦口婆心施教,他們很可能沒有心思認真聆聽教誨。其二,辦公室談話容易加劇師生矛盾。辦公室人多嘴雜,有些學生因擔心自己當眾“被曝光”而遭人嘲笑,根本不會與老師坦誠交心。其後果,一方面讓老師誤認為學生不可救藥,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感覺老師不理解和體諒自己,使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久而久之,雙方在交往中會更針鋒相對,矛盾可能會進一步激化。

教師在自己的辦公室教育學生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看似正常的做法,卻在不經意間讓學生受到了傷害。

為此,筆者建議,教師要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以科學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心理,因勢利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師在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更要尊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尊重學生的人格和維護學生的權利。當學生有了過失,特別是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傷甚至完全喪失上進心,感到痛苦和不知所措的時候,教師要善於做一個心理疏導師,樹立良好的“學生觀”,摒棄“權威”意識,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同時,要積極營造一個良性的、友好的、正向的環境,掌握好批評學生的訣竅和語言藝術,做到循循善誘,溝通感情,觸動學生心靈深處,做到讓被批評者樂於接受,而又對批評者不反感。教師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可讓自己的批評熱情而誠懇,讓學生不存戒心和敵意,教育便更具針對性和可接受性。

教師要選擇一個適合師生交往的地方和環境。現在,很多學校都十分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景點佈置無不賞心悅目。鑑於此,筆者建議,教師們可以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或選擇在亭臺樓榭下,或選擇在花壇草叢旁,一身輕鬆,邊走邊談。在這樣的場合下,老師態度誠懇、和藹可親,學生精力集中、沒有壓力,雙方可以像朋友那樣暢所欲言、無話不說。如此,學生的平等、幸福感會油然而生,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由此達成。這樣一來,不僅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而且也會讓老師感受到和學生心靈碰撞的喜悅與和諧。相比起將辦公室變成“公堂”而言,育人效果的高下,不言自明。

(作者胡樂彪,本文刊發於2016年4月28日中國教育報“中教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