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重慶成都幾乎很少有人說普通話,幾乎都是當地方言?

吉雞1

為什麼重慶成都幾乎很少有人說普通話,幾乎都是當地方言?

這種現象的確存在,而且在民間很普遍,只有在某些區域或一些正規的場合,才會使用普通話,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一個情況呢?

一、四川話俗稱西南官話,他的使用區域非常廣

使用四川話的區域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部分、湖北西部、湖南部分、陝西南部都可以通用四川話,所以四川人平常與周邊人群的溝通基本上說四川話都可以,甚至不是西南地區的人,也能聽得懂四川話,所以四川話他的使用率很高,慢慢就讓這裡的人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平常都說四川話。

二、經濟相對落後,外來人口相對較少

無論是重慶也好,成都也罷,雖然都是全國十大城市之一,甚至是國家中心城市,但始終是一個內陸城市,城市人口的構成還是以當地人為主,以周邊區域的農村人口為輔,不像東部沿海城市會吸引大量全國各地的剩餘勞動人口,大家來自不同的區域,講方言自然行不通;但重慶和成都則不一樣,他們現在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雖然有一些,但遠沒有達到東部沿海的水平,而且所謂的外來人口,大部份還是以周邊省份人口為主,比如四川各地級市、重慶各個區縣,貴州各地、陝西、湖南等地的人。所以正常情況下,大家說四川話溝通完全沒有障礙,反而覺得親切,為什麼要講普通話呢?只有一些大學校園、一個大型企業寫字樓、一些外來人口較多的科研機構、一些窗口單位的人會常用普通話。

三、從小受教育原因

重慶、四川上個世紀的教師隊伍(尤其是鄉村教師隊伍)很多人都不會說純自的普通話,所以教出來的學生,大多都不會很標準的普通話,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大一部份人在南方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沒什麼,但到了北方,這普通話一說出來,經常會引起大家的笑話,甚至會有很多人來學,但真是沒辦法,有的音就是分辯不了(比如C與CH、F與H等就很容易搞混),所以現在打字都用五筆,拼音經常會拼錯。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地朋友去到重慶、四川,相信這些地方的普通話使用頻率與水平都會越來越高!


渝帆

我是在成都生活的重慶人,回答題主這個提問,估計最有發言權。

俗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說普通話。雖有點誇張,但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四川人說普通話普遍很難,二是說出來的“普通話”聽起來嚇死人!

一、為什麼四川人說普通話很難?

1、兩個腮幫子會很痛!

四川人講話木有捲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後鼻音……之類約束,舌頭永遠筆直的,任何字詞都不會在口腔裡圓一下潤一下再吐出,直直接接,無拘無束。但是,你讓他說普通話,腮幫子各種肌肉一下就會緊急集合,表說講多久,就幾分鐘,腮幫子就很痛,這個痛,是四川人說的經痛!

2、任何習慣會成自然,不習慣就絕對不自然

——講普通話不是四川人的習慣(一生中99%的時間沒有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叫他講普通話,馬上各種與發音有關的器官包括表情全部緊張起來,然後什麼都不自然了,然後脖子開始紅,青筋開始冒,然後因為緊張,說話就顯得結巴,一結巴,就更緊張,緊張到高潮時,說了上句,下句就忘了,因為腦袋出現短暫性空白……

3、四川人(包括重慶人)說普通話普遍有挫敗感

上述兩條原因是關鍵。而這兩條原因一般都反覆循環,循環的結果就是語言表達的自信心消失,一講四川話信心爆棚而且滔滔不絕妙語連珠,但一說普通話,立馬就有挫敗感。於是,為了表達上有自信,心理上就牴觸普通話,所以就不願意講普通話。

二、為什麼四川人說出的“普通話”聽起來嚇死人?

1、四川話與北方官話相似度不到一半

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話(包括重慶話),雖然是西南官話,大家印象中四川也屬於北方語系,應與普通話很接近,其實,這是普遍認識區裡的一個盲區。接近,只是四川話與普通話的字、詞、句等方面絕大部分一樣,但在漢語表達的詞綴、句法、音韻的聲調、發音的聲母和韻母以及音節數量等方面,四川話與普通話的基礎—北方官話相似度只有47.8%。

2、四川話中的大量詞彙在普通話裡沒有相同詞素

最重要的是,四川話中的形容詞和構詞方式,遠比普通話多得多,而且表意更加豐富,感情色彩濃烈,使用頻率更是很高。因為一講四川話就很溜,一講普通話,就語塞。

正是因為這些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加上之前所講的四川人說普通話的緊張和挫敗感,說出來的“普通話”往往詞不達意,因為語言表達上一時半會兒可能找不到普通話對應的詞彙(有些普通話里根本就咩有),於是就可能把最熟悉的四川話的字詞用普通話的音標發出來,結果聽的人一臉懵圈,自己也覺得表達得很“陰陽怪氣”,表情上就很難為情。

比如,普通話:我跌了一跤,踝關節扭了。

對“踝關節”表達,四川人一輩子只說“螺絲拐”,一說普通話,因為緊張就腦殼裡出現空白,根本記不起“踝關節”這書面和口頭一致的表達,於是說出來就是:我跩了一匍爬,螺絲拐崴到了——而且這些個字,個個都是普通話音標!

再看兩個個例子:

普通話:等一會兒。

四川人表達粗來的普通話:“等一哈哈兒”(最要命的是這5個字都是普通話音標!)

普通話:傻帽、傻逼、二貨……

四川人表達粗來的普通話:瓜不兮兮,瓜得傷心……

還沒崩潰?(四川話說出來是“奔潰”),那再來看看一個北方人與四川人問答:

北方人:請問:春熙路怎麼走?

成都人:(形態方位+語言)端端走,抵攏倒拐(伴隨手勢)。

北方人一臉懵逼。

北方人:請問:地鐵2號線春熙路站怎麼走?

成都人:(形態方位+語言)往喉頭走,抵攏倒拐(伴隨手勢)。

北方人一臉懵逼。

為什麼會這樣紙?

四川地處盆地,對方位,市民腦殼頭只有身體面向的方位+左右手,沒有東南西北的概念。成都人以身體面部的朝向+左右手指引,自認為已經非常熱情非常認真指路了,但問路人依然懵逼。為啥成都人不用普通話?因為成都人自己都不知道當時處於什麼方位東南西北在哪兒,叫成都人用普通話說:向東100米,遇見紅綠燈折向南100米然後向東50米……這比讓成都人直接喝藥還難受。因為,成都人,天生就不是GPS的料。

三、四川年青一代講椒鹽普通話已經毫無壓力

其實,以上說得都是老四川(成都、重慶)人。70後及其以後的人群,普通話雖然不標準,但基本從小就已經開始接受普通話教學,雖然老師們的普通話是椒鹽普通話——上個世紀80年代全川開始強制推廣普通話,雖然進程較慢,但從90年代起,從幼兒園到大學,普通話教學不僅是強制的,而且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雖然發音也不標準),這個群體在任何場合講普通話,雖然椒鹽味,但都毫無心理壓力。

但是,在四川年青一代普通話水平比他們父母祖父母兩輩人高很多的同時,他們也逐漸遺忘了很多傳統的四川方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他們一代很可能出現斷層,這是非常令人堪憂的。

四川、重慶的朋友們,你們認為呢?


勒克兒

我是重慶本地人,我在重慶幾乎不說普通話。其實我與你一樣,發現重慶人在重慶很少會講普通話,而是講重慶的方言;哪怕是與外地人說話,重慶人習慣性的講著方言。

重慶的方言,是西南官話。有一個統計,西南官話使用最為廣泛的地方是哪裡,結果是重慶,超過了成都與貴陽。

那麼重慶人,為什麼那麼愛說方言,而不喜歡說普通話呢?我個人認為,會存在這些原因。首先,源於普通話的普及,導致重慶人並沒有人人接受普通話的學習。同時就存在普通話不標準,普通話不普及的情況。在普通話不夠標準的時候,重慶人又會更少的說普通話,導致了這樣一個循環。其次,在自己的城市,特別是中老年人,會第一時間反應的就是自己的家鄉話回答,才會有為什麼重慶人對外地人也說方言的情況。另外,西南官話的重慶方言,與普通話較為接近,重慶人認為大家都能聽懂重慶方言,因此更少講普通話。

其實,我是90後,我接觸普通話是小學時候;但是我在中學時期,老師都用方言講課。也許重慶的普通話,是真的不夠普及,才導致現在人人都說方言。另外,重慶人普遍的普通話不太好,不夠標準,我個人也是如此,我們害怕說普通話。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雖然重慶人不愛說普通話,但不影響重慶人的熱情;雖然重慶人對外地人也講方言,但不代表重慶人不歡迎外地人哦。其實方言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傳承,至少這方面,重慶還做得很好,是不是。


阿蘇看世界

川渝地區的方言屬於西南官話,這是中國使用最多的方言,其中川東和重慶全境幾乎都講四川話,雖然調調有些許差異,但大體相同!

為何成都、重慶兩個地方很少有人說普通話?

和中國的很多城市有不太一樣,成都、重慶並不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在這兩座城市工作、生活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四川、重慶本地人,四川、重慶各地的方言差異不大,因此用方言交流完全沒有障礙,人們使用四川話反而顯得親切,也更加通暢。

其實中國人多有鄉土情結,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等城市的本地人也愛講方言,但是這些城市移民比較多,而且本省的方言都各不相同,交流起來比較費勁,因此城市方言的使用很侷限。

四川話好懂、好聽、好學!

在當年將那種語言定為普通話時,川話就是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之一。四川話好聽是得到公認的,幾乎能聽懂普通話的人都能聽懂四川話,特有的川味也並不討厭,反而十分耐聽。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在成都、重慶生活比較久的外省人也慢慢習慣了講川話,而且講的有聲有色,讓人很難分辨出他的省份,這是四川話所特有的魅力。

四川、重慶的人不僅喜歡在本地講方言,到外省也改不了自己的習慣,酷愛講四川話,除非情不得已,是不願改變的。

文/旅行君


一起時尚去旅行

重慶成都屬於西南片區,西南片區流行的方言實際上就是原來的西南官話

,為什麼很少人講普通話,幾乎都是當地方言呢?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四川重慶外省移民少,都是本地人,沒必要普通話交流。四川是勞務輸出大省,除了成都綿陽這些較大的城市。而就算在成都、重慶、綿陽這些地方,也是本地人佔大多數,那麼大多數對話都是在本地人之間發生的,為什麼要用普通話?

四川話好聽,中國有四大喜劇方言,川話名例榜首。好不好聽你自己說。四川話中罵人的話很有水平,有些上海人看不起四川人,就是因為用四川話罵他們他們聽不懂。



四川話自帶幽默,看下面例子開心開心:

大爺:有剷剷的錘子。

大爺:有錘子的剷剷。

大爺:有錘子帶剷剷的錘子。

大爺:有剷剷的錘子帶了剷剷。

大爺:還要咋說喃,給你講清楚了嘛,有剷剷的錘子,有錘子的剷剷。



現在四川有些被普化了,不過去鄉下之類的地方,那些夾雜著很多真正方言的東西就會比較難懂了。四川人講普通戶聲調上講不準,所以叫川普。自己覺得講出來不好聽,沒有北方人講的好聽。在成都呆了這麼久,我就非常喜歡四川話,四川話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也應該保留。


捕光逐景

講不講普通話,要看語言環境。我們西南的人都很少講普通話,原因是這些地方的語言基本都是北方語糸,和愛說普通話的人交流起來沒多大問題。而且這些地方(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的人說起普通話來真不行,不好聽,不標準不說,也費勁,不如說方言來的順。但語言環境不同,還是會變的。比如我在的雲南地勘單位主要是東北人,雲南人,廣東人。大家在一起交流只好說普通話(東北話比雲南,廣東話更接近普通話)。回到家,大家還是講方言。廣東人在一起講方言我們是無法聽的,可我們講方言廣東,東北人基本都能聽懂,所以我們雲南人和他們交流時乾脆就說雲南話了!只有開會政治(文革)會議,學術交流會議時,為防出現不恰當的理解才說普通話。更有趣的現象是有些地方的人,在比較複雜的環境裡,會產生一些複雜的語言。比如我的親家兩個都是福建蒲田人,他們交流自然講的蒲田方言(也不同於閩南話)。兒女門又說的是雲南話,和他們父母交流既不是雲南話,也不是蒲田話。雲南人問他們是福建話嗎?他們說不是,福建人問他們是雲南話嗎?他們也說不是。我問他們是什麼話,他們說不知道,在家他們就這樣說!真的很好玩。改革開放前到廣州出差,當地人都講廣東話,雖在單位廣東人多,但還是聽不懂廣東話。只好用普通話與他們交流,當時的廣州人有些排外,出現不認真與你交流是常事。聽晚輩們訪廣回來說,現在好的多了。特別是深圳。那是肯定的了,因為我出差廣東時,深圳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小漁村。只是在反特故事電影裡出現,可現在是五湖四海,東西南北匯聚之地,肯定以普通話為主了!


乾杯安德烈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習慣問題,我老婆是重慶人,我是西北人,在重慶已經生活了很多年,我個人覺得語言這個東西,就是一個交流工具,聽懂即可。

我和我老婆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兩個人都是普通話,她爸媽不會說普通話,自然在家的時候我老婆就各種轉換頻道,一會普通話、一會重慶話。

剛開始的時候我老婆經常搞錯,對著自己的爸媽說普通話,對著我說重慶話,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的習慣了,現在就一切很順口。

在重慶待了這麼些年,但我還是沒有學會重慶話,我始終覺得我個人並不是很有語言天賦,但是對於我而言,我現在就覺得能聽懂就可以了。

朋友之間一起吃飯,飯桌上哪怕就我一個不會說重慶話的人,他們都會將就我說帶有非常濃郁的重慶味的普通話,在這種氛圍下,大家慢慢也就形成了習慣,只要有我在的場合,大家都會自然而然把語言頻道轉換到普通話。

說方言和說普通話就是一個習慣的問題,現在各大商場都要求賣場人員統一講普通話,其實這種做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對於普通話予以重視。

很簡單的,賣場工作人員說普通話,顧客說重慶話,工作人員肯定用重慶話予以答覆而非普通話,顧客說普通話,工作人員用普通話予以答覆,其實這樣的話兩者都可以兼顧得到。

普通話的普及率和城市的發展有關係,但我認為不是遊直接關係。就像北上廣這些地方,普通話的普及率極高,因為這些城市的外來人口極多。重慶和成都這些地方普通話普及率低,因為川渝的人口本身就多,所以自然也就形成了這種說地方語言的氛圍。

另外重慶人不說普通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的普通話不標準,能夠練習的語言環境也比較少,所以更就不會說了。

所以在我看來,語言就是一種交流的工具,聽懂就說明你瞭解了這種語言。

交流的最終目的就是彼此對於觀點的認知,聽懂、認可,這些就夠了。

對於我而言,重慶話更像是重慶的一種特色,如果全重慶人都說普通話了,那可能重慶在我們心裡的味道也就變了。


城事觀

有一句笑話是這樣說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說普通話。可見四川人說普通話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有人說四川人說普通話是有味道的,那就是椒鹽的味道,所以也有人說四川人說話普通話是椒鹽普通話。

重慶和成都都曾經為四川的省會城市,都位於西南地區的四川盆地,都是說川話,吃川菜,看川西的地方。

雖然四川位於祖國的南方地區,但是四川話屬於北方語系,說出四川話來,容易被人接受,也容易被對方所聽得懂,所以四川人說普通話的就不多了。



加之四川話,易學易懂,外地人來到成都,來到重慶,都願意跟著本地的人學說四川話,比如成都有一個美國人叫江喃的,30來歲,到成都都已經十幾年了,甚至戲稱自己是美國出生的成都人,說出的話來,比成都話還溜。

四川話是革命老前輩朱德總司令,鄧小平總設計師,聶榮臻元帥,陳毅元帥等大批偉人的故里,國人聽到四川話,十分的親切。


見解派

其實我想留言說一下算了,但好象答的人多,不好選,不過很想說說這件事,窩心裡好多年了。我2005年第一次到的重慶,當時雖是揹包一族,但帶的東西蠻多,記得一次在一小吃店邊吃肥腸邊幫DV錄像機充電,店裡的阿姨是用普通話跟我說:你去火車站記得要看好你的行李,火車站很亂的。當時很感謝這位阿姨的提醒,然後我一直沒吃過比這店更好吃的肥腸,而我每次到重慶,都不自覺就去找肥腸吃。

說實話,作為廣州人,說普通話也沒少給人笑話過,但出門在外肯定得說普通話。重慶給我感覺肯定是很不禮貌的,我一個廣州人都跟你說普通話了,還蠻不在意的回我當地的話,其實他們肯定聽的懂,並且絕大多數人說普通話說的比我還好,但是如果你是外地人,他就用當地話回你,試過有幾個人,他轉過身跟其他人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氣的我直咬牙。

在我的印象裡不是重慶的人不懂普通話,我認識的重慶朋友普通話說的比我好太多了,因為我們是朋友,他們從來不敢在我面前說重慶話。還有,我也經常接觸到一些剛來廣州的重慶人,他們跟我說普通話,當然說的比我好,但我肯定會和他們說普通話,從來就沒用廣州白話回過他們。歸根結底,重慶在自己地方,就是一種十分排外的意識,從語言交流開始。

這十來年我大約去過6次重慶,其中一次跑了一場馬拉松,重慶的歷史名氣在那,我也覺得重慶美女實在是多。但每次都遇到不少用重慶話回你的人,美好的心情就變壞了,我來你們這消費帶動經濟,你們還一臉的不高興,我做客人還總要看你臉色啊。換個角度,我在廣州遇到外地人問路什麼的,肯定是回他普通話,如果我回他廣州話,那有兩個原因,一個他就是說白活的,一個就是這個人實在被我討厭嫌棄,如果我刻意跟一個聽不懂廣州白話的人說白話,跟罵他沒太大的區別的。

重慶話我大概能聽的明白三分一吧,有時重慶人回我重慶話,我要多問幾次才能明白,如果這個重慶人突然就跟其他人說普通話,我心裡真草泥馬不知多少遍的,因為我真試過好幾次了。所以這十年來,重慶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地方。肥腸和牛肉乾實在是好吃,美女怎麼看怎麼漂亮,但每次遇到故意回你重慶話時,就想立馬離開這個鬼地方。

好吧,這是我這幾年一直窩心裡想說一下的話,上年七月自駕經過重慶,雖然重慶那麼大的一個城市,我作為領隊規劃線路,想都沒想在重慶逗留,可想我一直對重慶這種對外地人只說重慶話的人文現象,持非常反感的態度。我是一直也沒找到一個真正正確的答案,而在我內心只能認為,本地重慶人就是骨子裡排外,沒有其他答案了。

2013年我的微博就說過:重慶人民拒人千里之外。為什麼這樣感慨,我也不明白,我也會再去重慶,希望有所改觀。



跑族JACKY

我是四川人,在首府天府之國成都長大 從小說的就是正兒八經的四川話

重慶人很少說普通話,我個人認為,會存在這些原因。首先,源於普通話的普及,導致重慶人並沒有人人接受普通話的學習。同時就存在普通話不標準,普通話不普及的情況。在普通話不夠標準的時候,重慶人又會更少的說普通話,導致了這樣一個循環。其次,在自己的城市,特別是中老年人,會第一時間反應的就是自己的家鄉話回答,才會有為什麼重慶人對外地人也說方言的情況。另外,西南官話的重慶方言,與普通話較為接近,重慶人認為大家都能聽懂重慶方言,因此更少講普通話。

成都人很少說普通話,我個人認為是一個習慣的問題

我們說的話 會出現打腦殼、媽了個巴子、堂客、格老子的、兩坨子、傷板子、撐頭、墩獨等用普通話發音講出來很打腦殼的方言,有些話我表示也不是很瞭解,比如一斤花椒炒二兩肉——麻嘎嘎,即肉麻,還是重看山城棒棒軍才知道的。然後就我自己而言,這個本人的普通話的確不好,就說著說著自己都覺得有點好笑,就平翹舌不分,h、f不分,就會導致語言過程中普通話方言無縫對接,更尷尬的是有時候自己發現哪裡發音不對了,嘗試去更正後還是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