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湖北日報》專題報道洪湖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引言

近日,《湖北日報》以“浪打浪美景,重現夢裡水鄉”為題深度報道我市“洪湖”保護工作。

文章截圖

↓↓↓↓↓↓↓↓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一起來看看吧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這首婉轉動聽的紅色經典,讓洪湖享譽大江南北,成為幾代中國人的夢裡水鄉

然而,前些年,洪湖“病”了:歌聲裡的“浪打浪”,變成了現實裡的網連網、竿連竿;歌聲裡的“魚滿艙”,變成了無魚可捕。

作為長江的天然蓄水庫,30多年的圍網養殖,導致洪湖水面反覆被蠶食,圍網面積一度達到37.7萬畝,佔到湖水水面60%,湖水水質降到Ⅳ類、Ⅴ類,甚至劣Ⅴ類。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長江大保護,洪湖換新顏。一場還湖戰役,在這62萬畝如鏡水面,全面打響。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竿!拆圍!淨湖!上岸!時隔兩年,當洪湖再次出現在世人眼中時,已猶如一隻浴火的鳳凰。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行至湖中,船速突然放慢,開船的劉師傅輕呼一聲:哎呀!螺旋槳被水草纏繞住了,船身需倒退幾步,轉向航行。

這樣甜蜜的煩惱,劉師傅如今時常遇到。他說,洪湖全面拆圍之後,水清了,魚多了,水草茂盛了。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拆的決心

航吊拔除1420根水泥樁

洪湖八卦洲碼頭,一家名為“湖水湖魚”的老牌農家樂早已關門停業。守門的老爹爹說:“以前湖面上的圍網像迷宮,現在被拆得乾乾淨淨,吃漁家飯的農家樂,也另謀出路了。”

曾經,上億根撐網的竹竿,如同利箭插入洪湖的心臟,密密的漁網把湖水切割得支離破碎,無數個小魚池密不透風,使水體不能交換而惡化變臭。老爹爹回憶,那時洪湖上圍網壅塞,水裡的魚捕光了,人們就瞄上水禽和野鳥。

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號召下,洪湖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展了力度空前的拆圍行動。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最高峰時,圍網以每天1萬畝的速度被拆除。曾曉東是洪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調研員,也是拆圍大軍中的一員。他說:“洪湖水面47本養殖證全部註銷。湖面要達到‘四無’:無楠竹、無網片、無斷樁、無迷魂陣。”

華年公司,是洪湖一家大型水產企業,在洪湖建有圍網養殖基地上萬畝,與漁民的竹竿圍網不同,他們採用的是水泥樁圍網,1420根水泥樁紮根水下2米多深。

要拆除,談何容易?曾曉東說:“一般的起吊設備根本不管用,最後只能借來航吊機械,硬生生地把水泥樁子拔出。”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由於作業難度大,一天只能拔20多根。當拆除至900根左右的時候,所有水泥樁呈一字排開,已經無法圍網捕魚。有人建議:保留這些水泥樁,作為防風防浪的一道人工屏障。

當地部門答覆:拆除圍欄圍網,洪湖不能打折扣!

第1420根水泥樁被吊起,意味著洪湖最後一片圍欄宣告拆除。

護的恆心

14位護湖者的“孤島”生活

每週一上船,週六才能上岸,每天巡湖6小時,晚上還要做記錄。這,是80後小夥舒興平的日常工作狀態。

洪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下設新堤、桐梓湖和小崗3個水上保護站,舒興平是小崗保護站14名護湖隊員之一。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條件艱苦,任務卻不輕。小崗保護站要負責26萬畝水面的巡查保護。“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呵護好洪湖來之不易的保護成果。”胡國華介紹,由於管轄範圍較大,隊員們只能分片區巡湖,轉一圈需要兩三個小時。最讓隊員們頭疼的是,個別漁民的保護意識沒跟上,與他們玩“貓鼠遊戲”,地籠、迷魂陣、拖螺船和電打船等仍然偶有出現。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站在船邊,碧波盪漾裡,魚兒游來游去。船上做飯的阿姨李正紅說,明明可以輕而易舉撈魚,保護站卻堅持每天去岸上菜場買。“洪湖是全面禁捕區,我們怎能知法犯法啊!”胡國華敦厚地笑道。

轉的安心

漁民兄弟上岸後過得怎樣

“離了船屋就沒有家,除了養魚、捕魚就不會其他”——3512戶漁民撤離湖區上岸,相比拆除水裡的漁網,拆除他們心裡的“漁網”更難。

洪湖、監利核發購房補助、座船收購資金、租房補貼及搬遷費2.3億多元,讓兩地98%以上的職業漁民通過自建、購房,政府統建安置等在岸上定居。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漁民轉型上岸,他們過得怎麼樣?

上岸後,弟弟徐保安領到23萬元的補貼款,自己又拿出10萬元,在城區菏澤園小區買了一套110平方米的商品房。今年2月,徐保安和妻子在勞動局的指導和引見下,成為威弘鞋業有限公司的職工,夫妻兩人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

徐保安有一兒一女,兒子在洪湖讀高中,女兒才4歲半,也在城區上幼兒園。上岸前,徐保安只能將孩子送至岸上寄讀,半月才能見一次面。“拆圍上岸,我是樂意的,每天可以陪伴孩子。”徐保安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讓徐保安果斷上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洪湖生態資源遭到破壞,讓生於斯、長於斯的徐保安內心十分不安。回想起小時候記憶中的洪湖,徐保安說,那時真美啊,清澈見底,口渴了直接從湖裡舀瓢水就能喝,可惜後來被汙染了,湖水開始變臭、變渾。“讓洪湖休養生息,為自己,也為子孫。”

相比年輕漁民,50後、60後的漁民更是對湖中生活充滿眷戀,哥哥徐保生就是其中之一。“聽到拆圍的要求後,第一反應就是不想拆,畢竟習慣了船上的生活,除了打魚沒有別的一技之長,很擔心今後的生活。”

聚焦!《湖北日报》专题报道洪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但為了洪湖與長江的生態,2016年12月25日,徐保生主動拆除了自家的圍網,一家人也同時上岸。最讓徐保生擔憂的生計問題,很快也得以解決。今年3月,他正式成為威弘鞋業的一名職工,剛開始徐保生有些不適應,經過調節,他已經慢慢習慣了工廠生活。

——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