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6 月 9 日是我國第 13 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於當天推出文化體驗式融媒體特別節目《2018 中國記憶》。

作為一檔堅守了 13 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2018中國記憶》創新表達方式,從節目主題、內容、主持方式和融媒體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一、 創新節目主題:

從非遺的角度權威解讀二十四節氣

《2018中國記憶》的主題是“讓遺產融入生活”,首次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解讀人類非遺——二十四節氣。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1月11日,《2018中國記憶》創作會在中央電視臺影視之家舉行。科教頻道主創團隊與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浙江五地非遺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北京大學教授高丙中(後排左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呂紹鈞(後排左一)共同探討《2018中國記憶》創作內容。)

《中國記憶》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圍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打造的一檔大型文化節目,從 2006 年創辦到今天,節目已經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堅守了 13 個年頭。13 年來,

大運河申遺 、曹操墓揭秘 、三宮對話 、金沙遺址考古 、南澳一號水下發掘、六大遺產申遺 30 週年……每年《中國記憶》都會有全新的遺產主題,引領觀眾多視角去了解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豐厚內涵。

為了強化“讓遺產融入生活”的主題,節目組對立春打春牛、穀雨賞牡丹、立夏嘗三鮮等節氣非遺文化的揭秘,探訪了包括杭州雕版印刷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小建在內的五位非遺傳承人,採訪了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副秘書長張勃、杭州師範大學教授顧希佳等五位非遺專家,通過權威解讀和接地氣的非遺故事,全方位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活力再現”。通過創新的主題表達,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保護傳承非遺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5 月 30 日,《2018 中國記憶》終審審片會在文化和旅遊部舉行。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陳通(左五)、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左四)對節目予以充分肯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表示看了片子之後很受感動。他認為這部片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教師爺”的方式講述二十四節氣,很接地氣,有很強的參與性,沒有說教感。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陳通表示,《2018 中國記憶》創造性地從非遺的角度解讀二十四節氣,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又不失有溫度的感人故事,例如《清明蠶花廟會》中奶奶為孫女精心準備蠶絲被嫁妝的故事以及《穀雨牡丹花會》中兒子為了把媽媽的味道分享給更多人不斷創新牡丹菜做法的故事等等,都很好地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代傳承和其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創新節目內容:

從國際視角出發,傳播中國非遺文化

《2018 中國記憶》歷經半年策劃,將內容聚焦人類非遺——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認知天象、物候、時令、大自然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千百年來,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既是中國人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

2016 年的 11 月 30 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人天人合一、順天應時的理念,如今已經吸引了來自世界的目光。因此,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世界的寶貴遺產。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北京語言大學的加拿大留學生森山表示,通過節目的體驗讓他更加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到二十四節氣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3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中國記憶》總導演閆東(後排左三)、導演李冬梅(後排右一)、主持人丁曦(前排左一)與北京語言大學的留學生在北京日壇公園合影。)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春分日,北京語言大學的留學生們也在上一堂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課程。)

《2018中國記憶》通過創新國際化視角內容表達,講述非遺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向世界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創新主持方式,

打造文化體驗式節目的新亮點。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持人張騰嶽、李潘、丁曦、丁苑苑、於勝春組成《中國記憶》體驗團的成員。)

主持人們走出演播室,追尋著二十四節氣的腳步,從立春到立夏,歷時 4 個月,跨越千里,實時體驗二十四節氣。他們先後深入

河南省南陽市、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湖州市、山東省菏澤市、浙江省杭州市和江蘇省南京市這七個民俗氛圍濃厚的地區,實地探尋二十四節氣和百姓生活之間的關係。用接地氣的非遺故事表達,“見人見物見生活”,促進非遺走進現代生活,通過影像紀錄的方式推進非遺保護傳承。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持人李潘在河南省南陽市體驗立春“打春牛”。)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持人丁曦在北京日壇公園體驗春分祭日。)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持人丁苑苑在浙江省湖州市體驗剝離蠶繭製作蠶絲被。 )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持人張騰嶽在天津市體驗春分日“釀酒拌醋”。 )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持人於勝春在浙江省杭州市體驗雕版印刷。)

通過主持人體驗的視角,以觀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二十四節氣,讓觀眾能夠真正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揚,體現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四、

靈活運用新媒體手段,

打造文化類節目新樣態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央視網科教頻道首頁上關於“穀雨時節畫牡丹”移動直播的頁面)

《2018中國記憶》結合紀錄片式的紀實段落與文化體驗式拍攝,創造性地打破了單向傳播模式,首次使用網絡直播的方式,講述真實感人的非遺故事,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文化類節目新樣態。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6月6日下午,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支持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與央視網在北京古觀象臺共同推出“節氣就在你身邊”——2018《中國記憶》移動直播“芒種時節話非遺”。直播中,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通過大型青銅天文儀器黃道經緯儀和天體儀為大家直觀展示了二十四節氣與天體運行規律的關係,文化專家張勃向大家介紹了各地二十四節氣的民俗文化,央視科教頻道主持人張騰嶽、李潘、丁曦、於勝春、丁苑苑揭秘節目拍攝中的個人獨特體驗和趣味故事。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中國記憶 丨創新表達方式,講好非遺故事

201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中國記憶》(節目時長100分鐘)

首播時間:6月9日 20:54

重播時間:6月10日 14:46

監製/閆東 主編/劉銘 黃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