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歲就能懂核反應堆?中國式“牛娃”簡歷刷新老外三觀

每年5月都是國內小學報名時間,對於很多80後父母來說,讓自己孩子上“名校”似乎成為了一種標配的“時尚”,儘管這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奢侈的攀比。讓我們一同來欣賞下這些驕傲的“學識”——懂

得核反應堆、鹼基配對以及RNA轉錄,和爸爸一起聽微積分學會了函數和極限,平時喜歡的遊戲是編程……這是四五歲孩子們的“簡歷”,顯而易見,這些孩子都很“牛”。

跟筆者的認知有所不同,似乎學習樂器(鋼琴、小提琴等)已不再流(you)行(yong),哪怕孩子學會了游泳等生存技能也不再值得“炫耀”,越來越多的家長沉溺於讓自己的孩子獲得那些成年人都不容易掌握的技能,生物博士媽媽和工程師爸爸,認識超過2000個漢字,會畫心肺循環、神經傳遞;復旦碩士老媽和清華博士老爸,18個月熟背《弟子規》,三歲會潛水;

四五歲就能懂核反應堆?中國式“牛娃”簡歷刷新老外三觀

牛娃簡歷

5月3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以《從愛因斯坦級牛娃說起》為題報道稱,上海的一所小學入學考試得經歷網選、機考、面試三輪,8000多名孩子中最終挑出60人,難度比“百裡挑一”還要高。

上述簡歷就是由家長以孩子的口吻代寫。為了讓子女在競爭名校時佔得先機,家長們可謂絞盡心思。簡歷中頻頻秀出父母的高學歷,還拋出一堆專用的學術名詞,讓網民“大開眼界”,許多人更是直呼“愛因斯坦在世都會自嘆不如”。

報道稱,說實話,看到這些簡歷,第一反應是“這哪裡是幼兒園孩子,分明就是科幻片中外太空來的生物!”再想想,更是有些哭笑不得,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畢業的家長,難道真的認為學校招生的老師會相信四五歲的孩子有這些“特異功能”?

報道稱,“牛娃”簡歷的真實性有待證實,但年輕一代家長,特別是中產階級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以及對子女教育問題的焦慮卻是赤裸裸的存在。

經濟發達的上海與很多中國城市相比,已擁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即便如此,好的學校依然是稀缺品。為了讓孩子衝一衝名校,很多上海家長不惜工本。

每年5月是很多上海民辦小學招生的最後面試階段,據上海媒體報道,有家長為了這最後一搏,花8000元人民幣為孩子報名“面試衝刺班”,突擊補習面試能力。一些家長也在瀰漫著焦慮氣氛的“幼升小”季節,紛紛出手購買學區房,提前為還未到適學年齡的孩子做準備。

報道稱,中產階級是最焦慮的一個群體。他們最怕跌出中產階層,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在社會階層的梯臺上站穩腳跟,甚至取得社會經濟地位的進一步躍遷。中國經濟這些年迅猛發展,這個群體的隊伍在快速壯大,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也更加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