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鄉村振興融入高校“智慧” 郫都區19所駐區高校和33個鄉村振興示範點組成“事業合夥人”

为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智慧” 郫都区19所驻区高校和3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组成“事业合伙人”

为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智慧” 郫都区19所驻区高校和3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组成“事业合伙人”

6月10日,成都市郫都區駐區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結對共建簽約儀式。科大外國語學院、西華大學經濟學院、四川傳媒學院、成都工業學院、成都紡織專科學校等19所駐區高校代表與郫都區戰旗村、先鋒村等33個鄉村振興示範點分別簽訂結對共建協議。

根據結對共建協議,簽約高校將為對應的簽約村的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鄉村示範點則將作為高校的課題研究基地、實習基地,雙方將緊密合作、共同推動鄉村振興深入推進。 郫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郫都區高校資源豐富,擁有電子科大、西華大學等19所大中專院校,1萬多名實用技術人才,以及常年超過25萬名的在校大中專學生。

一個模式

“高校+支部+農戶”志願服務

“小鄉村同樣是大舞臺”

這個暑假,成都紡織高專大一學生蔣敏又要回到戰旗村了。來自廣元劍閣縣的蔣敏本身是針織專業的學生。響應到農村的號召,蔣敏這次已經是第二次來到戰旗村了。”通過走訪和調研,如今的農村早已改天換面,有了一番新氣象。”蔣敏說,通過深入農村,瞭解社情民意。真正讓她們零距離地感受著鄉村振興為新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同學們普遍感覺,如今的農村才是大學生幹出一番事業的新天地。

事實上, 走進戰旗村,這並不是成都紡專學生們的第一次。

2006年,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師生走進戰旗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探索形成了“高校+支部+農戶”志願服務模式,高校、村支部和農戶緊密結合起來,校地融合共發展,為今天的戰旗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當天結對戰旗村的簽約儀式上,成都紡織高專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趙修翠表示,十年來該校與戰旗村的共建,讓學生與農戶在同吃同住同勞動中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也磨練了學生的意志、增長了才幹、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戰旗村黨支部書記高德敏則表示,與高校開展合作,是一個校地有資源優勢互補的合作過程,大學生把新的觀念帶到了村裡,推動了村裡旅遊、文化等事業的發展,同時“小鄉村同樣是大舞臺”,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像戰旗村一樣的鄉村示範點也將吸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成為他們幹事創業的人生舞臺。

談及下一步合作, 趙修翠透露,雙方前期已經經過商談,接下來將重點放在鄉村產業文化振興上。結合紡專的特色專業和學科優勢,在創新創業方面為戰旗村民指路子,引導學生來到鄉村建功立業。

一次走訪

植入高校智慧

為鄉村發展定調子找路子

簽約儀式結束後,圍繞幹什麼,如何幹?結對院校專家開始了馬不停蹄地走訪和調研。

西華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羅航介紹說,鄉村發展離不開產業集聚,人才支撐。先鋒村地處天府水源保護區,一些產業發展受限。希望可以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在旅遊、電商等方面,結合學院的學科設置,為其匹配相應的發展資源。羅航說,接下來,他們還將調研情況形成專題方案,為先鋒村量身定製發展規劃。”通過結對子,將先鋒村的比較優勢挖掘出來。”

先鋒村黨支部書記任健表示,簽約之後,村裡將立即著手兩項工作:一是把村裡的發展思路儘快形成報告,讓西華大學、四川傳媒大學的專家教授把脈支招,做好產業規劃和發展規劃,利用院校資源,帶動村民進一步做好“先鋒蘿蔔乾”、“農夫記憶”等農旅品牌的打造。二是儘快與對接高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把校園文化和農耕文化有機結合,推動村裡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的同時,也讓鄉村旅遊有更多的深入內涵。

郫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院校和鄉村結對子,學生受益,在實踐中受教育、知民情、長見識、增才幹。教師受益,實踐育人鍛鍊了教師隊伍,提升了教師素質,提高了教學和科研水平。農民受益,轉變了村民的陳舊觀念,提升了村民的思想素質和文明素養,推進了農村民主管理和文化建設等,高校學子助力鄉村振興,結對共建使多方受益已經成為各高校和村的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