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戰投 猩便利流血融資:無人貨架30億風口終結

螞蟻金服戰投 猩便利流血融資:無人貨架30億風口終結

今日,猩便利宣佈獲得螞蟻金服戰略投資,其他老股東也悉數跟投。對方透露,本次戰略投資包括資金和相關資源,規模在數億元人民幣,具體金額現階段暫不方便透露,而且團隊否認了“猩便利被螞蟻金服控股”這一說法。

除了資金外,螞蟻金服還將向猩便利提供技術支持,包括生物識別技術、信用消費體系等其他資源。

同時,繼“無人貨架”戰線潰敗後,猩便利也宣稱無人零售智能設備“猩+”將陸續向市場推出。猩便利此次獲得的戰略投資資金,也將用於新型智能設備的生產和推廣,以及後續進一步的平臺、技術開發投入。

自去年11月至今,似乎是無人貨架行業的至暗期,陰霾籠罩。行業頭部玩家諸如猩便利、果小美、七隻考拉等,相繼被曝出撤站、裁員、資金鍊斷裂,員工討薪維權之風也甚囂塵上。

儘管這個賽道曾快速吸金約30億(總融資額),但經過約一年的發展,並未有一家將無人貨架的模式跑通,形成自我造血的正向循環。

早期玩家紛紛賣身,頭部玩家賬面虧損尋求轉型,還有更多跟隨者已銷聲匿跡,不為人稱道。

作為無人貨櫃的頭部玩家,猩便利的路徑是整個行業的縮影,歷經由資本熱捧,燒錢式全國瘋狂擴張,點位急劇收縮瘋狂裁員後,轉入精細化運營,轉向成本更高但運營更為可控的智能貨櫃。

無人貨架風起潮落,高潮僅半年之長。猩便利成立於2017年6月,9月融天使,10月融A輪,累計融資額4.8億元,股東不乏紅杉、光速等知名基金。短短數月,它在全國鋪下40000貨架,日峰值衝至100萬單(12月)。

然而時隔一個月,猩便利彷彿壯士斷腕,大幅裁員、大撤貨架的消息接踵而至,被曝出在一、二線城市停止擴張,三、四線城市撤站裁員。

“持續擴張、持續虧損、持續融資再擴張……”的故事至此被打上了逗號。因為此前猩便利已被曝出資金鍊斷裂,拖欠供應商貨款達6億。

鉛筆道在此前的報道中《獨家 | 從野獸到困獸,猩便利的生死之途:重債壓身、現金趨負、賣身待售……》,曾做過行業推算,猩便利欠款約7.14億,如若5億融資不含水分的話,猩便利欠款至少2億元以上。

圈內投資人及猩便利內部人士向鉛筆道透露,猩便利深陷財務危機,拖欠供應商貨款數億,公司內部歷經大裁員後人心惶惶,現金流也面臨危機,下幾個月工資都可能難以為繼。

早在今年2月份,關於猩便利賣身何處就已有多方說法。鉛筆道曾獨家獲悉,猩便利曾考慮的收購方涉及每日優鮮、京東、阿里、便利蜂……

當時鉛筆道預測,最接近實際情況的賣家確實為阿里。此信源來自某位靠近猩便利管理層的投資人。當時雙方正在洽談價格。

近期一位無人貨架行業的資深人士曾向鉛筆道透露,其實猩便利和另一家頭部公司同時在和阿里接觸,但是猩便利投身阿里的幾率更大一些,因為阿里看上的不是其貨架,而是猩便利旗下的便利店品牌,以及在生鮮領域的佈局,而另一家頭部公司轉型的方向與阿里原有業務本身就有衝突。

儘管依然有資本進入,但是無人貨架的故事已無人再提,更莫提起死回生。整個賽道都在重寫講述關於“智能貨櫃”的新版故事。

鉛筆道曾做過統計,在無人貨櫃潰敗之際,智能貨櫃創業者迎來一波小高潮。5月3日,哈哈零售宣佈獲得由易津資本領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5月14日,魔盒CITYBOX也稱獲上億元B+輪融資。一位剛入行1年的創業者告訴鉛筆道,自己項目的新一輪融資也即將敲定。同時,便利蜂等頭部玩家也早已轉戰智能貨櫃。

扼殺無人貨架的一大因素是高貨損,然而,即使消滅了這一缺口之後,智能貨櫃的故事並沒有那麼美好。

鉛筆道粗略算了一筆賬,在不計算場地費用,單個貨櫃流水2200元/月(按照過往辦公室貨架平均值),毛利30%,電費100元/月,運營成本500元/月的情況下,6000元的貨櫃想要收回成本要50個月,也就是4年多。這在大多數VC看來,數據並不性感。

一位已轉型智能貨櫃的玩家曾對鉛筆道透露,轉型之後對點位的要求更高了,不可能像之前一樣瘋狂鋪量,只能多花精力運營優質點位。

熊貓資本合夥人李論曾評論說:“單純用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來理解新零售事實上是走偏了。無論是無人開放式貨架、冰箱還是自動販賣機(售賣標品為主),綜合考量現有的補貨成本、貨損率等多維度的數據,並建立模型,計算下來的結果是如果僅通過貨架產品的出售來獲取收入,辦公室貨架很難規模化盈利。”

在智能貨櫃的新版故事中,瘋狂的資本捧殺不知是否會重複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