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選擇旅順和威海衛兩地作為軍港?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有關近代海軍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回答。

一、因為軍港必須在北洋地區建設

清政府之所以選擇旅順、威海作為軍港,因為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大前提。1875年清政府決定加快近代化海軍建設後,選擇的戰略是先北後南,以事關首都門戶的黃渤海地區為重點,首先建設北洋海軍。因為軍艦的維護、保障,必須要有軍港,所以最初選擇建軍港的區域鎖定在黃渤海地區。

二、因為旅順、威海的建港條件最現成

(清代輿圖局部:旅順口)

中國雖然海岸線漫長,但是缺乏天然的深水良港,黃渤海地區尤其是這樣。位於遼東半島的旅順,因為海灣口有一條形似老虎尾巴的“老虎尾”海岸延伸遮擋,是天然的避風良港,而位於山東半島的威海,則因為海灣口有一座劉公島屹立海中,也是天然避風港,是北方黃渤海地區難得的不需要投入太大人力物力進行海港建設就可以利用的港灣,所以依次中選,被經營為北洋海軍的基地。

(清代輿圖局部:威海灣)

其中旅順港內瀕海有山石岩基,於是開鑿了著名的旅順大船塢,又配套建設了機器局、彈藥庫、魚雷營等設施,是北洋海軍重要的維修保障基地。威海則在海中的劉公島上建設提督公館、機器局、屯煤所等,是北洋海軍的駐泊基地。

三、有更好的地方

除了旅順口、威海灣之外,黃渤海沿線確實還有一些適合建設為軍港的更好的地方,而且也已經被清政府注意到。

(清代輿圖局部:大連灣)

在選擇軍港建設地的時候,北洋大臣李鴻章等就分別注意到了遼東半島的大連灣,以及山東半島的膠澳(膠州灣),但是認為這兩處海海灣雖然形勢極好,但是地域過於廣大,要在短時間內營造為軍港,需要更為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於是選擇了務實的先營建威海、旅順兩處,而後再圖其他。

在旅順、威海基地建成後,李鴻章即注意到兩座基地均存在一定的短板。其中旅順港入口處的老虎尾是柄雙刃劍,雖然可以遮擋風浪,但是由此導致旅順口的出入航道過窄,一旦發生戰事,極容易被敵方堵住航道。而威海基地的缺陷則在於威海灣有效水域面積過小,威海灣看似面積很大,但大片海域的水深僅有3、4米左右,能夠停泊大型軍艦的地區,僅僅是威海灣北口附近的一道海溝地區。

(清代輿圖局部:膠州灣)

正是因為注意到了旅順和威海的短板,在完成了這兩座基地建設,解決了有無問題後。北洋海防即開始動工興建大連灣和膠澳基地。

由此,甲午戰爭前,中國海軍在北洋地區事實上擁有威海、旅順、大連灣、膠澳四處重要基地。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四處也仍然是今天中國北方地區絕佳的港口。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在這四座城市也都還能見到北洋海軍時代的軍港建築,其中威海劉公島上至今任由人民解放軍海軍使用的鐵碼頭就是北洋海軍時代所建;旅順至今仍用於修造軍艦的大船塢也是北洋海軍時代的建築;青島著名的旅遊景點棧橋,其實是在北洋海軍的鐵碼頭基礎上改造而成;大連灣的柳樹屯漁港碼頭,也是北洋海軍的鐵碼頭改建。


海研會

中國沿海港灣眾多,關於海軍基地的選址也意見不一,先後列入朝廷考慮範圍的共有如下幾地:煙臺、大連灣、威海衛、天津、旅順口、膠州灣(青島)等地。最後威海衛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而以旅順和膠州灣的爭議最為激烈!



威海衛三面環山,僅一面臨海,而且還有劉公島作為海上屏障,非常利於防守。尤其從海上正面攻佔威海衛幾無可能,可以用作水師長駐之地。

而爭議最大的旅順和膠州灣之爭,以李鴻章為首的官員支持在旅順建立軍港,理由是旅順口同威海衛一樣易守難攻,僅有東面一個狹窄的入海口,是渤海的咽喉也是京津的門口,對於拱衛京畿意義極大。而大臣許景澄則支持在膠州灣建立軍港,理由是這裡除了地形險要(也是群山環繞)外,更重要的是內連運河,漕運可直達,使得敵人無法對軍港實施有效的封鎖。而且裡面的水域更廣,可以容納更多的軍艦,島嶼也眾多,敵艦隊火炮難以夠及港內深處的艦隻,而突入又必遭島嶼炮臺之猛擊,極為安全。而且處於南洋北洋的中間,上可至旅順,下可至江浙地區,都可以在一兩天內到達。可以將南洋、北洋兩軍合於此處,組成一支大艦隊。



其實關於旅順和膠州灣之爭的本質就是對於防守戰略的目標不同,在旅順建港就是為了拱衛京畿,防止外夷直接從天津大沽口直入京師。而在膠州灣建港則更注重於全國的海防統籌兼顧,既可以看護北洋也可以看護南洋,。而就戰術上而言,旅順講求的是正面防禦京師,而膠州灣則是講求的側翼包抄敵軍,即敵艦隊一旦冒然進入渤海,則從膠州灣出發的北洋水師可以直接威脅其側翼和後方,使其不敢冒然進攻。


所以選港之爭就是北洋水師的戰略防禦重點的相爭,到底是要單純的防禦北洋和京師重地還是兼顧南洋北洋,防禦全國的海岸線?無疑清朝統治者會以自己的安危為第一要務,只有保存統治者自己的安全他們才會考慮其他的方面。所以最終清政府選定旅順口、威海衛為北洋海軍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