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大多數的兄弟姊妹關係不好?

靜兒54160171335

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加上農村呢?其實在城裡也有很多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好的,而且甚至比在農村裡應該還普遍吧。所以,應該是這樣問:為什麼大多數的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好呢?那樣的話,農夫就給你來分析分析一下吧。

確實,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是太好,而且尤其是上一輩人,他們的兄弟姐妹又多,而出現關係不好,基本上是大家都結婚了以後。尤其是等到父母去世了以後,關係會更加的惡化。農夫認為,之所以會這樣,那是因為多種原因造成的。

第一:父母偏心所致。

一般兄弟姐妹多的話,父母就會偏心的。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對較小的,或者是較弱的一個更加偏愛。還有的家庭更是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這樣就造成了大家在心底對另一方面的牴觸心理。時間一長,就容易爆發。特別是等到父母去世之後,那就一般不再相往來了。

第二:成家以後容易受女人的蠱惑。

兄弟姐妹之間很多的事情,是不太會計較什麼的。但是如果有外人的加入之後,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人就是這樣,很容易受到蠱惑的。就像古代的皇帝會因為妻子吹耳邊風,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試想一下,一個皇帝都能受到耳邊風的影響,何況是普通人呢?一次兩次,可能沒什麼,時間長了也就對兄弟姐妹之間也有意見了。

第三:經濟條件不同,嫉妒心作怪。

雖然是兄弟姐妹,但是各自也有各自的生活和選擇,這樣也就有不同的結果,比喻有的賺的錢多,有的賺的錢少。錢少的就可能會嫉妒錢多的,而錢多的可能會看不上錢少的。雙方都有著小九九,也就影響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了。

不過,就算是兄弟姐妹之間感情不好了,但是當遇到困難了,大家還是都會搭把手的,能幫的也是會盡量幫的,因為這種親情是血溶於水的,是無法改變的,老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就是這個道理的。


農夫也瘋狂

有個姐姐,年齡差兩歲。

從小她就喜歡管著我,而我又是不服管。 她是文科生,骨子裡都是文學、憂鬱、敏感;本來我文科也很好,當時想著她學文科了就不想學了,免得老被父母拿來比較。於是我性格就傾向於理科生,活潑沒那麼多愁善感。

從小我跟她感情並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父母在我們小時候就外出打工,我們小學開始住校,她掌管著財政大權,我每次想花錢都要舔著臉問她要,然後還跟父母告狀我花得多。到了5年級我終於爆發,於是父母讓我們各自拿自己得生活費。我再也不用看著她的臉色了。週末回來家裡,我負責煮飯,她負責煮菜。這樣得分工一直延續到我們高中,所以我很少下廚煮菜,做菜並不是很好吃。因為這個我被她嘲諷到現在。

父母從小對我們教育很嚴格,小學開始就要做家務,洗衣做飯。小時候兩個人抬著兩桶衣服去河邊洗,她總是要跟我算清楚誰洗多少件。作為姐姐,在我看來她從來沒有因為我是妹妹而遷就過我,所以後面很多時候她對我的指手畫腳是讓我很不爽。吃完晚飯,父母都是要求我們主動收拾碗筷,她為了不用收拾碗筷故意吃得很快,有藉口說我吃得最後應該我收拾。在很多事情上,她總是以各種理由來逃避家務,為此從小我心裡就不是很信服她。


後來漸漸長大,她的惰性越來越厲害。我兩一起住一個房間,我整理好的房間她住幾天能搞得亂七八糟,衣服亂扔,頭髮滿地都是,因此被我說了很多次,但她還是無動於衷。父母也說過她很多次,但我不明白一個人怎麼可以懶到這種程度,週末回家換的衣服用永遠仍在洗衣機上,週一去上班,還讓我媽給她洗內衣內褲。長這麼大,我已經忘記她拿掃把是什麼樣子了。父母讓她做什麼,她永遠都是雷打不動,不懂體諒父母的辛苦。永遠都是“叫妹妹做”。我又是見不得父母辛苦的人,所以我越發生氣。小學到高中我跟她都是同一個學校,但我們的交集並不多。我有問題從來也不會找她,我們的關係算是很淡漠吧。小時候也經常吵架打架過,長大後只要相處幾天我就會看她不順眼。

大學她去了外省,而我則在本省讀,父母很操心她。畢業後她還是在外省工作,父母叨叨了一年,硬是要叫她回來找工作,後面她也回來了。在我們縣城作了幾份工作,父母有說叫她考公務員,然後她開始考公務員,去年考上了。我呢,我比她晚畢業兩年,工作也都是在省內,父母並不是很操心我。她今年26,父母近幾年開始操心她的感情,一直說給她介紹人,的態度是不接受也不拒絕。我呢,大學的時候談了一個男朋友,一直穩定到現在,只是不是我們市的,父母也不太同意。我們也談了幾年,父母也沒辦法,也就不強求我,勉強算是默認了。因為男朋友家這邊的原因,今年過年我帶他回來我家見我父母。

因為我家作了點生意,年前特別忙,要趕貨。因為都是媽媽一個人通宵達旦的做,我在外市工作,當時工作不順心,我就辭職了,回來幫我媽趕貨。準備過年的時候就回男朋友這邊了。放年假她回來,每天睡到12點,我媽媽每天早早起來趕貨早餐都來不及吃,沒指望她能幫忙,但至少能煮個飯給我媽。她呢,每天窩在房間到中午,還是我媽煮好飯叫她起來吃。當然,我媽沒少說她。就在我們回來當天,我媽因為趕貨前一天晚上通宵了,沒有人搭手幫忙,我爸因為有自己的工作。第二天她依然如此,我媽開始罵她,說了一些難聽的話。後面她哭著跑去奶奶家,說我父母只疼我不疼她。後面她叫她朋友把她接走了,大年初二。

除了因為我這個主要因素外,她還怪父母管著她,大學她去外省後,一直被父母唸叨,怕她離家太遠。包括後面工作考公務員,也都是父母叫她,因此她覺得被規劃著不自由。我呢,因為我一直在省內,離家不遠,父母並未規劃我,工作我很自由,都是在家不遠的城市工作。後面我跟男朋友穩定下來了,並且也在這邊工作,但是一有假期我都會回來陪陪父母。她呢,在就是我們家省城工作,週末都不回家。節假日還是父母給她打電話問她回不回來,然後她說:回來幹什麼!從她朋友的話語裡知道,她覺得父母把她壓在身邊,以後她就得照顧父母,而我找了男朋友就可以不管不顧。我當時就無語了。她在我家那邊工作,而我在外市工作,我一年回家的次數比她還多。


年後過了半個月,她開始接父母的電話,但是我的依然是拉黑狀態。過完年後我開始回來繼續工作,這件事情也漸漸平復,只是偶爾會想起來,心裡會隱隱刺痛。直到現在,她依然沒有回過一趟家,而我依然每週給父母一個電話。前段時間我試著聯繫一下她,依然是拉黑狀態。好吧。也罷。

計劃年底辦婚事,有時總會夢到她,跟她大吵,跟她談心,醒來的時候心裡總是難受。雖然我們關係淡漠,但血緣這個東西抹除不了。


公西巖



在過去,農村不計劃生育,兄弟姐妹比較多,那麼兄弟姐妹的予盾就自然多了。大部分兄弟矛盾在出現在結婚、分家,公婆偏見和贍養老人的問題上。

有道是:“樹大開彎,兒大分家”。在過去農村娶一個媳婦,就要分一個出去。作為家中老大自然在分家上要吃虧的多,自已娶媳婦欠得錢自已還,最多分給你一間房子,幾個碗,其它傢俱要留給弟弟們聚媳婦。

老二結婚了,結婚不要錢,房子照樣是一間,分家另起灶臺自已過。

輪到老三娶媳婦,不要說還錢了,一切父母全包了,忙裡忙外幫忙侍候坐月子,帶孫子,做家務。按理說,兄弟都分家了,各過各的相安無事。可如今的問題是要兄弟三個一起贍養老人,兄弟間矛盾就出了。



大兒媳婦說:我到你傢什麼都沒有,分家就是一間房,三個碗,坐月子沒有侍候過,也沒幫帶過一天孩子,結婚的幾百塊錢還要自已還,不來贍養。

二兒媳婦開口了,人家結婚有金有銀,有彩禮,我們孃家一分錢都沒要,我生孩子是我媽料理,婆婆連尿片都沒幫洗過,不要說帶孩子,大不了分給我們一間破房子,沒地方住住我家來,反正空也空著,不過我也不會來贍養的,又沒幫我家做過活。

小兒媳婦聽到了,更是理直氣壯。誰叫你們這麼不值錢,我有金有銀是你們出的錢,婆婆幫我做你們眼紅,不服氣嗎?你們不贍養沒關係,我養,死了也不要來。

三個兒媳婦都破口了,這下好了,兄弟碰到也不招乎了,孩子也不準到叔叔、伯伯家竄門,跟仇人沒有什麼兩樣。



就前幾天,婆婆死了。二兒子人家叫了勉強來了,大兒子叫人上門請了四次都請不動。原因,大兒子女兒結婚,叫兄弟去也沒去,叫老孃去坐上席,老孃也沒有去,也沒有包紅包。

大兒子說:“我也沒有她這個娘,她也沒有我這個兒子,也沒有兄弟姐妹”。一句話說出來,我感覺好涼、好冰,兄弟真冷漠啊!

不過,像這種出格的“兄弟情”,在農村確實不多見,大部分兄弟都是蠻好的,人人都意識到:“這輩子是兄弟,下輩子不會是兄弟了”。


月季正紅

兄弟姊妹關係不好的問題不止發生在農村,城市裡這個現象也不少,雖然並非所有家庭都如此,但卻是比較普遍。

個人認為,從本質上來說,人際關係的處理千百年來都是個難以解答的謎題,從婆媳到妯娌,從夫妻到父母和子女,很多時候都是看起來簡單,而且人人都感覺自己道路都懂,卻總有處理不好的時候。所以,人際關係背後的規律其實比我們想象當中要複雜得多,並不是某個人做好自認為正確的事就能解決的。

單就農村來說,兄弟姊妹關係不好,從直接原因看,無外乎以下一些:

①與現實利益相關:兄弟姊妹矛盾爆發往往導火索是資源分配不均,比如父母給了老大房子,卻沒給老二,農村家庭往往又經濟能力有限,經常因為無奈而分配不均,矛盾也就更容易激化;

②與傳統家庭觀念相關: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裡,自古把家族利益看得格外重,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兄弟姊妹一旦分家,就各自為自己家庭的利益絞盡腦汁了,哪怕一點點利益沒有佔得上風,心裡也會不爽。加上媳婦一般也參與其中,一旦有什麼誤會更容易引起矛盾。

③生活侷限於柴米油鹽:很多農村人的生活基本上就圍繞於柴米油鹽,精神食糧相對匱乏,生活重心也因此很容易轉移到為了某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

從深層次因素來說,人際關係中總有一個陷阱,就是越熟悉的人往往越忽略溝通,導致誤解越來越深,直到難以化解的地步。再好的人際關係,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出現裂痕,再想恢復此前的相處模式都很難了。


土地論壇

其實,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兄弟姐妹相處不夠融洽的情況都能見到。這與城市或是農村是沒多大關係的。

一般來說,出現這種情況的大家庭,引起糾紛無外乎這幾條原因:第一,根深蒂固的矛盾引起的情感失和。一般來說,兄弟姐妹們之間有了摩擦,即便是吵了架,也很快會重修於好,畢竟是血濃於水的關係,同在一個家庭之中,摩擦是很常見的。但有的家庭有著多年的矛盾糾紛,或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積累下了很難處理好的矛盾,因而就導致了關係的失和。第二,利益糾葛導致的關係緊張。很多家庭的矛盾起源,就來自於對利益的分割。題主認為農村這種現象常見,是因為農村中的房屋、土地等問題比較明顯,因而在遇到利益問題的時候,就很容易引起矛盾,導致兄弟姐們之間的關係緊張。

第三,養老問題。養老問題也是引起兄弟姐們之間矛盾的一大原因。很多家庭在平日關係融洽,但到了父母年邁生病時,對老人的贍養問題就成了兄弟姐們之間糾紛矛盾的根源。第四,其他生活中的摩擦。這類問題一般來說不會引起兄弟反目,但長期的矛盾積累也會引起兄弟姐們間關係的惡化。

不過,經常情況下,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都是一時矛盾,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事情的解決,大部分兄弟姐們之間的感情還是分不開的,畢竟親情永遠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出現。


新華融媒新消費

為什麼農村大多數兄弟姐妹關係不好?看到這個問題,愛農幫覺得其實沒有那麼絕對,還是要分情況來看;


為什麼一家人,都是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關係會不好?有一句話不是說的好:“談錢傷感情”;確實,如果涉及到了錢財,關係再好的,哪怕是親人都有矛盾,這就是社會現實,沒有辦法;

舉個例子,如果農村一戶人家,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父親只有兩塊地,那肯定就是兒子的份了,女兒是壓根想都不用想,是不會分到地的,因為遲早都要嫁出去的;但是,如果涉及到了徵地補償這一塊,如果說前面的分地,女兒不在乎的話,那徵地補償,可能就會進行紛爭;因為,按理來說,女兒即使是嫁出去了,只要戶口還在本村,沒有遷到夫家去,那麼依舊是擁有分的家裡土地徵收補償款的權利;但是,這個時候,兩個兒子可能就不見得答應了,會覺得說,憑什麼?都嫁出去了,還要回孃家來拿這個錢!?這就是人情在金錢方面顯得多麼地蒼白無力;


還有就是借錢,這也很容易導致一家人關係不和;原本一家人是互相扶持的,你有難處,我就幫一下,但是,如果長此以往,甚至借錢不還,那這個和氣就會煙消雲散,演變成家庭內部矛盾,心理鬥爭;

所以啊,都是金錢惹的禍;但是,愛農幫也說了,不能太絕對化地看待事物,有的家庭在面對這些事情也不至於鬧出矛盾,因為會有一方為了親情在金錢、利益方面做出退讓;


愛農幫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美德,贍養老人是孩子們的義務,孝順與否,與父母素質密切相關,因此家庭教育是關鍵。為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對老一輩的孝與敬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你對父母不孝順,你的孩子從小孩起就能看到,慢慢的就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就這樣,順理成章了。其次,作為父母要處理好鄰里關係,要在日常行為中贏得鄰居尊重,這樣你在孩子心中威信更高了。再就是,在對孩子教育上,要以說服教育為主,切記動輒打罵孩子,自己一言一行時刻注意,給孩子樹立榜樣。

作為父母,當孩子成家立業時,要把自己家產對孩子有個交代,讓每個孩子分家單過時知道自己應該得到什麼,那些是給弟妹的。不至於孩子們之間相互猜忌,積怨成仇。

孩子們都分家單過時,父母對孩子不能偏頗,當然做到這一點很難,畢竟父母都想多幫助相對困難的孩子。這一點儘量在孩子們聚在一起時,多和孩子們溝通,爭取他們的理解。

孩子們多的,老大並不一定在一些事上就說了算,這和他個人在兄弟姊妹間的威信有關。作為孩子,對父母孝順是我們應該做的,個人盡最大努力即可,有明確給父母錢或物的,按月早早的給父母,另外多少的都多拿點,這樣父母高興,兄妹們也歡氣。當父母額外有急需用錢時,都搶先拿出來,有一個帶頭了,其他的也不好意思不拿了。

我父母是農民,都八十多了,去年父親動手術,我們兄妹六個集體在手術室外等著,兒媳婦們在家陪母親。我們兄妹拿錢各人拿各人的,都集中在二哥手裡,由他支配,誰也不攀比誰,視各自能力,最後除了農合報銷的花了六七萬,我們兄妹當時湊了八九萬,剩餘的都留給父母了,讓他們自己買營養品。

家和萬事興,孝為先,祝願天下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晨光襲人888

窮,窮是萬惡之源。因為窮,所以爭,因為爭,所以關係不好。這社會不知道怎麼了。人人自危,人人缺乏安全感,掙多少錢都覺得不夠。人們深知錢的重要性,關係再好有什麼用呢?一遇到需要錢的時候沒人願意幫你。頂多是拿點小錢,看一看,慰問一下。這已經算好的啦。不好的乾脆就直接躲開了,人都見不到。所以你說關係好,有什麼用呢,窮人沒朋友,弱國無外交。不能說農村人親戚之間關係不好。而是窮人親戚之間關係不好。


天然之美2

我覺得現今,兄弟姐妹的關係變淡了。 現如今在農村親兄弟,還不如鄰居。有的為家務事,兄弟姐妹打得頭破血流,成為仇家,有的一輩子不相往來。

娘還在時,兄弟姐妹是一家。 娘在兄弟姐妹是一家。記得小時候,兄弟姐妹在一塊玩耍,遊戲,一起幹活,一塊下地,一塊下河摸魚,一起上樹摸鳥。 生活中無話不談,有好吃的,都要留給對方。 那時的兄弟姐妹,純老覺得象一個人似的,關係融洽。好幸福,好溫暖。 真正一家人。

娘不在時,兄弟姐妹是親戚。 兄弟姐妹的情意是維繫在孃的身上,娘一旦不在了,兄弟姐妹各自成家立業。各人忙各的,兄弟姐妹就是一門親戚。

兄弟姐妹成家後,不牽扯經濟往來還好,一旦牽扯經濟,最後鬧得兄弟不是兄弟,姐妹不是姐妹。 感情越來越淡,只有逢年過節走動走動。 但不否認那些關係好的兄弟姐妹。



我有三個姐妹,一個弟弟,關係都不親密,因為其他原因,三個姐妹從小沒有一起生活,關係不親密也在情理中,因為小時侯太窮,又沒有爺爺奶奶,所以我要帶弟弟,等到弟弟該上學的年紀我才和他一起上學,小學畢業我就輟學了,是我自己不願去的,看父母太苦太累,就選擇輟學出來打工。

父母都去了以後,兄弟姐妹們感情真變淡了!


堯歌視野

點擊右上方紅色字體,關注:農愛邦,瞭解農村熱點資訊!

其實這樣的問題很簡單,也特別容易理解。他們小時候都是吃苦耐勞長大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彼此都沒有錢嘛,然後就會因為一點點的金錢就可能會直接發生糾紛。所以就會演變成現在這個形象,大家之間相處的都不太好。

沒成家之前,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還是挺好的,但很多婚後又是一種樣子了。姊妹還好點,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對兄弟之間並沒有什麼利益瓜葛,偶爾回次孃家還稀罕的不得了,再給小侄子買點禮物,那關係則是融洽中的融洽啊。

第一種情況:為兄妹之間的矛盾,這類一般在婚前沒什麼大不了,互相謙讓就可以了,尤其在婚後,比如趕上農村補償土地,這個時候男孩就會哭的,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你還要把錢帶給孃家去,大部分是不能夠接受的,女方戶口還在家裡,補償款理所應當,自然會有矛盾和衝突。

第二種情況:沒有利益就沒有仇恨,很多親兄弟都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弄得不愉快,反正都是一些生活小事兒,但在雙方媳婦的眼裡,這些都變得敏感起來,總感覺在對方面前自己吃了多少虧似的。

媳婦之間相互較勁兒,兄弟之間相見也是十分的尷尬,最主要的是,孩子漸漸大了,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到孩子對叔伯之間的判斷。遇到這樣的媳婦兒,也是農村家長最頭疼的事情了吧。最後一句俗語:兄弟齊心,其力斷金。加油!希望農村兄弟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