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我奉太后懿旨出京,誰敢動我?巡撫:我敢殺你

丁寶楨,生於1820年,咸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1865年出任山東巡撫。他在山東做了十年巡撫,政績卓著。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捕殺大太監安德海後,反而為此升了官職一事。


太監:我奉太后懿旨出京,誰敢動我?巡撫:我敢殺你

安德海何許人也?他是慈禧太后最寵幸的心腹太監,此人自幼淨身入宮,長相俊俏,又聰明伶俐。咸豐帝駕崩後,他為慈禧“垂簾聽政”立下大功。咸豐死前任命肅順等八大臣為顧命大臣——實際上是八位重臣聯合攝政,而兩位太后慈安和慈禧,以及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被冷落一旁。不甘心的慈禧和慈安太后商量後,擬一道密詔,蓋了兩位太后“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派安德海秘密進京,召奕速來承德共商除肅順大計。

奕接到密詔後,以為兄長、皇帝奔喪為名,於八月初一日來到承德行宮。又在安德海的安排下,與兩宮皇太后秘密見面商討,最後叔嫂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褫奪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並將肅順斬首於菜市口。
太監:我奉太后懿旨出京,誰敢動我?巡撫:我敢殺你

論功行賞,安德海很快成了太監總管,由於兩宮太后是女流,不方便麵見大臣,許多命令需要他去傳達。於是得意忘形的安德海開始干預朝政,開始了他“自作孽,不可活”的人生旅途。

同治八年(1869),久在宮闈的安德海想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遂藉口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再三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獲得慈禧太后許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許太監擅出宮禁的祖制於不顧,帶領著一班隨從,前呼後擁地出京了。清朝對內廷太監的管理一直異常嚴格,祖制不許太監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滿清入關之後,鑑於明朝太監干政導致亡國,順治帝於順治十年(1653)頒佈上諭,鑄成鐵牌立於宮內交泰殿門前,以示警戒。
太監:我奉太后懿旨出京,誰敢動我?巡撫:我敢殺你


安德海得意洋洋,奉了皇太后的懿旨,乘船順運河南下,從京城出來的一路之上,所過之地的大小官員無不對這位太后身邊的紅人巴結逢迎,安德海也撈了大筆的錢財。志得意滿的他卻想不到在山東碰到他此生的殺星——山東巡撫丁寶楨。

山東巡撫丁寶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一方面秘密奏報,一方面派人跟蹤安德海的行動。安德海一行乘船到了山東,就棄船陸行,到泰安進香。在這個過程裡,丁寶楨就派人把安德海一行給逮了,逮了之後連夜送濟南審訊,審問之時,安德海大罵道:”我奉太后懿旨出京,誰敢動我?“,丁寶楨大怒道:“我敢殺你!祖制不許太監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見丁寶楨動了殺心,慌忙跪地叩頭求饒,求他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放自己一馬。丁寶楨以“太監私自出京”的理由定罪,就地正法。左右大驚失色,勸道:“丁公雖不怕死,難道不顧及子孫?”丁寶楨喟然而嘆:“為民除害,身家性命早已置之度外。”這件事情在當時震動了朝野。許多正義的官員佩服丁寶楨敢作敢為,堅持正義,但同時也替他捏一把汗。認為他得罪了慈禧太后,輕則罷官,重則論斬。
太監:我奉太后懿旨出京,誰敢動我?巡撫:我敢殺你

逮住安德海後,丁寶楨向朝廷上奏,慈安太后接到上奏後找大臣問怎麼辦,大臣說,按照清朝的“家法”,太監出宮都要正法,慈安太后沒有阻攔。

丁寶楨把安德海殺了之後,沒有收屍,曝屍三日。慈禧得到這個奏報之後非常氣憤:打狗還要看主人,我身邊的貼身心腹太監,你給我殺了,得了嗎?所以很多官員認為丁寶楨這一下可出了名,但也闖了大禍。慈禧收拾一個巡撫那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慈禧沒有給丁寶楨任何處分,反而給丁升了官:由原來的巡撫升為總督。為什麼?有史料記載說,社會上流傳慈禧和安德海有曖昧關係。丁寶楨把安德海殺了之後,曝屍三天,人們就發現安德海的的的確確是個太監。這樣,關於安德海和慈禧太后的一些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這等於為慈禧太后洗刷了不白之冤,有人據此以為慈禧感謝丁寶楨,給他升了總督。
太監:我奉太后懿旨出京,誰敢動我?巡撫:我敢殺你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丁寶楨殺安德海及其後的升遷系由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為其撐腰。但不管怎麼說,丁寶楨剛正不阿、行事果斷的人格魅力都是抹煞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