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寶貝的大飛機:全球一共將近1000架 我們卻只有36架


近期,"運-20九機同框亮相"的新聞可謂是相當鼓舞人心,因為這意味著中國空軍的戰略遠程運輸力量終於不再"受制於俄",除卻俄製伊爾-76之外有了一個"第二選擇"。而在此之前,中國空軍費盡全力才"搞"到了約36架的伊爾-76/78系列運輸機/加油機,其中還有6架被改裝為空警-2000預警機,真正用於運輸"大運"的只有27架。但絕大多數人可能很難想到,這款運輸機在蘇聯時期可是製造了944架之多。

當然,這30多架伊爾-76在中國空軍手裡,那是被當成了悉心呵護的寶貝疙瘩。雖然其中不乏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的二手飛機、以及前蘇聯部件組裝的庫存機,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架伊爾-76損失於事故,可見中國空軍對其的重視程度。但若把眼光放向全世界,我們就不難發現,冷戰後大部分伊爾-76的命運相當崎嶇,中國空軍的這批幸運兒只是特例中的特例。

由於伊爾-76被大量出口到蘇聯的外圍盟國,因此在冷戰結束之後,這些國家的伊爾-76有相當一部分被戰亂所吞噬,而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前,以伊爾-76為平臺改裝的"阿德南"型預警機,兩種型號的"阿德南"共製造了3架。但在海灣戰爭爆發之後,當時屬於世界先進水平的"阿德南"不是逃亡伊朗,就是被聯軍精準地摧毀於地面機場,而後在2009年,2架逃亡伊朗的"阿德南"當中,又有一架毀於機械故障。


除此之外,同樣大量進入利比亞的伊爾-76也有兩次滅頂之災:其一是1988年美軍空襲利比亞的"黃金峽谷行動",其二是2011年肇始的利比亞內亂,二者都導致了數架利比亞軍用或民用的伊爾-76被徹底摧毀,後者更是使得利比亞國營航空公司在外的數架伊爾-76"有家不能回",只能在國外的停機位上慢慢凋零,連最基本的維護資金都沒有辦法保證。

如果說身為軍用運輸機,毀於戰事是伊爾-76宿命的話,那麼它們還不是最悲慘的——在蘇聯原主要加盟國烏克蘭繼承的上百架伊爾-76當中,還有相當大一部分被遺忘在各個機場的草地停機坪上,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和遮擋,就任憑風吹雨打。

儘管這些伊爾-76多數刷上了民航公司的標記和塗裝,但烏克蘭人根本沒有辦法運營它們,因為一來預算緊張的烏克蘭空軍既不需要,也不必要維持如此龐大的運輸機部隊,二來伊爾-76的老家被分到了俄羅斯,烏克蘭民營公司本身無力去完成它們的營運和維護,加上這些飛機的油耗和籤派率都不能和西方商用機相比,因此它們就只能一直被遺棄在這裡,除非找到新的買家,比方說中國空軍。


事實上,中國空軍的伊爾-78就主要來自烏克蘭的封存機場,烏克蘭人只是在其中找到機況較好的飛機,將其翻新一遍罷了。但在俄-烏衝突,烏克蘭全面倒向西方之後,這種"賣廢品"的生意就再也沒了盼頭。運-20的到來更是給這些被遺忘的運輸機"宣判死刑",只剩下了作為觀光景點和拆機零備件來源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