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如果說火鍋是重慶人的“魂”,那小面則是重慶人的“根”。

“老闆,來二兩韭菜面。”挑面師傅把早已稱好的二兩面丟到鍋裡,再加幾根青菜,三兩分鐘煮畢,五六分鐘下肚,小面之小,莫過於此。這是重慶人每天清晨再最熟悉不過的場景。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不論是襯衫窄裙的淑女,西裝革履的紳士,抑或是不修邊幅的工人……在黃桷樹下、公交車站和居民樓下的麵攤前,男女老少,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不論身世,不論地位,為的就是一碗重慶小面。

對於安居山城的本地人而言,小面就是生活;而在漂泊他鄉的重慶崽兒看來,小面意味著故鄉。

無外乎孟非在微博多次提起:“重慶最讓我魂牽夢縈的不是川菜,不是火鍋,而是路邊攤上的小面。”

一碗熱氣騰騰的小面,加上各種配料,順滑的面裹著麻辣香濃的佐料,一口氣把麵條吸進嘴裡,用不了三五分鐘,一碗銷魂的小面就被消滅!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這是很多重慶人一天的開始,也是魏媽一天的開始。

在重慶有這樣一家麵館,開創了重慶小面的新品類——“韭菜面”,這個故事跟美味有關,也跟“媽媽”有關。

始於1982年

1982年盛夏,由李連杰、於海等聯袂主演的《少林寺》在內地公映,一群朋友相約到蔡家一起看這部電影。朋友來了,“肯定要辦個招待”。這個時候,家裡的女主人自然成了“辦招待”的主角。於是魏媽做了重慶人夏天都喜歡吃的涼麵,用的是家裡自制的佐料,朋友們吃了讚不絕口。過了很久,朋友碰到一起仍然還在回味當天吃的涼麵,“太香了!”

而這次緣於電影的聚會,魏媽準備的涼麵大受歡迎,這為韭家小面的誕生,種下了一顆種子,等待時機讓它發芽。

1988年,北碚區蔡家信用社(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要辦內部食堂,魏媽被推薦進去當了廚師。魏媽的一手好廚藝得到了整個單位同事的高度認可,連很多到單位考察的領導都是讚歎不已。後來信用社改革,不做食堂,很多信用社的員工覺得不能浪費魏媽的一身手藝,鼓勵魏媽自己創業開餐館。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2005年7月18日,重慶北碚區,曾魏麵館(韭家小面前身)開張了。

在重慶,走兩步都能找到一家小麵攤攤兒,新開一張一家麵館本來並不稀奇。尤其那個時候還是“老麻抄手”盛行之時,這樣一家開在生意極好的老麻抄手店旁邊的小麵館,更多引來的是唏噓。然而故事有出人意料的情節才精彩,這家麵館開業不到兩個月就生意爆滿,顧客紛紛要求開分店。

媽媽做的一碗韭菜面

在當時,重慶小面多是“蒼蠅館子”。八九張塑料凳,三四個長條桌,就是一家小麵攤,很多小麵館甚至同時容納不到幾個人,更不消說“門頭”、“門臉”。

“曾魏麵館”,由西南大學書法家張一農教授題寫的四字招牌大方醒目,店內乾淨整潔,桌凳碼得整整齊齊,一家小麵館“開出了新場景”。吃完的麵碗,顧客遺留的垃圾都及時清掃,隨時保持店面乾淨整潔。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如同一群不修邊幅的人群中突然走出一個西裝革履的人,曾魏麵館的開張在重慶小面行業裡頓時激起一層層漣漪。店面的改造,廣告的包裝,只是給這家小麵館穿了一件華麗的外衣,做餐飲,本質還是要回歸到產品,迴歸到味道。

因為對於美食的熱愛,以及對於味道的敏感,作為曾魏麵館大廚的魏媽,對於產品的要求幾近“苛刻”。

牛肉選用新鮮吊龍牛肉,豬肉要新鮮前夾肉,甜麵醬、油、豆瓣、香料這些調料都要選最好的,對於原料的製作流程,火候的大小,嚴格把控。做出來的面,湯色要紅亮,麵條勁道……

同時魏媽還不斷與食客交流,聽取意見,不斷完善小面的味道。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2017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要辦內部餐廳,韭家小面很榮幸的被推薦進亞投行餐廳做重慶小面。正是因為魏媽對味道的堅持,對於美食的熱愛,魏媽做的重慶韭菜面受到亞投行領導及員工的特別喜愛,魏媽談到他們對於自己做的重慶小面的喜愛時,臉上的笑容都快溢出來。魏媽也想把重慶韭菜小面文化、味道通過亞投行傳播到全世界。

鄉村基的創始人李紅曾說過“我要做兒子都能吃的飯。”而魏媽說,我們自己都喜歡吃,吃得下的面才是一碗好面。

煥然一新的店面裝修,精心的選材,精湛的廚藝,麵館想不火都難。

二十個平方小店,開店就爆滿,平均一天能賣一百多斤面,還有食客經常為爭位而吵架。有一年三八婦女節,一天就賣了300多斤面。說起曾魏麵館,在北碚幾乎沒有不知道的。當時曾魏麵館最多的時候開了四十多家店。

然而這都不是魏媽的最終追求。

小面的大牌夢

重慶小面“攤”多“館”少,坐在麵館門口的板凳吃麵幾乎成了重慶獨有的街景。“重慶小面”也和火鍋和美女一起,成了重慶的標誌。《嘿!小面》播出後,全國湧入重慶學小面的人成千上萬。

然而自此,小面還並未收穫圓滿結局,重慶小面卻依然無法在全國打響。這其實並不奇怪,小面行業的門檻降低、格調升高,這些只是增加行業的繁榮,而真正推動產業發展的“知名品牌”卻並未大量湧現。

2016年《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到重慶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對重慶小面確實愛,它確實也算得上是重慶美食的典型。但現在也有點品牌被砸了的感覺。現在在外擴張的重慶小面,對全國人民的味蕾估計得太不充分了。像在北京,可能100家店有99家都不靠譜,把重慶小面很好的品牌都砸了。”

行業發展的“術”,可以學來,但品牌締造卻要靠“道”,這個實則受限於創始人自身。

重慶火鍋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2000年以後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小天鵝、劉一手、德莊、秦媽,正是這些企業家定標準、做品牌,共同推動了重慶火鍋產業的發展。

魏媽也立志做一位重慶韭菜小面的推廣者。要推新品類,首先要有自己的品牌。

當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以後,魏媽和兒子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推倒一切重來,對於年過半百的她來說是一次“艱難任性”地嘗試。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找了專業的品牌定位策劃團隊對曾魏麵館重新定位,要在餐飲細分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做出品牌,必須要高度聚焦。

這個時候曾魏麵館最受歡迎的一款面——韭香面就突出出來,傳統的重慶小面放的都是蔥花,曾魏麵館放的是韭菜。據《本草綱目》記載:“韭之為菜,可生可熟,可菹可久,乃菜中最有益者也。”而韭菜的清香混著小面的味道,別有一番風味。

此時,曾魏麵館更名為韭家小面,只留下三家直營店。麵條全換成定做的蔬菜面,裝修風格也從原來的“富麗堂皇”變為極具個性的簡約中式風,請剪紙大師設計的8幅作品貼在店內,房頂懸掛“麵條”,門口循環式地播放著吸引顧客注意力的廣播,“傲嬌”的老闆還讓顧客自己取餐,菜單也“任性”地減到七八種單品……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意外地,顧客都很買賬,生意越來越好。因為店開在西南大學門口,來吃的老師學生特別多,還吸引了一大批外國顧客。有一位美國來的老師,幾乎天天來店裡吃麵,回美國前還特地來店裡找魏媽合個影。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竟然用韭菜做小面?這家麵館讓綠色小面走出重慶!

“吃韭菜面,到韭家小面”,就像買手機想到蘋果,買空調想到格力,吃韭菜面就想到韭家小面。”魏媽同時也歡迎更多的朋友加入到韭家小麵糰隊中來,我們一起來把重慶韭菜面賣到一帶一路國家去。

如同重慶朝天門碼頭兩江交匯,重慶小面的發展同樣需要凝聚兩股力量:傳統的麵攤、麵館傳承著重慶小面的歷史記憶與豐富口味,而當今的重慶小面品牌運作則擔負著重慶小面影響力的提升與產業化的形成。

重慶小面若要走出去,需要從傳統走向現代,在這一點上,需要做的還很多。

而韭家小面要做出品牌,不只是農商行到亞投行的距離,需要走的路還遠,但相信這一碗媽媽做的重慶韭菜面,能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客們走到更遠的地方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