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前後矛盾的政策顯示出的是Valve管理層對於平臺策略的搖擺不定。最終6月7日Valve的高管Erik Johnson在Steam社區發表了《誰能登陸Steam》一文,算是徹底更新了V社對於遊戲軟件登陸Steam平臺最新的政策。文章的核心內容是:只要不違反法律,所有遊戲都可以登陸Steam,Valve將不再對開發者施加法律之外的上架標準。

“採取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在遊戲審核上減少精力,而把資源放加強用戶的內容篩選能力上,”Erik表示。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Valve的新政策意味著Steam這個全世界遊戲數量最多的平臺又一次放低了平臺的准入標準。從最初的人工審核到之後的社區投票綠光計劃,然後是取代綠光的“支付100美元即通過”的Steam Direct,在到今天的“法律替我審核”政策,Valve一直在打著“開放性平臺”的旗幟不斷的在去除掉平臺的門檻,同時也在不斷的想要推卸掉作為平臺風的監管責任。

它似乎只想蓋著“法律”的毛毯躺在那裡無所事事的數錢,不願得罪任何可能替它“下金蛋”的開發商,也懶得理會賣給玩家的產品是否“有毒”了。

心有餘,力不足

我們都知道,當年Steam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幾乎算是救了PC遊戲產業“半條命”,也拯救了大批獨立遊戲製作方。經過多年的發展,僅僅2017年一年的時間裡,就有7600多款遊戲登陸這個全球最大的遊戲平臺。

這麼多年來,Valve的員工數量一直都是個迷。負責遊戲審核的部門面對逐年海量增加的遊戲必定工作壓力倍增。但是作為去年賺取了43億美元的企業,“人手不足”這樣的低級藉口並不應該適用於Valve。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我家那麼多員工去哪了?”

前不久Steam上出現過一款名為《Active Shooter》的遊戲,遊戲的主題是無比敏感的“校園槍擊”事件,遊戲中居然可以隨意射殺學生以及特警。我們當然相信這不是Valve員工頭太鐵的故意行為,Valve很快下架了遊戲並封殺了開發者,但是事實上這次事件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Valve的遊戲審核能力已經很難匹配上Steam這樣龐大的遊戲平臺了。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曾經的綠光現在讓人懷念

而在之前大張旗鼓的審核成人遊戲內容過程中,也暴露出Valve很多問題。《Mutiny!!》是一款打擦邊球的文字冒險遊戲,也是收到Valve警告的遊戲之一。但事實上《Mutiny!!》早在被警告之前就已經移除了遊戲的色情內容。

製作人Peter Rasmussen表示對整個被審核的過程一臉懵逼,除了最初警告郵件以及之後的收回警告郵件之外,他沒有得到任何Valve的反饋和溝通:“我覺得他們應該在私底下又重新玩了我的遊戲,這種方式看起來有點落後。他們意識到他們的標準可能會影響到許多平臺上已經存在了很久的大型遊戲。也有很多遊戲遠遠比我的遊戲更血腥、色情。”

和Rasmussen一樣,許多開發者對自己遊戲的整個審核過程一無所知,而當他們試圖和Valve主動進行溝通時,往往得到的反饋也很有限,發給Valve的郵件經常石沉大海、提出的申請延遲嚴重、得到的答覆又往往帶著不確定性。

獨立遊戲開發者Robert Yang在為他的遊戲《Radiator 2》提交審核時忘記標註成人標籤,當他想要修正這個錯誤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幾乎無法聯繫上Valve的工作人員,最後他不得不通過Steamworks的開發者論壇才找到Valve的管理人員來處理他的事。而在當時和Valve管理者溝通的中,他被告知《Radiator 2》中的成人內容目前是可以被接收的,但並不是一個最終結果。

“他們不能確定任何事,這使我們開發者處於一個奇怪的位置,我們需要在製作遊戲的過程中猜測Valve的政策變化,”Robert Yang抱怨道。“我寧願他說‘不行,這些內容不能上’。這至少是一個明確的答覆。這種左右搖擺的政策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事實證明,在6月7日的新審核政策出臺之前,力不從心的Valve審核機制就一直被開發者詬病不斷。原本人們還在寄希望於Valve能夠通過內部調整和積極主動的行動不再讓校園槍擊遊戲上架這樣的事件重演,但是結果等來的卻是Valve徹底的“自暴自棄”。

遵紀守法

新的Valve審核機制的標準就是隻要“不犯法、不涉及抄襲”,就可以登陸Steam。看上去這似乎是一個明確的標準,Valve也是個“遵紀守法”的好人。

然而為了自己的利益,Valve也曾經挑戰過法律。

幾年前一位在歐洲的玩家發現,當他在Steam購買了一些有第三方捆綁的遊戲,比如有Uplay捆綁的《刺客信條》時,他是無法通過Steam進行退款的。而根據歐盟的法律,消費者有權在14天內進行無條件退款。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無人深空》事件其實就表明了Valve的退款政策是可以臨時修改的

在歐盟法律機構的壓力之下,Valve很快的做出了反應,更改了Steam的用戶協議,所有歐盟的Steam用戶都可以享受無條件退款。看起來似乎皆大歡喜,Valve是個知錯就改、遵紀守法的善良商人。

然而這份修改過的用戶協議還提到,一旦Valve“履行了它的義務”,用戶將失去退款權利。至於這個模稜兩可的“義務”代表了什麼,Valve並沒有進一步解釋。為了清楚的表明自己的立場,Valve還在歐洲的Steam商店遊戲購買按鈕下新增了一條信息:點擊購買就代表您同意協議,自動放棄14天內退款的權利。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相信沒有幾個玩家會真的去了解用戶協議的具體內容

這一和歐盟法律針鋒相對的伎倆雖然最後迫於歐盟機構的壓力並沒有實施,但也毫無疑問的可以看出Valve在法律面前從來不是什麼善茬,如何能夠在法律的高壓線面前爭取最大利益一直都是Valve律師團隊孜孜不倦的事。

除了妄圖鑽歐盟法律的空子,Valve在其他地區也沒少惹官司。澳大利亞的消費者委員會就曾經因為退款政策在2014年將Valve告上法庭,官司一打就是快2年。在法庭上Valve對法官要求公開公司財務狀況的要求置若罔聞,表示這會對公司今後的業務談判造成影響。最後法官不得不作罷。

而對於退款政策的指控,Valve辯稱公司在澳大利亞地區“在技術上並沒有開展過業務”,他們只是“賣東西給澳大利亞人,然後收錢”而已。這種“智障”的辯護不光沒有成立,還把當值法官氣到了。這位澳大利亞法官表示Valve在法庭上非常的“不配合”,它提供給法院的證據似乎都在傳達一個觀點:Valve不受澳大利亞法律約束。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不出意料的,Valve在官司中敗訴,需要繳納近300萬美元的罰款。雖然Valve立即提出了上訴,但是澳大利亞的上級法院認為最初的判決沒有任何錯誤,同時Valve在這段時間裡也沒有遵循澳大利亞法律去調整他們的退款策略,所以法院決定最終維持原判。

作為一家未上市的大型私人企業,Valve歸根到底還是一個純粹的商人。當法律能夠保護它的利益時,它就會“遵紀守法”的利用法律當作自己的底牌,就像這次將審核的責任推給法律一樣;而當法律和它的利益相沖突時,它必定會絞盡腦汁找法律的空子,來滿足它的慾望。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亂象叢生

所以當Valve在遊戲審核上徹底成為一個甩手掌櫃,被一切責任推給法律之後,Steam會有些什麼變化?

像《Active Shooter》這樣的遊戲很可能還會出現在Steam上,僅僅因為Valve不再主動對遊戲進行審查。即使《Active Shooter》觸犯了某個地區的法律,那麼從上架到接到投訴,再到法律機構介入後下架,將會是一個不短的過程。而所有人都知道,像《Active Shooter》這樣的遊戲就不應該出現在商店裡,哪怕是一秒鐘。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其次,由於各地的法律法規標準並不統一,一些在某各地區被禁止的遊戲內容很可能在另一個地區是被允許的。理論上來說Valve應該要針對不同地區的政策來調整該地區的銷售政策,但是依照Valve這些年來的“惰性”,我們有理由懷疑他們是否能做到這一點。

國內的玩家相信對於這一點應該會感同身受,因為我們已經“享受”了很長時間被屏蔽的Steam社區服務。而當初之所以Steam社區在國內被全面封禁,原因就是因為Valve疏於對社區的管理。當時在Steam社區不光有大量政治敏感內容觸及了大陸執法部門的紅線,還包含了許多不堪入目的色情、虐童等等奇葩的討論組,可謂是亂象叢生。而將來如果Steam的商店也出現這種“在別的地區不違法”的敏感內容,最終吃虧的就可能不光是G胖的錢包,還有那些真心喜愛遊戲的玩家了。

再者,我們都知道“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這一說法。很多遊戲的主題可能不違法,但是卻是很不道德、容易讓人不舒服的,它們原來不該出現在玩家視野中,但是如今卻可以踩著法律的底線堂而皇之被擺上貨架。比如像最近上架的一款《艾滋模擬器》,遊戲的主題就是你來帶非洲染上了艾滋,所以你要殺死所有遇到的非洲人來複仇。。。這家開發商還開發過不知所謂的《自殺模擬器》、《麻煩模擬器》等等。這些遊戲理論上可能沒有觸犯什麼法律,但是如果你是一個遊戲平臺的審核者,你會覺得這類遊戲真的有資格去騙取玩家口袋裡的錢嗎?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除了道德問題,完全沒有審核機制的Steam在今後也將會充斥大量質量低下、甚至沒做完的垃圾遊戲。Early Access先行體驗算是Steam的首創,對於獨立遊戲工作者也非常有幫助,但這是建立在有完善的監督和審核機制下。隨著這幾年Early Access遊戲數量的增多,玩家們也會發現有些遊戲似乎永遠處於Early Access階段。製作團隊早已放棄更新遊戲,最初因為看好遊戲潛力而購買Early Access版本的玩家,除了怪自己眼瞎之外沒有任何辦法維護自己的利益。

然而這一幕似乎有些眼熟,幾十年前的雅達利就因為平臺缺乏門檻導致軟件陣容垃圾化,直接誘發了讓歐美遊戲產業一度“熔斷”的大崩潰。自那以後,任天堂、索尼、微軟都吸取教訓不敢放低平臺的門檻以防重蹈覆轍。而今天,向來以熱愛“開放性”著稱的G胖卻反其道而行之了。

怠惰的Valve:你只想要那30%的“買路錢”!

怠惰

為了更好的收取開發者手中30%的分成,Valve選擇了一條最簡單最能賺錢的道路:怠惰。值不值當,也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