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之又玄的讖語

玄之又玄的讖語

《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誤走妖魔”,就使用了讖語。宋仁宗年間,太尉洪信奉旨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請張天師祈鑲瘟疫。太尉洪信在住持真人的陪同下,遊山觀覽,見一殿宇“門上使著胳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疊疊使著朱印,簷前一面硃紅漆金字牌額,上書四個金字,寫道:‘伏魔之殿”。洪太尉見此,不聽勸阻,執意要打開看看。住持無奈,只好打開大鎖,殿內黑洞洞地看不見什麼。太尉令舉火把,見中央一個石碑,高五六尺,下面石龜跌坐,大半陷在土中。碑碣的正面龍章風篆,天書符篆,人皆不識;碑的後面鑿有“遇洪面開”四個真書大字。洪信見之大喜,對住持說道:“你等阻擋我,卻怎地數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開,分明是教我開,看卻何妨!

玄之又玄的讖語

我想這個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從人與我多喚幾個火工人等,將鋤頭鐵鍬來掘開。”洪信不顧眾人勸阻,令將石碑、石龜和石龜下的青石板全部據起,忽聽一聲響亮,一道黑氣從中衝出,衝上天空,化作百十道金光,四散而去。地府中鎮鎖的一百零八個魔君因此走脫,後來皆成為梁山義軍的首領。石碑上寫的“遇洪而開”,是句淺顯明白的讖語,預言“伏魔之殿”何時何景而開。洪信盛氣凌人,恣意而行,使其酸語應驗;假如洪信是一個謹小慎微、膽小怕事的人,此事又當別論了。

宋哲宗紹聖二年,時彥中了狀元,官授江東小溜。赴任途中,乘船行於大江,遇大風阻隔,系船于山下一小港。時彥遊興大發,留侍從在船上,僅與兩三個舉人上山閒步。山勢很險峻,他們撥開荊棘荒草,慢慢前行,轉過山背,忽見山頂有一小寺,一老僧健步下山來迎,見時彥施禮道:“來者就是時狀元吧?”時彥十分驚訝:我明明沒帶任何侍從,且小寺又不處於路口,老僧怎麼知道我來這裡呢?老僧見其疑惑,遂解釋緣由:“小寺佛殿後壁上有人寫了兩行小字,說某年月日,時狀元到寺’。我熟記它已經很多年了。今天正是上邊所記的日期,我早晨起來迎候,等待您已經很長時間了”。

玄之又玄的讖語

時彥只好以實相告,但心裡仍是不那麼相信。眾人相攜至殿後,掃去壁上積塵,露出兩行小字,俱如僧言。旁邊另有一行小字記題壁年月,推算起來,竟是時彥生前之事。眾人好奇,盡掃壁上積塵,又有“此去十三年,官終四品”之語。時彥記下,辭僧而回,與船上人言所歷奇事。宋徽宗大觀初年,時彥卒於吏部尚書任,官終正四品,距見題字時,則好十三年。故事中的“某年月日、時狀元到寺”和“此去十三年,官終四品”,都是關於時彥的讖語,前者言時彥來山頂小寺的日期,後者言來小寺之後的官位與生年,後來都應驗了。

讖語大都是用銘文方式記載下來的。中國的造紙術發明甚早,但由於紙張不能經年曆月地置於露天和地下,因而,讖語很少有書於紙上者。讖語既是對未來吉凶等事的預言,就有一定的隱秘性。

一是製造讖語的人神秘莫測,且往往不知姓甚名誰。人們常常是發現了讖語,還不知讖語從何而來,小寺佛殿後壁上的讖語即如是;有的雖知從何而來,但不知最初的製造者是誰,上文引用的許多民謠就是這樣;還有些讖語,人們後來雖知其名氏,但關於期事蹟卻不甚了了。

玄之又玄的讖語

二是語所寓含的內容的隱秘性,有些讖語的字句雖然已經顯露,甚至已經流傳,但當時人們並不知其是讖語,當然也就不可能詳如其內容。三是讖語流傳的隱秘性。讖語的流傳主要有銘文和傳說兩個途徑;銘文多是刻於磚石之上,且通常是埋入地下,砌入牆壁,藏於偏僻之處,到讖語應驗之時,銘文會自然被人們發現和悟知;傳說與銘文不同,它是一種顯性的流傳方式,但人們是隻知其語,而不知其是誰所傳,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流傳途徑也同樣具有隱秘性。從讖語流傳的途徑看,紙張顯然是不能勝任的。這正是讖語的流傳不借重紙張的原因所在。銘文中的讖語很豐富,涉及面很廣,可以說大到天翻地覆、國運盛衰,小至生老病死、墓穴改葬,無所不包。

玄之又玄的讖語

據唐張讀《宣室志》記載:唐高宋上元初年,洛川部城縣的一個藥農上山採藥,拾到一塊刻有銘文的石板,即獻給縣令樊文,縣令又告知州官,州官不好隱匿,奏聞高宗,高宗令收藏於內府。原來,這塊銘文是北朝後魏時的寇天師所刻,他修煉得道,經常刻石為記。這塊銘記文字很多,大都深奧難解,人們僅依稀辨出“木子當天下”、“止戈龍”、“李代代不移宗”、“中鼎顯真容”、“基千萬歲”等句子。這些句子都是預言唐代事情的讖語,“木子當天下”言李氏(木子合而為李)承天命而據有天下;“止戈龍”言武姓當為天子,止戈為武,預言武則天將臨朝稱制;“李代代不移宗”言中宗中興,剷除武氏,再興李姓天下;“中鼎顯真容”言武氏被滅、太平公主的黨羽被解除,睿宗李旦正式登九五之尊;“基千萬歲”言唐玄宗李隆基享天下時間之久。這些銘文從李氏建立唐朝起,一直說到唐玄宗,歷八主一百四十年,句句應驗。

玄之又玄的讖語

唐憲宗元年,裴度受命出征平亂吳元濟,裴度既至淮西,令人深挖池渡,絕敵糧草,防敵騷擾。有人挖到一塊石板,上刻有文字,其文曰:“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綠綠,雞未肥,酒未熟,障車兒郎且須縮。”那人將石板送獻裴度,裴度即令諸從事、幕僚辨析銘文之義,皆迷惑不解。裴度苦苦思索,亦不得其解。這時,一個士卒出列祝賀道:“吳元濟逆天子命,縱狂兵為反謀,賴天子威聖,與丞相德合,今日逆豎成擒矣!敢賀丞相功勞”。裴度間其何以知之,士卒回答說:“這塊石銘,是個吉兆。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綠綠,言吳少誠由行伍間一士卒躍而為一方之帥,擁十萬之兵,且喻其榮耀;雞未肥,言其無肉,夫以肥去肉為己字;酒未熟,言其無水,以酒去水為西字;障車兒郎,謂兵革之士;且縮者,謂宜退守其所也。據此而言,己酉日當克敵也。如果不到其日,可以靜待。”裴度聞言大喜,對眾人道:“還是士卒辨析了出來”。

玄之又玄的讖語

是年冬十月,相國李率兵入淮西,生擒吳元濟,一舉平定叛亂。裴度計算日期,果是己西日。裴度讚賞那個士卒,耀升其為裨將。士卒對這塊銘文的解釋雖然牽強附會,但其預言吳元濟將在己酉日被消滅,卻得到了應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