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以前,有個明星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奔私"前寫了一篇高屋建瓴、感人肺腑的離職信,全面系統的闡述了自己成功的投資理念。一眾老領導老同事飽含熱淚,深以為然,積極踴躍認購了他的私募產品。
三年過去了,產品止損清盤了。
這,只是今年清盤的近2700只私募產品中的一個縮影。
雖然2018年的行情還未過半,但首批私募產品陣亡名單已足夠令人震撼。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5個月,私募清盤產品數量接近2700只,比去年同期上漲了85%。
相比過去三年的“股災”、“熔斷”及“價值風”所導致的清盤運動,今年以來私募清盤產品數量之多,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但就其原因進行深度剖析後,你會發現,每一具“屍體”背後的邏輯卻都在情理之中。
01
黑色二月
作為典型“靠天吃飯”的行業,私募想要在大勢不好的情況下實現逆襲,並非易事。
根據格上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私募行業平均收益為-1.82%,其中股票策略私募平均收益率為-2.97%,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收益。
分時間來看,3月和5月清盤產品數量最多,分別為926和834只,佔全部產品數量的65%。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莫過於2月份市場毫無徵兆的大幅下跌,大大超出了部分私募此前的預期。
回想起當時的一幕,上海一家中型私募的負責人表示,至今還記憶猶新。
在該負責人看來,當時的市場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尾部風險,市場波動率甚至超過2015年“股災”和2016年“熔斷”時的水平,這是非常出乎意料的。
“當時,大多數機構的持倉水平還是很高,多家百億私募的倉位均在8至9成,有的甚至接近滿倉,多家50億左右的私募倉位也在5至7成左右。”上述負責人回憶道。
重倉之下,導致的大幅回撤,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部分百億級私募的階段淨值表現看,絕大多數的回撤超過了15%,部分私募的回撤更是超過20%。
好在這些百億級私募早在3年前的牛市中,建立了足夠的“安全邊際”,加之所投標的更偏向於大盤股和流動性較好的股票,所以並未出現清盤跡象。
然而,一些新成立的私募,不僅未建立其足夠的“安全墊”,為了擴充規模,還接受了高清盤線的資金,結果在這次市場調整中,就成了多頭踩踏的犧牲品。
簡單來說,如果產品是從渠道募集來的資金,清盤線為0.8或者0.85的話,倉位重的情況下,一輪暴跌或者兩三個跌停,產品就將面臨清盤的風險。
今年2月9日,上海希瓦資產梁宏便曾發文稱,設置產品的時候妥協了某些代銷機構0.85預警0.8清盤的高止損線,導致操作陷入無比被動,將經歷嚴重考驗。
這只是市場大跌之下,私募眾生相中的一面。
今年以來近2700只清盤的私募產品背後,還不知道有多少新成立的私募,還沒嚐到真正牛市的勝利果實,就倒在了“結構牛市”中。
02
舊思路,已無法適應新市場
眾所周知,去年是很多價值派私募大爆發的一年,但最近偶然聽說,一些老牌的私募規模急劇萎縮,還是讓我頗感意外的。
市場上曾經的那些神話,從一個長週期來看,發現幾乎全都極速隕落。
去年飛昇的一批人,其實好多都沉淪了很多年,而這兩年低落的人,又曾經在前幾年的成長股行情裡,叱吒風雲。
新價值掌門人羅偉廣,曾經的私募冠軍,如今卻接連遭遇打擊。
根據金剛玻璃(SZ:300093)6月12日早間公告,羅偉廣通過中信證券客戶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持有金剛玻璃300萬股,中信證券將於6月12日起對羅偉廣融資融券賬戶進行強制平倉。
今年伊始,金剛玻璃實控人羅偉廣就因股權質押險遭平倉,現如今,其掌管的新價值旗下的一款名為“廣州民投價值一號”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成立不足一年,淨值僅剩0.11,今年以來的跌幅更是接近90%,業績排在同類產品倒數之列。
顯而易見,肯定是“踩雷”某隻股票了。
如果將一隻產品“踩雷”歸結於偶然因素,那麼多數產品表現欠佳,就似乎需要引起重視了。
根據可查到的19只產品,今年以來的業績表現來看,除了1只產品取得了正收益外,其餘全部虧損。
更重要的是,這19只產品的平均收益遠低於市場平均水平。
很明顯,羅偉廣犯了和當年同樣的錯誤——選錯股。
2012年,他重倉的愛施德和光電股份,因業績大變臉,股價暴跌,產品淨值大幅回撤,最終導致新價值旗下基金全線潰敗,有的產品贖回率高達90%,並不斷有客戶上門鬧事。
後來因媒體對此事的持續報道,導致其持股被廣為所知,整個私募圈還曾一度盛傳“凡是新價值進駐的股票,都不能幫其抬轎。”
目前,根據上市公司2018年一季報的披露情況看,羅偉廣掌管的新價值,目前持有四通股份、賽為智能、金剛玻璃。
僅就其投資風格而言,既不屬於去年一度熱捧的“漂亮50”和廣受歡迎的價值投資,又算不上今年頗受關注的“創藍籌”,儼然是自成一派。
堅守自己的投資風格,固然無可非議,但客戶是否願意與其“風雨同舟”,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如果面對困境,私募對客戶不能做到及時的安慰和有效的溝通,那最終的結果,只有清盤這一條路可選。
03
“另類”清盤術
除了上述清盤原因,還有一些“另類”清盤術,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就在今年4月,成立時間達8年,管理規模超過60億,產品業績又均在歷史高位附近的一家北京知名私募睿策投資,宣佈清盤旗下產品,令人摸不著頭腦,私募圈也是大呼完全看不懂。
後來,睿策投資解釋了此次清盤產品的原因,公司原來都是股票多策略主動管理型投資產品,現在想要全面轉型做量化對沖投資策略,所以要將產品進行清盤。
也有人認為睿策出此下策的原因是主動產品被監管過嚴。
此外,早在2008年1月,A股上一輪大牛市的頂峰,赤子之心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陽光私募第一人”趙丹陽便將旗下與深國投、平安信託聯合發行的5只私募信託產品全部清盤,暫別A股市場,用這種堪稱極端的方式看空A股。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趙丹陽牽頭管理的國內五隻信託產品總規模約為15億,管理費約為1.5%,而績效費則為超額收益的20%,即使不考慮績效提成,每年收取的管理費也極為可觀。
但是,趙丹陽早在3000多點的時候,就一路看空,選擇了以打新股作為主要投資方式,隨著股市一路攀上5000點、6000點,選擇離開看不懂的市場。
後來,A股遭遇金融危機,一路暴跌。寧可錯失不要冒進的趙丹陽,不拿投資者的錢去冒險的理念,一直為私募界津津樂道。
04
量化對沖策略迎來發揮空間?
回顧2月份那次突如其來的市場下跌,多家量化私募旗下的純對沖產品(股票與期指等比例對沖)均有著不錯的表現。
儘管大部分產品都無法做到絕對對沖,會有一定敞口,但面對市場的下跌,其淨值的回撤,比股票多頭的回撤幅度要小很多。
“前幾年,傳統的股票多頭一般都沒有對沖意識,近幾年部分私募開始有了一些對沖意識,但很多機構都把收益率放在第一位,因為常年來看對沖會影響收益率,導致賺錢效率低。另外,這兩年隨著股指期貨的受限,對沖也受到一定影響。”一位中型私募的負責人表示。
“不過,就中國股市而言,畢竟熊長牛短,有對沖做保護,能先確保活下來,對於剛剛起步的私募而言,才是生存之王道。”深圳一家中型私募的負責人如是說。
閱讀更多 阿爾法工場 的文章